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刀叉與筷子雜談

刀叉與筷子雜談

原標題:刀叉與筷子雜談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最近看到有西方某品牌公司拍攝了一個「用筷子吃比薩」的廣告,引髮網民氣憤與輿論熱議。其實改用「餐叉吃麵條」「餐勺吃包子」,也能拍出同樣的搞怪效果。刀叉與筷子本來就是兩類不同用途的餐具,有意將它們用於不適宜使用的異國餐食上,不是惡搞就是愚蠢。

餐刀的起源和歐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他們隨身帶刀,將肉燒熟割下來就吃。後來走向定居生活後,麵包直接用手掰,牛羊肉則用刀切割,用手或刀送進嘴裡。餐叉最早出現於11世紀的義大利塔斯卡地區,當時教父對餐具並無好評,認為人類只應用手去取上帝賜予的食物,用餐具是褻瀆神靈。12世紀的盎格魯—撒克遜王國貴族還不習慣於用叉,仍是用手抓肉,用手或刀子送到嘴裡。


15世紀前後,為了進餐姿勢的美觀,歐洲貴族女人改用兩尖的叉子用餐,叉才慢慢成為餐具,但用叉離不開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必須合起來用。直到17世紀末,英國上流社會開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紀才有了四個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並用只不過四五百年的歷史。


中國人早在三千多年以前的商代,就已在使用筷子這種器具吃飯了。那時歐洲人還在用手抓呢。《史記》中有「紂始有象箸」的記載,先秦時期稱之為「梜」,漢代叫「箸」。其實在使用筷子之前,中國人的祖先同樣也經歷了一個用手抓食物吃的野蠻過程。但熱粥湯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於是不得不隨地折取一些細竹木棍來幫助。筷子就是這樣慢慢進入到人類的生活,後來從中國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接著傳到東南亞、傳遍世界。筷子既輕巧又靈活,在人類餐具中獨樹一幟,被人譽為「東方的文明」。


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根據我的研究,它還驅使東西方形成了不同的烹調方式。用刀叉進餐對餐料的要求是整塊,在食用現場切成適合進嘴的小塊。所以在西餐中吃「主餐」往往只能選一道菜,比如牛肉、羊肉、雞肉或魚肉等,做好都必須是大塊的,其最後切割是在餐盤裡。而用筷子則難於夾取大塊肉菜,必須在事先把它們切細切薄,於是著名的「刀功」應運而生;既然肉菜等餐料都已經被切細,就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混合與烹制,於是就形成了煎、炒、烹、炸等多種烹飪方式。所以中餐不是一頓只能吃一道菜,而是可以用筷子自由夾取多道菜肴。可以說,是筷子創造了中餐技藝,進而創造了中餐文化。

刀叉與筷子的不同進食方式,還影響到東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有學者認為,使用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由此衍生出西方人比較講究獨立的家庭習慣;而筷子則與家庭成員圍坐桌邊共同進餐相配,合餐制突出了家庭單元,讓東方人擁有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近年來在中餐桌上使用公筷與公勺漸成主流,讓合餐制更多了一分潔凈與文明。


如今在許多餐桌上已是中西餐合璧,餐具與食物要配套。比如端上整塊牛排卻不給刀叉,讓人如何用筷子夾取大塊牛肉?同樣,上餃子與冷盤不給筷子也是烏龍,用刀叉如何食用白粥榨菜與油炸花生米?


最後再回到那搞怪的「用筷子吃比薩」視頻。需要給它加的畫外音是:比薩那東西是用手抓著吃的,連用刀叉都不適宜,你用筷子做甚?而且吃西餐前是沒有洗手習慣的,也不會像到中餐廳那樣,由服務生給你送來凈手毛巾。用你的臟手抓著吃吧!這才是偉大比薩的偉大食用方法。


囗 孟曉蘇(中國國際跨國公司促進會副會長)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校對 李立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互聯網20年 數字大革命與數字生活困境
日本測試「太空電梯」 太空旅行有多遠?

TAG: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