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點擊關注橙新聞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帶你認識一個真實的香港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香港!香港!它是不夜之城,它是自由的天堂,它是冒險家的樂園,它是東方的窗櫥,它是西方的鏡子,洞見一切同時反映一切。生活在香港的人,總羨慕歐洲和美洲的生活;住在南洋海外的人,則羨慕香港的生活。是的,香港是『東方之珠』,也是東南亞有名有實的自由港,也是東方與西方海、空交通的轉口商埠。遊歷過香港的人,會夢寐香港;未來過香港的人,會憧憬嚮往香港,這也是很自然,很必然的現象!」

上面這段話,是《良友》畫報香港海外版在1960年7月第46期刊出介紹香港的內文。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正是黑白和彩色影像的分水嶺,鏡頭下的香港,色彩鮮艷,是中西融洽的福地。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最近,香港大學歷史系哲學博士、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林准祥把自己近年搜集得來的、關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城市及人文風貌的照片集結成新作《黑白以外——五六十年代香港彩色快拍》,書中99%的照片都是首次發布。

翻開書本,彷彿坐上了時光機,那時香港的舊城風貌一一呈現眼前。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1950年代訪港的旅客不少是英美軍人,他們到岸後,只能入住招待外國人的旅館。照片拍攝於1955年,一名剛抵達的美軍大兵坐在九龍國際酒店門外的階梯上,等待入住安排。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1960年10月九龍半島酒店對出的梳士巴利道,一排鮮紅色的人力車,整齊地停泊於路上,等候接待從酒店出來的旅客。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呈現包浩斯建築風格的新大會堂於1962年3月2日全部落成啟用,建築費高達2,000萬港元。照片拍攝於1960年9月,其中快將完成工程的是大會堂低座大樓和海傍的公眾停車場。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1960年9月,站立於渣打銀行門外拍攝中環金融區的街景。德輔道中的舊東亞銀行大樓,旁邊是中國聯合銀行大廈(即現在的新顯利大廈) 。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1960年9月卑利街的街市入口,街道雖然狹窄,但人氣十分旺盛,不少婦女帶同小孩、背上嬰兒,一起買菜去。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皇后大道中與租庇利街交界,因為有歷史悠久的中環街市大樓,經常出現人車爭路,好不繁忙的景象。照片拍攝於1960年9月。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繁忙的石板街:中環砵典乍街的路邊小店鋪,出售的貨品隨著時代而變更。經過50多年,這種拾級而上的小店鋪,現在仍然存在,只是過路人的衣著和動態有所不同。1960年9月的照片中,可見路人穿上當年流行的木屐和膠拖。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摩羅街的裕寶齋:從多張摩羅街的照片看,當年的裕寶齋古玩店所在的位置是最佳的,幾乎不同旅客在該處拍攝的每一張照片,都包括它的招牌在內。此照片拍攝於1960年9月。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1950-1960年代的皇后大道中。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拍攝於1964年3月荷里活道118A號門外,一名苦力正以擔挑搬運餐館的座椅。香港於1960年代已流行到會的餐宴筵席服務,不少大家族和公司都喜歡在喜慶節日聘用這種到會服務。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香港古董店出售的東西,主要是中國瓷器、玻璃、金銀和銅器等製品。不少在香港政府工作的外籍官員,閑時多在古董街尋寶,到他們退休後帶回家鄉,其後以更高價格拍賣出售,安度按年。1960年9月的照片可見當時出售的古董。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尖沙咀內街縱橫交錯,令不少初到香港的旅客不知如何走出這個小迷宮。拍攝於1958年8月的金馬倫道,整條街道的店鋪都是為旅客而設,洋服店和相機用品店鋪林立,遊客只能從街道的盡頭遠遠看到漆咸道對外的港灣。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香港汽車進口於1950年代已經發展起來,美國通用汽車的雪佛蘭新型號也引入香港市場。拍攝於1958年8月的尖沙咀麽地道與彌頓道交界處,中華無線電器行門外,停著一輛白色雪佛蘭羚羊1958年型號的新車,十分標緻。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滿目瘡痍:六十年代最厲害的颱風「瑪麗小姐」,於1960年6月7日至8日侵襲整個香港,她對香港各區造成的破壞,是六十年代最嚴重的。美麗的港九市區於颱風過後滿目瘡痍,照片拍攝於颱風過後,尖沙咀加拿芬道格蘭酒店外的情景,樹木倒塌,停泊在路邊的車輛亦不能倖免。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港島區的人力車服務和九龍尖沙咀區有很大的分別。尖沙咀的人力車主要是接載旅客遊覽,而港島區的人力車是為港島居民作搬運大小物品短途之用。1960年9月照片中的手車伕,正在大道中最旺盛的店鋪門外,等待為客人作搬運貨品的服務。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石硤尾皇宮戲院正在上演首輪粵語片《亡命救孤兒》,時間是1960年9月份。該片由馮峰導演和編劇,馮寶寶擔任主角的粵語片,也是馮寶寶的第六部電影,片中飾演麥少娟一角。當年彩色大型印刷廣告仍未流行,幾乎全部戲院廣告都是人手彩繪,也是當年娛樂業的特色。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建於筲箕灣的平房石屋,一幢兩層,地下租出作店鋪,樓上住三戶人,各戶的露台是用作晾晒衣服的地方。照片拍攝於1960年9月,時間正午,太陽當空,各住戶都將洗好的衣物掛在露台和空地上。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齊心合力來撲水:1960年10月筲箕灣山邊一帶的平房區。照片中的居民於制水期間,家中的婦女帶同一眾小孩,手提各種形狀的水筒,到政府設置的街喉,等待特定時間的自來水供應,齊心合力為家中提取整天使用的食用水。戰後出生的小孩常與父母共同渡過五、六十年代艱辛的生活,他們長大後一般都努力工作,屬勤奮無怨的一族,也是香港精神的根本。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先生,給點零錢吧!」:衣衫不整的小孩反映著香港過去貧窮的形象。照片拍攝於1959年11月,旅客的座駕剛停靠漁村的路邊上,便有一群小孩追上來,向旅客索取零錢。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守護鹹魚:香港各個漁村都從事生曬鹹魚的副業,早年不少港產鹹魚出口內地,廣州地區也常有來港採購與類產品的商業活動。拍攝於1963年12月的照片中,香港漁村內的兒童,也負責看守他家特製的鹹魚。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1950-1960年代是戰後嬰兒出生的繁盛時期,每個家庭等閑有5、6名以上的兒童。1966年5月15日的照片中,新界水上人家的十多歲大姐,照顧著比她小的一群弟弟妹妹。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1961年徙置區內的兒童。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來自美國的救濟:美國基督教世界服務委員會於香港1960年代設有分支和制面工場,專為香港的平民提供食糧的支援和有關的救濟工作。1963年9月的照片中,見每袋100磅的食糧,正準備分發給石硤尾徙置區的居民。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1960年9月的中環舊街市。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1964年11月照片中檢驗活雞健康狀態的手法,現今已被視為高危動作。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拍攝於1960年9月的弓弦巷,巷子里的舊唐樓,地下全是紙盒工場,樓上住宿,屋檐前掛滿衣衫。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全套客家農村的裝束,是遊客拍攝的對象。1964年11月,新界的老模特,全部婆婆表情各異,只有老伯伯是專業的,笑容可掬。

歲月·光影|五、六十年代遊客鏡頭下的香港印象……

端午鐘聲:1967年5月端午節的大埔區龍舟競賽,是新界水域的大型節日。

香港擁有最新式的西方文物,也有最古老的東方文化,它們合併交融,便是我們現在所見及許多外人所夢想一臨的——今日香港!

(文中圖片來自《黑白以外——五六十年代香港彩色快拍》)

往期精選 點擊閱讀↓↓↓

麵粉秒變炸藥12人受傷!香港浸會大學生宿舍慶生玩脫了…》

《香港地產代理業面臨大裁員!寒冬來襲樓價隨時暴跌……》

《心酸!香港外賣員猝死電腦桌前,三年睡網吧只為省錢養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橙新聞 的精彩文章:

國泰940萬名乘客資料外泄,涉護照、身分證及信用卡等資料
香港浸大宿舍搞生日會撒麵粉,釀粉塵爆炸 12學生燒傷

TAG:橙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