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語言學習 App 讓你上癮,但又不完全學會外語

語言學習 App 讓你上癮,但又不完全學會外語

和快速學習相比,我們(在設計多鄰國時)更看重能讓人上癮的內容。因為如果有人放棄了,那學習速度就為零了。


《語言學習 App 讓你上癮,但又不完全學會外語》:

學習一種新的語言是件壓力挺大的事兒,而語言學習 app 遊戲化模式卻能讓人感覺「要開始去學好像也沒那麼困難」。

書籍《別輕易相信專家》作者 David Freedman 是語言學習 app 多鄰國(Duolingo)的用戶,他去義大利旅行前超有恆心地堅持了累計 70 多個小時的學習。

多鄰國簡直讓人上癮。它幫我設定每日學習目標,並以簡單日常用語的方式來「出題」。沒有乏味的語法和背單詞,我相信多樣、複雜和有趣的句子將潛移默化地讓我們學會那些(語法和單詞)。

David Freedman

出發一周前,他接受太太測試:「如果你在機場,想到市中心,你會怎樣問?如何訂張四人桌?」他才發現自己腦海里飄過無數短句,但卻說不出一句話,發現自己只是「義大利語選擇題和填空題大師」。

慌張的 Freedman 拿起了傳統的外語學習書,看起了語法、單詞和常用場景對話等從多鄰國學不到的東西。有趣的是,之前學習的經驗讓他學起傳統內容時接受特別快,最後在義大利時講得也算挺好。

但他將自身經歷和多鄰國聯合創始人兼 CEO Luis von Ahn 說時,卻被告知這就是軟體最開始設計的初衷:

人們學習外語最大問題是缺乏堅持的動力,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大費周章想讓你被吸引住。

通過不斷分析所有用戶的行為,軟體找出符合兩個要求的題目設計:讓人能夠堅持下去的和快速學習的。但很多時候,能讓人堅持下去的通常更容易,但卻無法滿足快速學習,反之亦然。

和快速學習相比,我們更看重能讓人上癮的內容。如果有人放棄了,那學習速度就為 0 了。

「堅持」的另一個名字叫「上癮」?

而哥倫比亞大學遊戲實驗室的負責人 Joey Lee 曾於 2016 年研究了 50 多款語言學 app,認為多鄰國的選擇更多是為了商業模式,而不是學習語言。我們在之前文章《我已在朋友圈打卡 17 天,學費返現、免費課程還有朋友圈的好友都是堅持的動力》也曾討論過國內線上學習項目通過「打卡」來幫助用戶增加堅持下去的動力,同時更是商家保持用戶粘性的方式。

在 Lee 看來,大部分語言學習 app 都沒做好「語用能力」:

那意味著需要圍繞現實情境來學習——你在餐廳、在面試、在等車,大部分 app 在這點都做不好。

多鄰國的競爭對手 Babbel 認同這種理念,並強調學習中的場景「沉浸感」。通過鼓勵用戶在這些場景中掙扎地開口說外語,Babbel 的學習具有更高挑戰性,用戶如果堅持下來會學得更快。不過,現實是,Babbel 的用戶只是多鄰國 1/15,看來讓人上癮的遊戲性更能夠討好用戶。

為了彌補場景性和更深度的學習,多鄰國正逐漸開始推出相關語言學習的 Podcast、組織用戶間的社交活動等項目。而在未來,基於 AI 的聊天機器人也是合理的發展,讓你可更自然的語境中練習。

在那一切發生前,也許老師也許還是最有效的選擇。

語言學教授 Tom Roeper 認為,因為人類老師既要保持學生興趣,同時也要看著進度來持續調整教學難度,但 app 就很難做到這一切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范兒 的精彩文章:

在中國,音樂到底靠什麼掙錢?
襯線體的進化:從紙面到屏幕

TAG:愛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