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那些說「中國人太玻璃心」的人是怎麼想的?

那些說「中國人太玻璃心」的人是怎麼想的?

網上千里眼的壹讀君 | 果果

隨著兩位首席設計師姍姍來遲的道歉,D&G事件暫且告一段落。

D&G(杜嘉班納)在這周多次登上了各大媒體的頭條及熱搜榜。

原本11月21號要在上海舉行的大秀—「The Great Show」(「了不起的走秀」)—也在一群罵聲中,灰溜溜地「因故改期」。

D&G因11月18日在其網站與社交賬戶上發布對中國文化有歧視含義的視頻被網友怒罵。在該視頻中,中國女孩的畫風是這樣的:

塌鼻樑,小眼睛...模特的外形偏面化的詮釋了西方人所理解的「東方美」。視頻的內容更是被不少網友指責「低俗」:

D&G首席設計師Stefano Gabanna稱,「啟筷吃飯」一系列的視頻是D&G對中國大秀的宣傳和對中國文化的「獻禮」(tribute),可視頻中充斥著對中國文化的誤讀和嘲諷,找不出絲毫的敬意和最基本的尊重。

D&G的做法不僅讓國人怒火中燒,在海外華人社群里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當亞裔模特Michaela Tranova發私信質問首席設計師Stefano時,她得到的回復是這樣的:

Stefano口口聲聲說著對中國人和中國文化沒有歧視的意思,但言語中透露著自大和無知。他和宣傳視頻對中國人的標籤化解讀,如「中國人都吃狗肉」,「中國女孩都扭捏作態」等等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在引起公憤的同時,也讓人不禁好奇,這些對中國人的偏見從何而來?

改革開放都40周年了,你還以為中國男人都扎小辮兒?

明末清初,大量的外國傳教士來華傳教,於是最初被世界所熟知的近代中國人形象是明清時期面黃肌瘦的貧苦農民,和腐敗無能的政府。

鴉片戰爭的發起,英國的一些殖民者利用傳教士進行中國形象醜化,使得更多基督教傳教士不再本著客觀的原則對中國形象進行描述。扎著小辮子,俯首稱臣的中國人形象成為了西方人對中國臉譜化解讀的最大構成。

19,20世紀時外國漫畫家筆下的中國人形象

2007年德國品牌Philipp Plein推出了一款印有清朝服飾小人的T恤衫,並在衣服上印有辱罵中國的字樣。 中國經濟崛起的21世紀,有些外國人對中國的理解依舊滯後,著實令人費解。

華裔女孩兒都是「瓷娃娃」?

西方社會不僅存在著對男性形象的刻板印象,更有對華裔/亞裔女性形象的偏見。

普契尼的歌劇《蝴蝶夫人》里喬喬桑嬌小柔弱,妝容空洞無神,如「瓷娃娃」般,需要男主角的保護。

電影《西貢小姐》里的主角關係亦是如此。

亞裔女孩逐漸成了「柔弱」,「沒有主見」,「令人擺布」的代名詞。

正如視頻中的模特姿態扭捏,有著「Chinky eyes」 (「中國小眼睛」;在英文中帶有歧視含義),符合西方人對中國女孩子」瓷娃娃「般的刻板印象。模特的扭捏和畫外音的傲慢語氣強調亞種女性安靜、順從、被動的特徵,給人一種容易被支配、有著空洞呆板的美麗皮囊的感覺。

你吃你的臭狗肉,我吃我的炸土豆

除了歷史原因,外國媒體在有關中國的報道中不免斷章取義,以偏概全,新聞報刊對中國片面化的解讀助長了民眾對中國文化的偏見。西方媒體筆下中國常常被渲染成「落後」,「野蠻」的代表。

「中國人都吃狗肉!」

英國BBC去年發表的文章 《一個依舊把貓狗當作晚餐的國家》,標題中有著以偏概全的意味。這麼看,Stefano認為「中國人都吃狗肉」的偏見形成,西方主流媒體對公眾的變相洗腦責無旁貸。

外國主流媒體對華裔和亞裔形象的片面化描繪更是讓西方誤讀了中國和亞洲文化。它對亞文化的單一性解讀主要體現在影視作品上:

「亞洲人都很膽小」

膽小,安靜的亞洲人是好萊塢影片中最常見的配角之一。美國青春片《完美音調》(Pitch Perfect)里的唯一亞裔角色「莉莉」身懷絕技,卻膽小怕事,不愛說話,與敢愛敢恨的白人女主角「貝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類形象與之前提到的「瓷娃娃」刻板印象不謀而合,在D&G廣告中模特的扭捏作態中也有所體現。

「亞洲人都很孤僻,不合群」

美劇《破產姐妹》里的「韓」是另一個有爭議的人物。他在公共場合尷尬的舉止和不合時宜的言行,彷彿在隱射亞裔無法真正融入白人社會。

「亞洲人都長著小眼睛,說話結巴」

美國演員米基-魯尼在1961年上映的《蒂芬妮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中扮演日本人Yunoishi。好萊塢在20世紀很少聘請亞裔演員。用白人演員扮演亞裔角色本身就是對亞文化的褻瀆,米基-魯尼誇張的演繹更是醜化了亞洲人的形象。

是無知,還是歧視?

無論是本次D&G的主角Stefano,還是好萊塢眾多導演和編劇,當被質問他們為何對中國人/亞洲人抱有如此之偏見時,他們的答案大多是 「我不了解」,「無意冒犯」。

上圖為美妝公司「Tarte」在發布帶有辱華性質的廣告後的道歉信。大意為「廣告的措辭表達了我們對文化差異的不敏感。我們的無知導致中國人民受到了傷害,我們也因此失去了很多粉絲。我們願意承擔一切責任。」

「無知」能減輕所造成的傷害嗎?

答案是堅定的:不。

近些年,隨著種族平權意識的不斷提升,英文中出現了新的片語,細化了「種族歧視」的種類。

Cultural appropriation: 文化挪用

Odyssey百科給出的關於「文化挪用」的定義是:代表了一個人對某個文化的不敬和無知,導致他/她濫用該文化中的某些元素,造成負面影響。D&G廣告中讓模特使用筷子吃披薩甜卷等食物就是文化挪用最典型的體現。

Cultural ignorance: 文化無知

於前者意思相近。兩者都被定義為「無意歧視」 (Passive discrimination)

Deliberate discrimination: 蓄意歧視

指有意的,在知道自己的言語是有歧視意味的情況下對對方進行侮辱。Stefano的言行就是最好的代表。

如要硬要給D&G的作死行為定性的話,視頻事件屬於「文化挪用」,代表了無知。Stefano回復事件則是赤裸裸的蓄意歧視,始於無知。

「文化挪用」雖被定義為「無意歧視」,但它不能成為歧視者為自己開脫的理由。

我們需要意識到,歧視過程有兩個部分構成:意願與影響。意願代表著一個人是否有意,然而無論意願如何,只要造成了負面影響,讓某個種族群體受到傷害,歧視者便要承擔責任。當下,多數平權運動(如:Black Lives Matter,#Metoo 等)的興起譴責和減少了蓄意歧視的發生率,然而追究「無意歧視者」的責任要比懲罰「蓄意歧視者」難度要大得多。這也使得「無知」比「無禮」的影響更具破壞力。

中國人都「玻璃心」?

「無意歧視」的受害者無法發聲為自己申辯。在人的認知中,蓄意歧視中帶有攻擊性的語言自然是要被制止的。然而,無意歧視者所使用的語言卻是模凌兩可的,讓人很難一針見血的指出他們的言行有歧視意味。

比如:「中國人都是骯髒的」 (蓄意歧視)

和:「中國人從來就不洗澡吧」 (文化無知,定義為無意歧視)

兩句話都帶有歧視含義,然而後者面對指責,只需說:「對不起,我不知道。無意冒犯。」這樣一來,歧視受害者的反駁容易被定義為反應過激,歧視者就能很好的為自己開脫。

比如Stefano的這則回復。因為是視頻中沒有直接對中國的蓄意攻擊,他便可以藉機偷換概念。這樣一來,中國人生氣是我們「本身自卑」,而不是D&G的問題。

「人家不是故意的,你還要怎樣?」

這是無意歧視者使用最頻繁的辯詞。這使得受害者在整個事件中反而更容易被當作糾纏不休的反面角色。這樣一來,無意歧視的受害者便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因為無意歧視模凌兩可的性質,人們很難對受害者產生同情。如果質問歧視者,自己會被當作「反應過激」。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中國網民在辱華事件中,常常被帶上「玻璃心」的帽子。

種族平等聯合組織 (Coalition of Race Equality Organisations)2015年的調查顯示62%的無意歧視的受害者選擇不去質問歧視者。

受害者越害怕發聲,歧視者的偏見就越難被指正,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無知,便會輕信。

Stefano對中國少的可憐的了解讓他對受主流媒體的導向,對中國人產生偏見。這種由無知導致的蓄意歧視在歷史上也是有跡可循的。最典型的代表莫過於二戰期間德國納粹利用普通民眾生理科學的無知,大肆宣傳「猶太人非人類」等思想,讓政府對猶太人的迫害得到了民眾的支持。

納粹宣傳畫中利用民眾的無知,說服他們猶太人和老鼠比和人類有更多生理上的共同點。

納粹政府領導下的學校里,老師在教授孩子們如何分別猶太人和「人類」。

從這些例子里不難看出,無論是蓄意歧視,還是無意歧視,本質上都構成了對某一種族的傷害。

無知無畏,但無知有罪

不管是D&G視頻事件所透露的無知,還是Stefano回復事件中對中國蓄意的惡言相向,都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在對辱華事件強力譴責的同時,我們也可以適當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在生活中也對某一國家或種族抱有極端偏見。但不管怎麼說,D&G對自己的洗白很幼稚很無力。在對待一個陌生的國家或文化時,我們要做的是帶著一顆包容的心態去了解,而不是先入為主地為它貼上標籤。

參考文獻:

1.https://m.dw.com/en/german-provokes-chinese-with-t-shirt-to-fight-plagiarism/a-2728248

2.https://www.google.com.sg/amp/s/www.pinterest.com/amp/thisdayinwwi/ww1-newspaper-editorial-cartoons/

3.https://www.thoughtco.com/asian-american-stereotypes-in-t-film-2834652

4.https://www.famefocus.com/entertainment/14-most-offensive-asian-characters-in-tv-and-film-history/7/

6.https://www.seventeen.com/beauty/a12273683/tarte-cosmetics-apologizes-for-racist-meme/

7. https://www.humanrights.gov.au/news/stories/what-casual-racism

8. https://encyclopedia.ushmm.org/content/en/article/defining-the-enemy

9. https://www.ushmm.org/propaganda/archive/poisonous-mushroom-book/

(翻譯部分均為作者本人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讀 的精彩文章:

從宮斗劇里學點「主婦政治經濟學」
除了杯子,五星級酒店還有什麼秘密?

TAG:壹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