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麵食好吃又頂餓,古代的麵食又是什麼樣的呢?

麵食好吃又頂餓,古代的麵食又是什麼樣的呢?

原標題:麵食好吃又頂餓,古代的麵食又是什麼樣的呢?


麵食是我國北方主要食用的主食,種類頗多,其實說起麵食的發展歷史,其中還蠻有歷史的趣味,我們現在所吃的各種麵食,又是怎樣發明的呢?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麥」字,但由於磨面的磨是戰國以後才發明的,所以商周時代人們只能吃整粒的小麥,還沒有用麵粉做成的麵食。



在戰國時代的《墨子》一書中最早出現了「餅」字。「餅」是古人對麵食的總稱,蒸的叫蒸餅,烤的叫燒餅,撒上芝麻的叫胡餅,下在湯里的叫湯餅。但是我們還沒有發現戰國時代的石磨,現在所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磨面的石磨是西漢的,所以直到戰國秦漢以後才有麵食。死麵餅很硬,難以咀嚼,需用湯汁泡軟,這種吃法流傳到今天,就演變成今天西安的羊肉泡饃和北京的鹵燒。


傳說諸葛亮南征中七擒孟獲,得勝搬師行至瀘水,只見浪濤洶湧,水流湍急,不能渡江。諸葛亮十分焦急,這時孟獲說,瀘水中有一猖神興風作浪,殘害生靈。往來之人如想渡水,必須用49顆人頭和黑牛白羊來祭祀,才能風平浪靜。但是諸葛亮說:「現在蜀國四方安定,怎麼可以無故殺人祭神?」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讓廚師用白面摻水塑成人頭的模樣,裡邊包上牛羊肉,用以替代真人頭,起名叫「饅頭」。當天夜裡,孔明披上八卦袍,在瀘水岸邊點燃明燈數盞,把黑牛白羊及49個饅頭供在案上。在午夜三更,命人把祭物投入江中。次日天明,只見雲開霧散,江水平和,蜀軍平安渡過瀘水。從此,饅頭被人傳為美談,並被人們視為高貴的食品,一般在宴會上都要上饅頭。以後由於語音的變化,北方人把有餡的饅頭叫做包子,但是南方人仍然把有餡的叫做「饅頭」,而把無餡的叫做「白饅頭」。



中國最早的「麵條」並不是條狀的。人們只是將面塊擀成餅狀下鍋去煮,故稱之為「煮餅」、「水溲餅」,又叫「湯玉」。晉代「煮餅」又名「湯餅」,做「湯餅」時一手托面,一手用刀把面削入湯中,所以又叫「飪」,實際上這就是現在的刀削麵。到了唐代,改為把面放在案板上切,不再用手託了,所以又改稱為「飪」。到了宋代,麵條的花樣逐漸增多,並形成了各地不同風味的麵條。元代開始有挂面問世,明初的劉伯溫還記下了8種麵條的製法。元明兩代,麵條興盛不衰,成為受大眾歡迎的食品。



古時的水餃叫餛飩,但它與現在的餛飩又不同。早在三國時期,魏人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餛飩這種食物。北齊時的顏之推講得更為具體:「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偃月就是半月形,這正是餃子的形狀。到了唐代,餃子稱為「牢丸」。唐人段成式的《咸陽雜俎》中就有「湯中牢丸」的記載。明朝末年的張自烈考證了餃子名稱的來源,他說:「水餃餌,即段成式食品湯中丸,或謂粉角,北人讀角為矯,因呼餃餌,謂為餃兒。」

從這些記載來看,餃子至少已有1 000多年的歷史了。1968年在新疆吐魯番的塔那北區,考古工作者發掘了一座唐代墓葬,出土了一個木碗,碗里盛的餃子雖然已經幹了,但是仍很完好,其形狀與今天的餃子完全相同。這說明早在唐代,餃子就已經傳到我國西域的少數民族地區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微堂 的精彩文章:

又到中秋佳節,這些關於中秋的趣事一定要知道!
人到中年不得已,熟年離婚為哪般?

TAG:品微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