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淺談「古玉的微觀辨識"——灰皮

淺談「古玉的微觀辨識"——灰皮

灰皮的識別

玉器久埋地下,其表面的透閃石分子受到土壤和周圍殉葬物品的侵蝕,玉器表面就會發生程度不等的玉質蛻變。即其表面很薄的一層透閃石分子中,有部分分子的結構水會慢慢逸失,使其微觀結構中出現較大的空隙。或者說,這些空隙的存在,提供了更多的反射界面,可以對入射的光線產生較強的漫反射,其宏觀效果就是使該處表面發白。由於失水層非常細薄,這些空隙不能把光線全部都阻擋住,大部分光線仍然可以透過去,從而使它的白色泛灰。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灰皮。玉器表面出現灰皮,表示這件玉器是出土古玉真品無疑。(見圖1-1-1標本春秋玉虎)

標本1-1-1

生坑態古玉表面,經常可以看到一層灰白色的東西,這就是灰皮,如圖1-1-1所示。用手仔細撫摸,並無任何異常。用放大鏡細察,該處玉質微微泛白,已不及其周圍玉質明凈光亮。泛白的部位相當自然,灰皮的分布時疏時密,似有似無,既找不到它的分布規律,亦看不出它有任何清晰的界限。(見圖1-1-2標本春秋玉虎)

標本1-1-2

真正的灰皮在高倍放大鏡下觀察時,白而不灰(因為焦距已對準灰皮了,只能看到表面的灰皮而看不到透過的光線),稀疏地散布著,並不密集成片。雖然用肉眼看一片白茫茫的,似乎全是灰皮,在高倍放大鏡下仍然可以看到灰皮是稀疏的,不能把地張全部遮住。點點斑斑的灰皮完全像是自己長出來的一樣,絕沒有人工布置、故意製作的痕迹。這是區分真假灰皮的重要標誌。為了取得經驗,最好找一件有灰皮的出土古玉真品,勤加觀察,以取得第一手的經驗。(見圖1-1-3、1-1-4 標本春秋玉虎)

標本1-1-3

標本1-1-4

第二講 土蝕的判別

古玉久埋地下,受地土侵蝕,其表面玉質出現局部剝離的現象成土蝕。視土蝕形貌與受蝕程度的差異而有不同的名稱。表面輕淺的一層玉質剝離稱土蝕斑;更輕微的為土蝕痕,遍布周身的細小剝蝕淺坑,密集而不深,成為砂土坑,在玉器上出現的細小裂紋為土隔。以上種種統稱土蝕,或稱土蝕現象。如圖1-2-1。

圖1-2-1

土隔的物理化學解釋:一些玉料由於內應力較大,久埋地下後,有部分透閃石分子就會慢慢失去其結構水。結構水逸出時要成為氣態,其體積急劇增大,從而在局部產生較大的內應力。如果失水的透閃石分子比較集中於某一部位,產生的應力與玉料原有的內應力會合成較大的作用力,足以使玉料出現微小的裂紋。隨著量子化學反應的不斷深入進行,新的應力不斷產生。該部位出現的新應力必然會集中到那條微小的裂紋上(所謂的應力集中現象),促使微裂紋伸展、延長,縫隙亦漸漸增大,這就是土隔。(田園玉翁註:知道知道出土玉器經常會有微裂紋即可。一般人未必需要了解產生這些現象的真正原因,只要知道會產生什麼現象,這些現象的真正表現特徵是什麼樣的即可。這是一種正確的方法,因為學習有個層次和深度問題,我們要集中精力學習自己最欠缺的東西)

以土蝕而言,在高倍放大鏡下,其表面崎嶇不平,突兀而出,濃密稀疏,分布得十分自然,絕非人工斧鑿所能仿造。因此,只要見到過真正的土蝕斑,再來辨認人工偽仿的假土蝕斑就非常容易了。如圖1-2-2。

圖1-2-2

土蝕仿品的鑒別:在出土古玉身上出現的諸多特徵中,以土蝕形貌最難仿造得逼真,它又是最常見的特徵。所以不論是藏家還是古玩商,都把土蝕形貌看做辨識真假古玉的識別標誌。不少人只要一看到玉器上存在土蝕現象,立即斷定它是出土古玉真品,其他一切檢查全部忘到腦後,掏錢就買。雖說上述種種形貌用人工無法仿造得逼真,但是造化之功卻威力無窮,不論是土蝕斑還是蛀孔之類土蝕形貌,在玉材的天然表面上都能找到。這就給作偽高手提供了條件。他們可以巧妙地保留住具有上述特徵的天然表面,精心設計,將其碾琢成器。再將全器做舊,讓您看不出來。這類贗品雖不多見,由於了解它的人不多,很多古玉愛好者都上過當。這類贗品大多藏在櫃檯下,不展示出來,只有當古玩商確認您十分自信可眼力不佳時,他才看準時機,悄悄塞給您。由於缺乏思想準備,心中又一直想要搜尋高古的玉器,正好見到這件玉器表面存在非常明顯的土蝕形貌,不由您不上當。所以,即使非常可靠、無法偽造的特徵,也不能只根據一個特徵就下結論,確認其為真品。其實您只要按操作步驟一步步仔細檢查,即使精心仿製的贗品也難以矇混過關,何況是這種天生子。這類贗品上最惹人注目的是那一塊有土蝕形貌的表面,其形貌的確十分古老。如果再看看它的四周,玉色雖被做舊,與這塊表面相比,仍然十分新鮮。實際上無論用什麼方法都不能使玉器的其他部位的表面出現陳舊的包漿和挺括的亮光。為了趕工,通常都用金相砂紙將其打磨得油光光的,這恰好是贗品的有力證據。如果找塊濕布把這塊古老的玉皮四周好好擦擦,很快就露出原形了。原來土蝕形貌邊上還帶有玉皮,擦乾淨後殘留的玉皮與周圍的玉料之間有一圈清晰的界線。這時任何人都可以看出來,它原來是一件天生子!(註:真品的土蝕形貌與玉表之間必然有自然態過渡,凡是有清晰界限的一律給予否定!)如圖1-2-4。

圖1-2-4

玉器入土久埋以後,其表面是否受到土蝕,以及出現的土蝕形貌嚴重與否,受很多因素的影響,與第一講灰皮的情況相似,這裡不再贅述。通常情況下,土蝕斑容易發生在玉質較差的部位,或石性較明顯的部位,玉質受到損傷處也較易受蝕。而那些玉質精良者,即使入土年久,也不一定受到土蝕,或者只能出現輕淺的灰皮。意想不到的是,玉質精良的出土古玉上,常常能見到土隔。原來外表看來質地極佳的玉料,其內應力常常越大,或者說其質地較脆一些。玉器的體積越大,內應力也會較大,出現土隔的機會也會越多。這些都被考古發掘所證實。

注釋:內應力。

1. 物體由於外因(受力、濕度變化等)而變形時,在物體內各部分之間產生相互作用的內力,以抵抗這種外因的作用,并力圖使物體從變形後的位置回復到變形前的位置。在所考察的截面某一點單位面積上的內力稱為應力。同截面垂直的稱為正應力或法嚮應力。

2. 在沒有外力存在下,材料內部由於加工成型不當,溫度變化,溶劑作用等原因所產生的應力。

3.內應力的取消有幾種方法:一對物體進行熱處理(只針對鋼鐵性質的工件)二是放到自然條件下進行消除。三是人工通過敲打振動等方式進行消除。

內應力是在結構上無外力作用時保留於物體內部的應力

沒有外力存在時,彈性物體內所保存的應力叫做內應力,它的特點是在物體內形成一個平衡的力系,即遵守靜力學條件.按性質和範圍大小可分為宏觀應力,微觀應力和超微觀應力.按引起原因可分為熱應力和組織應力.按存在時間可分為瞬時應力和殘餘應力.按作用方向可分為縱嚮應力和橫嚮應力.

第三講:接刀工藝研究

大部分古玉鑒定類書籍以及學術論文對於漢代玉器的工藝只是給了粗略的介紹,寥寥幾筆一帶而過,從未對某一項工藝給過具體的學術註解。這讓觀者往往是一頭霧水,不知所云。小禪此篇文章對漢代玉器中最為典型的一種工藝「接刀工藝」做些粗略解釋,以饗讀者。

一、 何為接刀工藝。

所謂接刀工藝簡單概括就是:古玉表面的長陰刻線都是由一段段短陰刻線連接而成,若斷若續,這是由坨具旋轉輕起輕落形成的,一般稱之為「接刀工藝」或者「跳刀工藝」。

再簡單些說,就是古玉表面用肉眼可以觀察到的長陰刻線(這裡所講的「長」陰刻線是相對來說的,有時候很短的一條陰刻線也是由接刀工藝刻出的,這時候的「短陰刻線」相對於製作其的「更短的陰刻線」也是長的。)在放大鏡下都是由若干條短線銜接而成的,這種由「短線」接成「長線」的工藝可簡單稱為「接刀工藝」。接刀工藝往往在弧線的「拐點處」,以及「成圓處」最為明顯。接刀工藝是由古代不發達的生產力所決定的,其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是古玉鑒定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二、 接刀工藝的總體特徵。

接刀工藝的總體特徵為:宏觀上,刀法柔細,形若遊絲。微觀上,剛勁挺拔、粗獷有力、刀刀見鋒(所謂「刀刀見鋒」是說在每一刀的收尾處的刀鋒鋒利,是呈現「V」字形收尾,而非現代工具所表現的「U」字形收尾。)

三、 實物標本講解。

四、遊絲細線(遊絲描)的總體特徵。

遊絲細線,或稱遊絲描。這是一種在戰國、兩漢時十分流行的纖細紋線,是玉工用手刻出的陰刻紋線,用以裝飾玉器,很有特色。這種陰刻線蜿蜒伸展,靈活自如,卻又似斷似續,一氣呵成,刻出的紋飾生動傳神,成就極高。在高倍放大鏡下可以清楚看到古代玉工的施力習慣、下刀的輕重和接續的痕迹。古玩界素來把遊絲細線看做戰國、兩漢玉器特有的重要斷代標誌。後世玉工或者找不到大手筆,或者因昆吾刀失傳,漢代以後,遊絲細線已很少見到。古人認為,如果不是用昆吾刀,要用手工在堅硬無比的玉器上直接刻劃紋飾是無法想像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收藏愛好 的精彩文章:

論瓷器鑒賞因素——釉光的重要性
故宮館藏明景泰天順正統瓷器精品欣賞

TAG:古玩收藏愛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