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人受儒學影響大多和善,為何打起仗卻不要命?看孔子就明白了

中國人受儒學影響大多和善,為何打起仗卻不要命?看孔子就明白了

說到好戰的民族,很多人都會想到北方的那些民族,大概是生存環境鑄就了他們彪悍的個性,不論是單挑還是打仗,都有一股不怕死的衝勁。

中國人打仗怎麼樣?從歷史上來看,中國人打仗基本也是不慫的,除了個別朝代,古代中國的軍事實力總體來說還是很強悍的,不然也不會有如今這麼廣袤的領土,也不會讓四海之內都向天朝稱臣。

中國的情況令一些外國人有些想不明白,曾有一位外國網友發出疑問,明明中國人嘴裡常說仁義二字,一直以禮儀之邦自居,為什麼打起仗來就一點不謙讓,從來不手軟呢?

縱觀古代諸朝,我們的軍事實力確實很不錯,尤其是那幾個繁盛的朝代,比如漢唐,在對外戰爭中,總體來說還是勝多敗少。

不論是彪悍的匈奴,還是不聽話的突厥,只要中原王朝出擊,最終的勝利,多半是在我們這一邊的。

其實不僅是古代,近現代的戰爭中,最後的勝利者也是我們,怪不得外國人會奇怪,為什麼中國人看起來文文弱弱,打起仗來卻一點不含糊。

在中國發展的幾千年以來,我們都是宣揚著孔孟之道,雖說這是上位者統治百姓的手段,但是對中國人的影響,也有很多是積極的。

早些時候的中國人,雖然嘴上說著孔孟,但這並不意味著性子就軟弱。善是根本,但維護正義和善良的手段我們也有,我們雖然不像游牧民族那樣喜歡爭鬥,但真遇到事,也是不怕的。

現代人理解的儒學,多少是有些片面的,以為聽從了儒學,就只能以書為伴,但其實上,儒學的創始人孔子,在一手拿書的同時,另一手也是拎著劍的。

最初的古人崇文尚武,就像我們現在所說的,一點不偏科。那時候的文人會佩劍,武將會寫文,文武的界限並不是那麼絕對的。

只不過到了後期,儒學被後人們發展得有些偏頗,只重文不尚武,所以很多人都以為文人只會打嘴仗,沒什麼真本事。

其實對於打仗,中國人一點也不熱衷,我們還像老祖宗一樣,是熱愛和平的。遇到問題的時候,更喜歡用和平的方式解決,而不是一上來就動刀子。

不過,若不得不打,中國人也一點不慫,道理要講給聽得懂的人,那些聽不懂的,自然得用武力告訴他們,到底誰才是弱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先生 的精彩文章:

她27歲嫁給76歲的前總統,終生沒有一個孩子,出家皈依佛門
首位登上《時代》的中國人,拒絕和日本合作,死後數萬百姓送行

TAG:歷史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