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天天都用筷子吃飯,但你未必知道它為何叫筷子和有哪些禁忌

天天都用筷子吃飯,但你未必知道它為何叫筷子和有哪些禁忌

隨著與世界交流的增多,如何分辨中國人和外國人呢?其實很簡單,帶他去中餐館,如果他對服務員說:「請給我一雙筷子。」這肯定是中國人。中餐,是中華國萃之一,作為享用中式美食的必備餐具,小夥伴們每天都在用的筷子,背後的文化內涵卻不為人知。

起源於中國的筷子,距今最早的筷子出土於河南安陽的殷墟,已有八千年的歷史了。《韓非子·喻老》中,記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商朝末代國君商紂用的就是一雙象牙筷子。除此以外,還有木、竹、骨、瓷、金屬、塑料等材質的筷子。

筷子的誕生傳說與大禹有關。大禹治水時,三過家門而不入,經常在野外吃飯,由於食物太燙,無法及時進餐。為了及時趕路,大禹用折斷樹枝夾住食物,又快又方便,於是,用筷子的習慣迅速在古人中流傳開來。

圖1 禹,姓姒,史稱大禹

先秦時期,筷子稱為「梜」,漢代改為「箸」,一直流傳到明代。據明代文人陸容《菽園雜記》記載了由「箸」變「筷」的緣由。當時,吳中船夫和漁夫特別忌諱「箸」,因為「箸」與惡字同音,很不吉利。船夫們認為船「住」了,就不能接活跑單了。漁夫將「箸」和「蛀」聯繫在一起,船蛀了就會漏水,自然會斷了他們的生計。因此,將「箸」改「筷」。如今,箸常出現在詩歌作品中,在民間普遍改稱筷了。兩百多年前,「chopstick」成為筷子的新馬甲,意思是「很快的棍子」。

握筷的手式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基本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控制上面的筷子,下面的筷子用無名指和虎口壓住。在使用時,上面的筷子活動,下面的筷子固定,兩者一動一靜,相互配合,完成夾、撿、挑、撥等動作。

筷子的長七寸六分,上方下圓,這其中就頗有講究。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慾,人是有情感和慾望的,古人用七寸六分作為筷子的長度,提醒小夥伴們要控制過分的慾望。筷子方圓的形制,圓的一頭代表天,方的一頭代表地,表示古人「天圓地方」的世界觀。古人在使用筷子時,融合了「天、地、人」三才,體現了對人和萬物質樸的理解。

圖2 古代的漢灶 (紅色箭頭為自己筷子)

成雙的筷子,遵循古人太極、陰陽的思想。一雙筷子既是整體,也是個體,整體代表的是太極,個體代表的是陰陽。一雙筷子,一方主動,屬陽,另一方被動,屬陰,兩者既對立又統一,反映了萬物的發展規律。

古代的文人雅士對筷子情有獨鍾。在《魏書》中,有「眠則俱眠,起則俱起;貪如豺狼,贓不入己」的謎語,用擬人手法,將筷子的特點生動地表現出來。唐代詩人李白的《行路難·其一》中,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的詩句,表達了詩人落魄鬱悶的心情。清代文學家袁枚也有一首與筷子有關的詩,「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以筷喻人,嘲諷那些趨炎附勢之徒。

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與筷子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有一首《詠箸詩》,詩日「少小青青老來黃,每結同心配成雙。莫道此中滋味好,甘苦來時要共嘗。」此詩用筷子比喻同甘共苦的愛情,成功打動了卓文君的心,矮窮挫成功迎娶白富美,兩人的定情信物也是一雙筷子。

圖3 筷子的使用原理

早期的筷子以木質的主,類似於二根棍子。商周時期,青銅筷子受到了古人的青睞。到了漢代,竹木筷子成為主流,筷身塗漆,顏值很高。隋唐年間,經濟發展,社會富足,出現了金銀材質的筷子。這種貴金屬材質的筷子,一直沿用到明清。

盛唐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筷子較之前有了新的變化。在《開元天寶遺事》中,就有一則與筷子有關的逸聞。自北魏始,金質餐具由皇家壟斷,上至王公士大夫,下至普通老百隆,不許私養金匠,打造金器是犯法的。有一次,唐玄宗賜給宰相宋璟一雙金筷子,這位名相誠惶誠恐,不知所措。唐玄宗見狀,說:「非賜汝金,蓋賜卿以箸,表卿之直耳。」宋璟這才明白,原來皇帝是表彰自己正直如筷。他如釋重負,將這雙筷子供奉在相府。

無獨有偶,宋代的筷子在材質上精益求精,工藝上精緻考究。當時的權貴認為象牙筷,不足以顯示其日益膨脹的虛榮和貪慾,於是在象牙筷上鑲金子,體現身份和地位。北宋奸相嚴嵩抄家時,總共有「金廂(鑲)牙箸一千一百一十雙」。不僅如此,古代還出現過犀角筷、寶石筷、景泰藍筷等,不勝枚舉,奢侈之極,工藝精美。

圖4 清代老銅筷子

金銀材質的筷子儘管價值不菲,卻存在著先天不足。首先金銀材質分量過重,使用不便。其次金銀表面過於光滑,對於表面同樣光滑的食物,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這種筷子徒有其表,欠缺真正的實用價值。

是時候敲黑板、劃重點了。什麼材質最適合做筷子呢?明代文物鑒賞家曹昭在《新增格古要論》中,提出「烏木出海南、南蕃、雲南,性堅,老者純黑色且脆,間道者嫩。今偽者多是檕木染成作箸。」清代李調元的《南越筆記》也有類似記載:「烏木,瓊州諸島所產,土人折為箸,行用甚廣。」烏木是柿樹科常綠喬木,質硬色黑,紋理細膩。烏木筷子既有竹林的輕便,又有金屬的手感,是筷子中的精品。

圖5 清代的烏木筷子

小夥伴使用筷子,一個不雅的細節,分分鐘暴露自己的修養。常見的禁忌下面幾種:

一是三長兩短。在使用或擺放筷子時,出現長短不一的情況,這樣是很不吉利的。古時的棺材是由三塊長板和兩塊短板做成的,筷子的不一致,代表著「死亡」,長輩看到了,必定會責罵的。

二是仙人指路。小夥伴用拇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持筷,食指伸出,這相當於豎中指罵人,與此相似,吃飯也不能用筷子指人,都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三是品箸留聲。這是把筷子含在嘴裡來回嘬,同時發出聲響。是十分下賤的行為,被視為沒有家教的表現。

四是擊盞敲盅。顯而易見,用筷子敲打碗盆,通常是乞丐要飯,極其低俗,為人不齒。

五是執箸巡城。小夥伴拿著筷子在菜盤上來回擺弄,不知如何下筷。這種旁若無人的行為,是毫無修養的表現,易致他人的反感。

六是迷箸刨墳。小夥伴用筷子在菜碗里翻刨,尋找合適的食物,此舉與盜墳掘墓相似,令人生厭。

圖6 晚清時期用筷子吃飯的場景

此外還有淚箸遺珠、顛倒乾坤、定海神針、當眾上香、交叉十字和落地驚神等禁忌,這些行為顧名思義,都與修養品行有關。細節決定成敗,小夥伴們在平時可要注意了哦。

如今,筷子已經遍及漢文化圈,成為日常的飲食用具。在數千年文明的熏陶下,小小的筷子積澱下豐富的文化底蘊。會筷子的中國人能在三分鐘內用外國的刀叉,會刀叉的歪果仁卻不可能在三分鐘內用中國的筷子。要知道三千年前,古人就棄用刀叉了,舉手投足之間,既是智慧,也是傳統,代代相傳,永不止步。

文:計白當黑

參考文獻:《韓非子·喻老》《南越筆記》《開元天寶遺事》《菽園雜記》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品讀 的精彩文章:

「漢服」是指漢代的服飾嗎?五分鐘帶你讀懂漢服的「美」
為什麼諸子百家的寓言故事中,宋國的傻子特別多

TAG:歷史品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