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養生文化:冬季哪些部位不能凍,看看這份「冬藏」指南~

養生文化:冬季哪些部位不能凍,看看這份「冬藏」指南~

中醫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說法。冬季養生之道,應以「藏」字為首要原則。

那麼,冬季哪些部位不能凍呢?

從醫學角度講,人體有8個部位最怕冷,對它們進行保暖防護尤為重要。

01

腳部

腳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也有人體「第二心臟」之稱,腎和脾的經脈都起源於腳。由於雙腳距離心臟最遠,血液流經的「路程」最長,血液供應往往不足,當腳部受寒,回心的靜脈血液就會像「塞車」一樣淤滯在腳踝附近,這樣就加重心臟的負擔。

所以,人們常說「腳冷,則冷全身」。全身若冷,關節炎、婦科宮寒病、高血壓、慢性胃炎等病邪就會乘虛而入。因此,寒冷天氣千萬不能讓雙腳受涼。


養生文化:冬季哪些部位不能凍,看看這份「冬藏」指南~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養生建議:冬季,每天用熱水泡腳,促進周身血液循環,使全身都暖和起來。每次泡腳20分鐘,水溫42℃左右最佳,對於糖尿病的患者務必由家人兌好水溫,同時可按摩腳掌的湧泉穴,起到調理臟腑、舒通經絡的作用。天氣好時,也可踢毽子、走路,鍛煉下肢、抬高下肢,提高禦寒抗病能力。鞋襪最好保暖透氣、吸濕性好。

02

腰部

腰部第二怕冷,它是腎之腑。腎喜溫惡寒,腎氣有溫煦全身陽氣的作用,而全身的正常工作正是靠陽氣。一旦腰部受寒腎氣受損,就會立刻「鬧情緒」,人就會感到怕冷、無力、飲食少。男性會腰膝酸軟,陽痿早泄,女性則容易月經紊亂、痛經等。

因此,無論男女天冷時一定要穿中長外衣,不要讓腰部裸露。


養生文化:冬季哪些部位不能凍,看看這份「冬藏」指南~


養生建議:日常生活中可用雙手搓腰:兩手對搓發熱後,緊按腰眼處(位於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3.5寸凹陷處),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做50~100遍,能溫煦腎陽、暢達氣血。

03

頭部

頭為一身之主宰,諸陽所會,百脈相通,一旦受到寒邪侵襲,易引發感冒、鼻炎、頭痛、牙痛、三叉神經痛等。

頭部還是最不善於留住熱量的部位。研究發現,靜止狀態不戴帽子的人,在氣溫15℃時,頭部散失的熱量占人體總熱量的30%,氣溫4℃時,佔60%。所以,天越冷越要給頭部保暖。

養生建議:冬季外出一定要戴帽子,最好是能蓋住前額的,對於「坐月子」的更需要注意護頭。頭部出汗後不要立刻摘下帽子,應先到室內慢慢消汗,避免冷風直吹。秋冬季節也不宜晨起洗頭,以免頭部受風寒。此外,每天清晨梳頭百餘次,使頭皮微熱,有利於頭部經絡氣血通暢,促進諸陽上升,氣血不衰。

04

脖頸

頸部是人體的「要塞」,上承頭顱,下接軀幹,還是咽喉要道,更是心腦血管的必經之路,這使它「身體」格外嬌貴,一旦受寒,容易導致有肺部癥狀的感冒、頸椎病、咽炎、腦血管等疾病的接踵而來。

養生建議:冬天最好穿立領裝,尤其是老人,外出一定要戴圍巾,對預防頸椎病、高血壓、心血管病有好處。

05

腹部

腹部為人體臟腑之氣結聚之處,腹部受寒易引起腹部經脈氣血瘀滯不通。

中醫有「不通則痛」的說法,有胃病史的人受寒後容易胃痛,經期女性受寒後容易痛經。中年男性陽氣衰弱,受寒後容易出現腸鳴腹瀉。

養生建議:不建議秋冬季穿露臍裝、低腰褲等易使腹部受寒的衣服。老人、兒童及經常胃部不適人群,不妨在出門時多穿一件外衣,夜間睡覺時腹部蓋上被褥,避免腹部受寒;同時可在每晚睡前將雙手搓熱,左手手心放肚臍上,右手放在左手手背上,然後繞著肚臍順時針搓摩腹部約10分鐘,長期堅持可以有效緩解腹部受寒引起的不適。

06

膝部

膝部是人體重要部位,若不注意膝部的保暖把膝蓋露在外面,可導致關節局部肌肉和血管收縮,引起關節疼痛,特別是在南方濕冷天氣里,容易導致寒濕入絡,引發關節炎和風濕痛。


養生文化:冬季哪些部位不能凍,看看這份「冬藏」指南~


養生建議:保護膝關節的關鍵是保暖防寒,戴上護膝,或選擇膝部加厚的毛褲,注意運動不要過量,尤其騎車出行更需要注意護膝保暖。除了冬季,雨雪天、夏天空調房中也都不能讓膝關節受涼、受潮。

07

鼻子

鼻子也經常裸露在外,如果鼻黏膜接觸冷空氣,黏液分泌會減少,毛細血管會變脆,鼻子的「屏風」作用就變差,從而導致病菌進入肺內,增加呼吸道感染的幾率,導致鼻咽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毛細支氣管炎及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養生建議:冬季外出時戴個純棉口罩,但最好不要用圍巾遮擋,以防上面的細菌或織物纖維進入鼻腔。天冷時,可每天按摩鼻翼,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搓熱後,沿鼻樑、鼻翼上下按摩30下。早起前、晚睡前各做1次,可增強鼻部血液循環,提高耐寒能力。

08

背部

背為陽中之陽,如忽視背部保暖,易受風寒之邪入侵,耗傷人體陽氣,導致免疫功能下降。現在許多朋友待在溫暖的室內,卻也難免有事外出,或是上廁所,又或是出門取快遞。這樣後背就會直接從溫暖的空調房裡挪到冷風裡,容易損傷後背巡行督脈的陽氣。

養生建議:冬天最好加穿一件棉背心或毛背心,天氣好的時候,別忘了給後背曬個「日光浴」,熱流會讓全身舒服。

冬季三個月的養生主要是萬物蟄伏,收藏陽氣,應順應太陽的起落來作息,避免腎氣受損,進補也是重在養陰,所以,冬季養生要掌握下面這幾大原則:

起居——早睡晚起切忌熬夜

從立冬開始至立春的這三個月也稱冬三月,冬季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來養精蓄銳,為來年春天的生機勃發做準備。

冬季睡眠應該遵循早睡晚起的原則,隨著太陽的升起和降落來調整作息。冬季白天短,白晝為陽,夜晚長,夜晚為陰,正是因為冬季要養陰,所以晚上睡眠時間要比夏季更長,晚上早點睡覺,早上睡會懶覺,等太陽初升後再起床。夏天可能睡6個小時就夠了,冬季則應該睡7、8個小時了。如果違反了陽氣的活動規律,身體就很容易受邪氣的困擾而衰弱。

《素問·生氣通天論》記載有早晨、中午、傍晚三時勞作歇息的規律,凌晨四點是一天中最危險的時刻,正所謂黎明前的黑暗,此時血壓、體溫較低,血液流動變慢,血液濃度和黏稠度最高,所以,最容易發生缺血性腦卒中和心肌梗死,猝死率很高。尤其是一些有心臟疾病和老年病的患者更應該引起注意。

小貼士:冬季熬夜比夏季熬夜更傷腎

很多男人都覺得熬夜沒啥大不了,第二天補補覺就行。尤其是夏天因為晚上天黑的較晚,天氣炎熱,很多人都習慣吃宵夜喝啤酒等,一聊就沒時間概念了,熬夜也是常有的事,但是冬季熬夜可比夏季熬夜更傷腎。

冬季夜晚是養腎陰的時間,冬季熬夜時耗損腎陰,就是在該養陰的時候沒有收藏,好好休息,使腎氣外泄,所以更易導致腎虛,尤其對男性來說,是很傷身的。而且隨著氣溫逐漸降低,冬季晚上熬夜的話,身體越來越冷,更容易出現心腦血管梗塞等猝死的發生。

情緒——學會偷著樂,千萬別激動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冬季宜使情緒內藏,安靜自若,如有開心的事情也最好竊喜,即偷著樂吧,不要使情緒大起大落,別太苛求,也就可以少受外界干擾,以達到精神內斂。

年底工作多,壓力大,稍有不順心,很多人就會情緒激動,出現爭吵,這種情況最要不得,生氣動怒容易肝氣鬱結,對心臟有明顯的負面影響,這種影響甚至比吸煙、超重以及高膽固醇對心臟產生的損傷更可怕。

這一年的成績要到交卷的時候的了,有人歡喜有人憂,如果你是那個歡喜的人也別太得意忘形哦,很多人有開心的事就約上一群朋友唱歌喝酒,盡情撒歡,這樣的大喜大怒情緒也會傷陽氣,神志外泄太多,不利於冬季收藏。

小貼士:情緒低落晒晒太陽

秋冬季節萬物凋零,很多人可能會出現情緒低落或抑鬱,劉主任建議,這類人群可以在上午10點至下午15點這個時間段內出門晒晒太陽,暖陽照在身上,聽聽音樂,看看書,散散步,可以消除煩悶和低落的情緒。

運動——冬練別選劇烈運動

俗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但是冬季運動也有原則,就是別暴露皮膚,別劇烈運動,使皮膚毛孔完全放開,否則容易感冒,寒邪入侵。

冬三月應該「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泄皮膚是指皮膚的開泄。什麼時候皮膚會開泄呢?就是指激烈運動的時候。皮膚開泄了,自然汗出,汗出多了就會耗氣傷陽,使氣亟奪。所以,冬天的運動應避免過多地開泄皮膚,而應多做靜功,比如瑜伽、慢跑、散步等這樣輕緩運動才能與冬相應,才有利於養藏。滑雪、滑冰等這類季節性運動也可以,因為這些運動並不會使皮膚裸露在外,避免損傷陽氣。

小貼士:冬泳並不適合大眾冬季鍛煉

在北方有立冬冬泳的習慣,但其實冬泳並不適宜大眾,而且是一個不太健康、安全的運動。很多男性為了證明自己身體素質好,會選擇冬泳,但劉主任提醒,其實,冬泳暴露皮膚過多,使陽氣散發,傷陽氣,而且冬泳運動劇烈,氧氣消耗大,對心肺功能更是要求高,稍有不慎可能出現猝死等,並不鼓勵普通人嘗試和鍛煉。一般都是需要有專門的指導老師帶領訓練,便出現危險。

飲食——冬季飲食首選根莖類和海產品

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還有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季也是進補的最佳時期,此時進行食補可以為抵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

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冬季應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

冬天寒冷,最適合吃的食物是根莖類食物,如:山藥、紅薯、馬鈴薯、蘿蔔等,這些食物都是長在陸地里的食物,屬於收藏、收斂的食物,所以適合冬季養陰。此外,發散陽氣的食物也要少吃,比如韭菜就不宜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一切眾生平等,這是佛法的精神!
深秋養生:寒從腳底生,六個方法防腳部生寒!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