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哪怕是過去的傷感與苦難,他講起來總是充滿了詩情畫意

哪怕是過去的傷感與苦難,他講起來總是充滿了詩情畫意

2005年陳永鏘在新疆

2013年9月25日下午,我到陳永鏘在番禺的家採訪,晚上吃飯時,在他家一樓餐廳的重要位置掛著一幅放大的1970年3月22日的結婚照,陳水鏘介紹說,把照片放大掛在飯桌邊,宣示他是這個家的締造者,就是捍衛者。

此外,還有一張小白菜畫引起了我的注意。

這幅畫的畫名直接叫「白菜」,是一把洗得乾乾淨淨的小白菜,有一束稻草扎著,沒有一點泥,但新鮮得帶著泥土的氣息。

我無法讀出畫外之音,非常困惑。分別採訪了鏘哥與娟姐,請他倆談談這幅畫的創作經過。

《山歌雋永》陳永鏘

鄧翠娟說:「我與阿鏘很小的時候就認識,喏傾,後來就在一起了。伯父希望我早結婚,早生仔,先享福。20歲就從下鄉知青到增城縣中新公社逕頭大隊第七生產隊嫁到了西樵。為了生活好些,我在自留地里種菜,我很認真地向農民、農藝師學習,把要點都記在筆記本上。所以我種的菜一般都比農民的好通常也大些。每一次收菜都是我們家的重要節日,我們夫妻早上四五點鐘就起床了,把菜收割好了,到河裡洗乾淨,再用稻草一把一把綁好,先送給左鄰右舍,然後再挑到鎮里賣。」

「菜種得好,阿鏘也有功勞。每天早上五點,我們就早早起床擔水淋菜。阿鏘是畫畫的,他把田野當成畫紙,每一次播菜種,阿鏘都播得非常均勻,等距相當,一行一行。後來農民見我家的菜種得靚,也請阿鏘去播種。」

40年後,娟姐回憶起這段經歷,說得慢條斯理、細聲細氣,看不出高興也看不出痛苦,好像在說別人的故事。

陳永鏘的表述卻不同,他總是充滿激情,哪怕是過去的傷感與苦難,他講起來總是充滿了詩情畫意。

《雲無心出岫》陳永鏘

陳永鏘說:「阿娟種的菜我們家吃不完,總是叫我挑到鎮上賣。我去賣菜還帶上速寫本,東看看,西望望,畫著畫著,就忘記賣菜了,有時是我的那些徒弟見我在寫生,就大聲幫著叫賣,幫我把菜賣了。我賣了那麼多年的菜,還不懂秤。每次稱菜時,我都說:我不騙你,多少斤你自己看吧,說完把種與菜提到客人的面前。他說是多少,我就收多少錢。真的是聰明如我。」

說完,鏘哥顯得很得意。

「有一年,我們家種的菜大豐收。我與阿娟挑到收購站去賣,為了菜賣得好我們夫婦早上四點鐘就起床了,我們把收割的菜一棵一棵地在河裡洗得乾乾淨淨,一把一把地綁好了。但挑到收菜站,那收購員一點都不給面子,說:水太多,然後隨手拿出一把菜,當著我們的面扒開,發現有一片枯葉。不行,一把把扒開,挑出枯葉,再來。面對強勢,我們只好忍氣吞聲,兩擔菜,一把把地拆了,一棵一棵地拾,又一把一把地綁好……還誤了當天生產隊的勞高沒有記上工分。」

《松籟溪聲》陳永鏘

「多年之後,我考上了研究生,穿上香港朋友送的大衣,站在渡船甲板上回西樵,恰巧又見到當年那個收菜的人,他先發制人:聽說你考上了研生現在威風了?」

陳永鏘的帶著點報復的心態得意地說:「都是得福於你。」

「哪裡,哪裡。」那人不解話中音。

「沒有你的欺凌,哪裡有我的振作。」

美術作品與音樂作品一樣,是一種世界性的視覺與聽覺語音,不需要任何解讀,作品作為作者的兒子,血脈己經融入其中,作者本身的生活感情有多深,作品的內涵就有多深。

我們每個人,都是感受藝術的主體,不同的生活經歷和角度,對作品的理解也就不同,這裡我舉一個發生在陳永鏘家的例子,也許大家讀後會有某些啟示。

《半嶺拂雲看》陳永鏘

2008年,陳永鏘的大兒子陳志宏從西樵老家帶回了一批舊時的物品,其中有一塊木質洗衣板。這塊洗衣板,記載著他童年的溫暖,他年少時穿得乾乾淨淨,都是母親的功勞。這塊洗衣板對他來說,珍藏著成長的記憶,美好而溫暖。

當他興沖沖把這些物品帶回廣州的家時,母親鄧翠娟一見,馬上說:「我不想見到它,拿到別的地方。」鄧翠娟看到這些物品時,喚起了她在西的那苦難的記憶。過去的苦日子早已過去了,不想再去想它了。

《山水靜人安詳》陳永鏘

而陳永鏘看到這塊洗衣板時,也想起了那段美好的生活經歷。他說:「那時我在西樵,沒有名氣也沒有粉絲。每次寫了一首詩,總是不知道讀給誰聽,我就把老婆培養成我的忠實聽眾。但她總是太忙,沒有時間聽我朗誦,每次總是說:等我去洗衣服時再讀。我就跟著她到了河邊,放下洗衣板,拿出孩子們的衣服,她說:開始吧。這樣的情景非常美妙,我總是詩興大發,忘記了朗誦詩,現場又即興作詩,高興得阿娟邊洗衣服邊笑。」

在這些年寫人物傳記的過程中,我有了多次這樣的體驗,一件事問不同的人,總有不同的答案。從此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一種米養百樣人。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我從不用自己的價值觀去批判他人,我知道,每個人內心都很遼闊,世界才能變得精彩。

編輯 | 漁公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漁歌晚唱藝術沙龍 的精彩文章:

塵封的秘密:千佛洞古代佛教繪畫
沒「勢」,臨得再像也沒用

TAG:漁歌晚唱藝術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