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白面青天」陳希亮,這位蘇軾的老領導不一般

「白面青天」陳希亮,這位蘇軾的老領導不一般


「白面青天」陳希亮,這位蘇軾的老領導不一般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文丨《那些年》陳希亮


和以往我們介紹的宋朝大IP相比,今天要為您介紹的這位北宋官員陳希亮,有三不高:身材不高、官職不高、名氣不高。不過這毫不影響他的威嚴,當時皇親國戚怕他、貪官污吏怕他、慣盜惡匪怕他。

陳希亮家與蘇軾一家是世交,他本人也是蘇軾初入職場的老領導。儘管年輕氣盛的蘇軾在陳希亮手下乾的並不愉快,但是若干年後,當蘇軾為他寫下《陳公弼傳》時,卻不無敬佩的說:「平生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貴人,皆嚴憚之。見義勇發,不計禍福,必極其志而後已。


不計前嫌重情重義


陳希亮,祖先原為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人,後來舉家遷居到眉州青神(今屬四川)。因為父母死得早,陳希亮跟隨哥哥生活。自幼好學的他十六歲的時候,決定外出尋師,專攻學問。哥哥為了難為他,沒拿出一分錢盤纏,只是將鄉鄰們三十萬錢的借款帳單給了他。言下之意能要來賬你愛去哪兒去哪兒!陳希亮拿過借據,把那些欠債的人全都找來,然後當著大家的面竟然將帳單一把火燒掉,隨即背起書篋行囊,孤身一人拜師學藝去了!

「白面青天」陳希亮,這位蘇軾的老領導不一般


學成歸來,陳希亮不計前嫌,帶著哥哥的兩個孩子陳庸、陳渝一起學習。天聖八年(1030年)捷報傳來,三人一起進士及第。叔侄三人,同登金榜,震動了十里八鄉,鄉親們感戴他的為人,稱他的家門為「三俊」。

陳希亮重情重義,當初遊學時,他和同學宋輔是莫逆之交。不幸的是,宋輔英年早逝,陳希亮義無反顧地承擔起照顧宋家的義務,把宋家一家人接到自己家中,待宋母如生母,視宋子為己出,後來宋輔的兒子也中得進士,並娶了陳希亮的女兒為妻。

不懼權貴鐵腕執法


常常重情義的人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容易被感情所牽絆,陳希亮則不然,他初入職場辦的第一個大案似乎為他一生的行事風格埋下了註腳。當時他在長沙任知縣,當地有個叫海印國師的僧人,因為與章獻皇后的家人關係密切,倚仗他們的勢力,海印大肆掠奪老百姓土地,官府捕快知其惡名而不敢碰他。陳希亮根本不管海印身後有誰撐腰,上任之後迅速收捕、定罪,此事一時震動全縣,獲得百姓的交口稱讚。

陳希亮擔任開封府的司錄司事一職時,正趕上外戚沈元吉依仗皇親貴胄的身份,橫行汴京,驕縱不法。陳希亮將沈元吉緝拿歸案,沈元吉早就聽聞陳希亮的威名,堂審期間自己受驚倒地身亡。於是,沈家控告陳希亮,皇帝下令彈劾陳希亮以及幾位辦事的官吏。陳希亮說:「此事只與我一人相干。」他把罪責全攬在自己身上,從而被罷官。

「白面青天」陳希亮,這位蘇軾的老領導不一般


雷霆手段打黑除惡


有一年,京西出現盜匪,殺了守令,一時之間無人敢去接任。此時大臣富弼推薦陳希亮可用,於是起用知房州。當地因為一直沒有官軍戒備,所以盜匪橫行,老百姓因為擔心安全都打算遷走。陳希亮到任之後將獄卒和一些山民,組織起來日夜操練,聲震山南,老百姓這才感覺安定。而這支臨時組織起來的安保隊伍在陳希亮的訓練下,專業程度達到了官軍的水平。

濰州參軍王康在赴任的路上,途經博平,綽號「截道虎」的惡霸毆打王康和他的女兒幾乎致死,官吏不敢過問。陳希亮發文火速追捕,結果將惡霸流放海島;又彈劾官吏故意放縱,數人被免職。

陳希亮在打黑除惡方面成績非常顯著,於是乎他就像一個救火隊員,哪裡盜匪猖獗朝廷就把他派到哪裡。有一年,宛句(山東菏澤)的盜賊竟然在大白天搶劫了張郭鎮,抓走了濮州通判。仁宗十分憂慮,詢問大臣有沒有可以去治理的人。還沒等大家回答,仁宗說:「我有人選了。」於是將陳希亮派去,不過一個月,就抓獲了全部賊黨。


不辭辛勞深得民望


貪官污吏、慣盜惡匪對陳希亮談之色變、避之不及,但老百姓卻對他心懷感激。陳希亮管理宿州(今安徽宿縣)的時候,當地人正在汴水上造橋,但這個橋總也造不好,因為河水上漲季節橋墩沒入水中,常常導致過往舟船撞在橋墩上。

陳希亮陷入苦苦的思索,終於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不設橋墩,架設獨孔飛橋。最終,按照陳希亮的設計造出的橋,既壯觀,又實用,得到了皇帝的特別嘉獎。後來從汴京到泗州,都修建起了清一色的「陳希亮式獨孔飛橋」。

陳希亮主管滑縣的時候,黃河魚池一帶漲洪水,快要決口,陳希亮將朝廷派到黃河監督防洪的人全都召集起來,並命官兵防守堤壩。陳希亮自己住的地方就在決口的附近,官吏百姓流著淚輪換勸他離開,但是他堅決不躲。

「白面青天」陳希亮,這位蘇軾的老領導不一般

陳希亮還曾擔任鳳翔(陝西省寶雞市)知府,那時鳳翔的國家倉儲糧頗有盈餘,可支配12年,主管糧倉的官員甚至擔心如此多的糧食若不能及時用度會腐敗變質。有一年,鳳翔鬧饑荒,一方面是百姓菜色羸容,流民遍地;一方面是官倉陳糧堆積如山,但主管者卻不敢冒風險開倉救濟災民。

陳希亮到任後,立刻發布命令:即刻打開官倉,將12萬石糧食全部借貸給百姓,責任由我一人獨自承擔。這年秋天,糧食獲得大豐收,老百姓渡過了饑荒,用新糧還陳谷;倉儲糧實現了以新易舊,避免了霉變風險。

百姓官府兩受益,「陳青天」的呼聲此起彼伏。


不徇私情不留情面


陳希亮一家與蘇軾一家算得上世交,巧的是,蘇軾初入職場,在鳳翔擔任判官,頂頭上司就是陳希亮。當時的蘇軾春風得意,名聲在外,有吏員稱呼他「蘇賢良」。陳希亮聽到大怒:「府判官,何賢良也?」,下令用刑杖責打吏員。而蘇軾寫的「公事」,陳希亮也毫不客氣塗抹刪改。

陳希亮處事不留情面,而蘇軾生性洒脫,不拘小節。兩人相處,摩擦難免。

一日,陳希亮在山前修了一個觀景台,讓蘇軾寫篇賦,蘇軾大筆一提,《凌虛台記》就此誕生。大意如下:

太守建了一個觀景台,非讓我寫一篇命題作文,於是我就寫了。這裡以前荒蕪一片,誰能想到現在會建一個這麼富麗堂皇的觀景台呢,但是話又說回來,四周其實以前也有秦穆公建的祈年宮,漢武帝建的長楊宮,隋朝的仁壽宮,比你這個破台不知道威武幾百倍,但現在呢,不都灰飛煙滅了。所以啊,你這個破台,未來的命運也就那樣了。

「白面青天」陳希亮,這位蘇軾的老領導不一般

文章落筆,蘇軾可算出了一口氣。沒想到,陳希亮對這篇充滿譏諷的《凌虛台記》的態度卻是「不易一字,亟命刻之石。」並且慨然道:吾視蘇明允,猶子也;蘇軾,猶孫子也。平日故不以辭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懼夫滿而不勝也,乃不吾樂耶!

此後多年,蘇軾也經歷了不少人世間的磨難。陳希亮去世後,他揮毫寫了篇飽含回憶的文章《陳公弼傳》。在這篇傳記里,蘇軾提到:公於軾之先君子為丈人行(長輩),而軾官於鳳翔,實從公二年。方是時年少氣盛,愚不更事,屢與公爭議,形於言色,已而悔之。

陳希亮身材矮小、清瘦,兩眼澄澈如水,說話斬釘截鐵。《宋史》對陳希亮為官如此評價:「為人清勁寡慾,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貴人,皆嚴憚之。見義勇發,不計禍福。所至,奸民猾吏,易心改行,不改者必誅。然出於仁恕,故嚴而不殘。

陳希亮一生在很多地方為官,由於正直摯誠,路有頌聲,每次任滿離境時,父老們都灑淚相送。

「白面青天」陳希亮,這位蘇軾的老領導不一般

陳希亮官職不高,一生最高做到正四品,而且名氣也不響,但是放在任何時代,陳希亮這樣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當北宋朝廷開始因黨爭而陷入勾心鬥角之時,要感謝陳希亮這樣的基層幹部,還在堅守著自己的原則,兢兢業業的做著自己分內的工作。他們既不是改革派,也不是保守派,他們是實幹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些年 的精彩文章:

潘美:一個被誤會千年的北宋名將
北宋名相韓琦:以激進開始的人生往往以保守收尾

TAG:那些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