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拒絕「傲慢與偏見」式的凝視

拒絕「傲慢與偏見」式的凝視

在某外國品牌因為一個以「起筷吃飯」為主題的宣傳片引發物議沸騰之際,一部《你真的懂中國的筷子嗎?》的短片在中國社交平台「鋪天蓋地」刷了屏。「一雙筷子,承載著中國人的情感和記憶」——2014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播出的這則公益廣告,「以小見大」表達了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含蓄雋永。

一種陪伴終身、引以為豪的文化載體,遭受外人「傲慢與偏見」式的暗諷,不啻嚴重的文化冒犯,正因此,《你真的懂中國的筷子嗎?》在中國網民中間引發強烈共鳴乃至共振——「這是我們溫柔而強有力的回擊」。

這,並不是一種「玻璃心」式的「傷不起」,而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基因、文化價值的尊崇、珍惜與捍衛。正所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它並非是一句口號、一個理論名詞,而是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把啟迪、傳承、明禮、關愛、思念、睦鄰、感恩、守望等中國人自古至今一以貫之的講究、追求、倡導,刻印在筷子、瓷器、二十四節氣、唐詩宋詞、文房四寶、京劇、武術、盆景、團扇、旗袍、紅燈籠、中國結等載體之上。這些千百年傳承的理念,已浸潤於每個國人心中,成為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構成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

一雙「筷子」引發「交鋒」,是因為中國人太較真、容不下不同文化的差異嗎?恰恰相反,自古以來,「止戈為武」「協和萬邦」的和平思想,「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處世之道,「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一直是中華民族處理對內對外關係的思想淵源。所以中國人說「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我們堅信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無論是筷子還是刀叉,長城還是盧浮宮,大雁塔還是金字塔,只有奼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劣之分。中國人還說「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只有包容多元多樣的文化,才能讓世界更精彩,讓不同國家求同存異、協同發展,最終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當今世界極具影響力的文學和文藝批評家、美國學者薩義德在其著作《東方學》中,提出了「凝視」這個辭彙。曾幾何時,西方是「凝視的主體」,東方是「被凝視的客體」。在後殖民主義時代,這種「凝視」在西方文化界被視為理所當然,「凝視的主體」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優越姿態認為,東方什麼樣由他們來定義,東方人的觀點無足輕重。在某品牌「起筷吃飯」宣傳片及「始作俑者」後續言論中,這種「凝視」就表現得很露骨。只是,時移世易了,今日之中國,有表達、定義「中華文化」的自信,不會聽憑對中國的「傲慢與偏見」成為強加於人的新標籤。

文化的優秀、國家的強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看歷史——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積澱、傳承、創新、發展,無論是小小的一雙筷子還是獨具一格的中式建築,或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中華文化和東方智慧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看現實——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在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融通中,不僅分享了全球化帶來的發展成果,更增進了國家與國家、人民與人民之間的友誼,今天的中國正以更加開放的襟懷擁抱世界,因為「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發展也需要中國」。

人類社會的進步史,就是一部相互尊重、同舟共濟的發展史。如果故步自封、夜郎自大,還是習慣戴著有色眼鏡去「凝視」別國,就跟不上時代潮流,就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大勢脫節,終將淪為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的「孤獨者」。(郝思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