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學會這4招,人人都可以打造高顏值爆款標題

學會這4招,人人都可以打造高顏值爆款標題

36氪專門為讀書設立了【36氪領讀】欄目,篩選一些值得讀的書,並提供一些書摘。希望你手邊有一本稱心的書,讓讀書這場運動繼續下去。

很多人在寫微信文章的時候內容寫的很好,卻怎麼都爆不了,為什麼呢?

缺少爆款標題!實際上從這4點入手,人人都能打造高顏值的爆款標題。


一、學會蹭知名度

我在線下課里接觸過很多對新媒體感興趣的學員,在和他們的交流過程中,我發現80%的學員都知道標題的重要性,但卻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很多學員向我反饋:標題固然重要,但只是錦上添花;文章的質量更重要,有來回打磨標題的功夫,不如扎紮實實把內容做好。其實,在我看來標題就是一扇門,門外面是用戶,門裡面的才是內容。你在標題上花的所有精力,基本上只有一個目的:讓用戶推開這扇門。你在內容上花費再多精力,如果沒有一個吸引人的標題,依然很難讓用戶推開門,看見你。

在明確了標題的重要性後,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打造爆款標題的第一個技巧:蹭知名度。簡單而言,所謂蹭知名度就是借用知名度高的東西講知名度低的東西。這個做法從古就有,古代的說法比較文雅,叫「攀龍附鳳」,通俗的說法叫「借名人上位」。到了新媒體時代,我把它翻譯成了4個字,稱為「蹭知名度」。

而蹭知名度的好處也顯而易見,首先是吸引眼球,自帶流量;其次是權威性強,增加點擊。一個普通人說什麼、做什麼,大多數用戶是不會關心的,而馬雲、雷軍這樣的名人有了新的動態,用戶才有可能感興趣。大部分新媒體編輯都抱過或者都見過別人抱馬雲的大腿,朋友圈裡幾乎一直存在標題為「馬云:××××」的文章。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馬雲自己其實就是一個深諳此道的人。

馬雲在1995年的時候,經常說「比爾·蓋茨說,互聯網將改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實這句話並不是比爾·蓋茨說的,而是馬雲說的。但馬雲那時候的知名度還很低,也不夠權威,沒有人會相信他說的話。所以馬雲就非常聰明地把這句話改成了「比爾·蓋茨說」。雖然馬雲的這個方法屬於「標題黨」的範疇,但也證明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好處。

在我看來,蹭知名度的技巧大致可以分為以下4種。


1.知名人物

如果你的文章內容主題包含一些知名人物,或者與知名人物相關,那麼可以將這些知名人物的名字放在標題中。名人就是眼球聚集器,這是吸引用戶最簡單、直接、好用的方法。比如:

商務范:《楊冪換了90多套衣服,還是不像女boss》(如圖4–1所示)。

拾遺:《羅振宇永遠不會告訴你的秘密》。

年糕媽媽:《離婚了孩子就毀了?看看王菲和李亞鵬他們家!》。

年糕媽媽:《孫儷、姚晨都這樣帶孩子玩,一看就想點贊!》。

很明顯,當這些文章的標題得到了知名人物的加持,人們就會有更多點擊閱讀的興趣。


2.權威頭銜

我們在創作中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筆下的這個人物雖然很強大、很權威,但是卻並沒有很高的知名度。而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利用上他們的頭銜,比如公司、機構、組織中的權威頭銜。因為大家對這些頭銜的認同度都比較高,很吸引眼球。

《曹菲:為何我工作十年,內心仍無比恐慌?》。

《卡蘭尼克:我始終保有一份熱情,即使輸,也熱愛》。

第一個標題,曹菲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但是大部分用戶卻並不知道這個人。但是我們將他的頭銜「騰訊產品總監」加在前面,大家就會一目了然,並生出閱讀的興趣。所以我們將它改成《騰訊產品總監曹菲:為何我工作十年,內心仍無比恐慌?》。

第二個標題同樣如此,卡蘭尼克是優步創始人,其能力自然毋庸置疑,但是知名度卻不夠。所以我們要改成《優步創始人清華演講:我始終保有一份熱情,即使輸,也熱愛》。


3.權威機構

權威機構不僅知名度高,其官方性和權威性也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從而使用戶產生閱讀慾望。

創業邦:《清華學霸創業4年估值200億!徐小平投資生涯最大敗筆,就是錯過了他!》,這個標題特意用了清華這兩個字。

金錯刀:《16年前他被人民日報稱為悲劇人物,如今他一手締造5 000億帝國》,這個標題特意用了「人民日報」這四個字。


4.熱點事件

熱點永遠佔據最大的流量,當出現大的熱點之日,也就是眾公眾號摩拳擦掌之時。比如:

年糕媽媽:《10個全職媽媽的前半生,還真不是羅子君那樣》,這篇文章蹭的就是曾經的熱播劇《我的前半生》的知名度和熱度。

新世相:《差點忘了林肯公園,差點忘了年少的我》,這篇文章蹭的是林肯公園樂隊主唱上吊自殺的熱度。

咪蒙:《七夕,我在民政局排隊離婚》,這篇文章蹭的是節日熱點。幾乎所有的重要節日都是熱點,我們都可以去蹭、去追熱點,比如中秋節、國慶節、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等等。

最後我認為,普通的編輯往往是從文章的內容中找到提升自己文章閱讀點擊量的信息,而真正的高手卻是在任何內容都能「請」高知名度人物、事件站台。

我在《雷軍沒瞧上,他50萬開干,做出百億市值的公司!上市前差點賤賣給馬雲!》這篇文章中寫的是暴風影音的馮鑫。但是,因為馮鑫的知名度不夠,如果直接在標題中出現,可能效果並不會太好。所以我就研究了馮鑫的創業經歷,發現他和很多巨頭都能扯上關係,然後我從中選取了相對知名度最高的雷軍、馬雲放在標題中。

再比如我的另一篇文章《北京活得最通透的大學教授演講:你活著,不是為了證明給別人看》。這篇文章以中央財經大學中文系教授劉樹勇的演講為引,介紹我圍繞著演講闡述的種種思考。雖然劉樹勇教授見解獨到,但知名度太低,無法像別的牛人那樣吸引眼球。所以我放棄用劉樹勇教授的名字做題目,改用「北京活得最通透的大學教授」,「北京」和「大學教授」這兩個詞顯然更有知名度,再加上一個尖銳醒目的觀點,來吸引大家的點擊。


二、巧用數字

在如今無數公眾號、文章鋪天蓋地來臨之際,很多標題、內容都會被人們忽略,因為如今的用戶每天要接受太多的信息、內容。所以,想要吸引用戶的注意力,我們的標題就一定要醒目、一目了然,我在這裡就向大家展示一下數字的魔力。首先,數字有以下三大優勢。


1、辨識度高

數字能迅速鎖定用戶注意力,文章展示在朋友圈的時候尤其明顯,很有辨識度。比如:

創業邦:《68歲老乾媽,身價70億,開勞斯萊斯,政府送AA8888牌照,她才是中國最任性的女神》。

創業邦:《坑了170名員工,敗光500萬,CEO跑了,這只是創業公司倒閉潮中的一個樣本!》。

深夜發媸:《2017年最難買的10支口紅,我賭你一支都買不到》。


2、明確預期

現在用戶的集中閱讀時間越來越短,數字能給人基本的預期,能夠說明文章架構和重點。比如:腦洞運營:《這是一份可以讓你從月薪3k到30k的運營資料包》。

毒舌科技:《任正非新聞聯播講話:48秒、230個字,卻值得每個中國人反思》。

咪蒙:《注意,如何年薪30萬的知識點來了》(如圖4–2所示)。


3、具體直觀

運用數字可以更直接地傳遞信息,讓用戶更直觀、更快速地了解你想傳遞的內容。並且,據研究表明,大多數人對數字更加敏感,數字自帶吸睛的功能。

「創業邦」的《張一鳴10年面試過2 000人:混得好的年輕人都有這5種特質》(原標題:《張一鳴:混得好的年輕人都有這5種特質》);「差評」的《能用5秒解決的事情,幹嗎要花3分鐘?!》;「咪蒙」的《做到這6點,老闆才會乖乖給你加薪》。

在明確了數字的優勢後,我們究竟該用哪些數字?又該運用怎樣的技巧呢?我總結出了以下4類。

人物的年齡數字

人物的年齡數字出現在標題中已經不是一件新鮮的事情,但並不是只要是年齡數字就能夠吸引用戶。我總結出一個獨家套路:年齡小的就是年輕有為,年齡大的就是老當益壯,年齡不大不小的就去找其他角度。

《1998年的妹子創業,5個投資大佬爭搶,融資1 500萬,90後大叔大媽咋想?》——年輕有為。

《56歲才創業,如今利潤卻是華為的1.5倍,他是個讓對手發抖的人!》——老當益壯。

《17歲他說要把海洋清洗乾淨,沒人相信,21歲他做到了!》——年輕有為。

《褚時健:年輕人太急了,我80歲還在摸爬滾打!》——老當益壯。

表示時間的數字

關於時間的數字也不是每一個標題都適用,與人物年齡數字一樣,我為大家總結出了一個獨家套路:耗時長的就是厚積薄發、匠人精神,耗時短的就是天賦異稟、發展迅速。比如:

《1分鐘賣出30 000件衣服,老闆比比爾·蓋茨還有錢,他靠一個字顛覆了整個零售業!》——發展迅速。

《4年350億美元的背後,滴滴是這樣幹掉30家競爭對手的!》——發展迅速。

《這個日本匠人捏了40年的麵糰,結果連馬卡龍大師都飛過半個地球來請教》——工匠精神。

《因為妻子的一句話,他在9平方米的拉麵店待了46年,有人為了吃上一碗面,竟然等了9個小時》——工匠精神。

與金錢有關的數字

沒有人不想多掙錢,也沒有人會嫌賺的錢太多。只要看到關於錢的數字,大部分人都會感興趣。常用的與錢有關的數字包括:收入、身價、價格、估值、融資額等。

《月薪3000與月薪3萬的文案,差別究竟在哪裡?》——收入。

《煎餅攤大媽:我月入3萬,怎麼會少你一個雞蛋?》——收入。《錯失1 800萬融資之後,他用900元挽救了公司》——融資額。

《400塊的洗面奶,居然還不如20塊的好用》——價格。

數字替代形容詞

其實只要你願意,絕大部分的東西都能用數字來表達或者強化,而且通常比用形容詞更好。因為形容詞只是一種較為模糊的表達方式,而數字則是直觀、具體、有辨識度的表達方式。

比如窮和富、胖和瘦、高和矮、大和小、長和短、快和慢、遠和近,這些都可以用數字去進行具體詮釋。我們舉幾個例子來進行對比:

形容詞:在《家裡在一二線城市有很多套房是怎樣一種體驗》中,「很多」是一個形容詞;

數字:在《家裡在一二線城市有20套房是怎樣一種體驗》中,「20」這個數字讓用戶對「很多」的概念產生了直觀的認知。

形容詞:在《如何快速賣掉你的房子?》中,「快速」是一個形容詞;

數字:在《如何在24小時內賣掉你的房子?》中,用「24小時」來具體化「快速」。

以上就是在標題中使用數字最常見的4種方法。其實在我看來,任何讓人震撼的數字都可以放在標題中。你每次寫完文章後,都應該將文章通讀一遍,將所有帶有數字的信息點提取出來,看看哪些數字更能吸引用戶,更能讓用戶閱讀後感到震撼,然後將這些數字放在標題中。

三、引發用戶共鳴

新媒體時代的寫作,都是互動式寫作。在傳統媒體時代,寫作是表達,而在新媒體時代寫作更應該是溝通。新媒體時代的閱讀,要麼是「文章與我有關」,要麼是「文章對我有用」。如果你的文章和用戶沒有任何關係,那麼無論你寫得如何精彩,用戶也不會去看。所以,我們在起標題的時候要引發用戶共鳴,也就是增加代入感,讓用戶能感受到「文章與我有關」,或者是「對我有用」。

依照這一邏輯,我幫大家總結出了引發用戶共鳴的4種方法。通過這4種方法,就能讓用戶在第一眼看到標題的時候,感覺到這篇文章是寫給「我」的,是與「我」有關的,這樣就能大大提高文章的點擊率和閱讀率。


1、身份標籤

每個人都不能擺脫標籤,比如你是一名新媒體編輯、你是處女座、你是個90後、你是某個明星的粉絲、你特別能吃辣、你喜歡宅在家裡等。這些,其實都是你的標籤。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很多的標籤,並且人們通常會根據這些標籤,自動地把自己歸類到一個圈子裡。所以,只要我們的標題中提到了這個標籤,相應的用戶就會覺得這篇文章和自己有關。比如:

「陳茂源星座」的《我想了解獅子座》中,標籤是獅子座。

「薑茶茶」的《10萬廣告人總結出的甲方黑名單:服務完他們,半條命都沒了!》中,標籤是乙方。

「年糕媽媽」的《真正厲害的家長,都是陪孩子一起看電視的!》中,標籤是家長。

「樂純的夥伴們」的《拯救上班族!一款可以嚼著吃的酸奶》中,標籤是上班族。


2、情感共鳴

這一種方法和標籤法道理相同,我們可以用幾種情感來讓用戶感同身受。當用戶看到這樣的標題會覺得:我就是這樣想的,你跟我想的一樣。這種標題的文章是用戶非常喜歡轉發分享的,因為他能夠借你的文章來表達自我、表達觀點。比如:

插坐學院:《玩命工作,就是年輕時最好的生活》。

粥左羅:《哪有什麼社交恐懼症,你還不是因為丑、窮、笨、混得差》。

咪蒙:《我借錢給你,我有錯嗎?》。

年糕媽媽:《誰說媽媽不能有脾氣?我又不是忍者神龜!》。

拾遺:《你未必是人好,你只是沒機會放蕩》。

Spenser:《年輕人,你憑什麼不加班》。展示閱讀回報

這種標題會讓用戶一看到就覺得:我看了這篇文章能有這樣的回報。或者,即使這篇文章對用戶本身沒有太大幫助,但這樣的標題也會讓他覺得對別人有用,繼而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中。比如:

黑馬公社:《手機去除圖片水印,如此簡單強大我也是震

驚了》。

咪蒙:《做到這6點,老闆才會乖乖給你加薪》。

腦洞運營:《這是一份可以讓你很牛很牛的運營工具包》。

腦洞運營:《有了它,你可以2分鐘搞定一張海報》。

3、描繪場景

場景是比文字更加直觀的表達方式,能給用戶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用戶一看到此類標題,就能在腦海中自動生成畫面,標題描繪的場景會與用戶腦海中本來存在的相似場景產生共振,自然倍受用戶青睞。比如:

咪蒙:《剪完頭髮,我被自己丑哭了》。

果殼網:《明天就開學了,書本文具還沒準備好怎麼辦?急!在線等!》。

果殼網:《為什麼女廁所總是排長隊?以及,怎麼辦?》。

年糕媽媽:《坐了個月子,我吃了一頭豬十隻雞三百個雞蛋》。

我們寫完一篇文章後,需要問自己幾個問題:

第一問:我這篇文章是寫給誰看的,用什麼身份標籤比較好?

第二問:我寫這篇文章主要表達什麼觀點,這個觀點可以引發哪些用戶的共鳴?

第三問:用戶讀了我這篇文章能有哪些收穫?

第四問:文章里有哪些比較典型的場景是大家都經歷過的,是否要通過描繪這個場景來增加用戶的代入感?

用這個思路逐步分析,並將最後提煉出的結果放在標題中,一個優質的標題便就此誕生。


四、戳中用戶痛點

什麼是痛點?痛點就是一切阻礙你變得更好的東西,是需要解決卻尚未解決的問題。可能是成長過程中的,比如迷茫、焦慮;也可能是工作過程中的,比如升職慢、加薪少、公司沒潛力;抑或是生活中的,比如婚姻困境、朋友關係處理得很糟糕,等等。用戶一看到這樣的標題,就會感覺到扎心、感覺到痛。

既然是阻礙人變得更好的事情,不妨將之理解為弱點。雖然每個人都有弱點,但也都有一顆向好之心。人的一生其實就是在和自己的弱點做鬥爭的過程,在標題中明確點出人的弱點,能夠讓用戶一看就感覺到痛,自然就會忍不住點開看。

有部較為出名的電影叫《七宗罪》,很多人都曾看過。七宗罪來源於天主教教義,宗的意思是來源、根源,正確的提法應是「七罪宗」,分別是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色慾和暴食。人類所有缺點的根源,不外乎這七宗罪。既然如此,新媒體文章標題當然也可以按照這7個維度展開。

傲慢

傲慢的本質是優越感。其實,朋友圈裡「曬」的所有東西,都是在表現自己的優越感,無論是曬臉、曬腿、曬旅行、曬美食、曬女朋友,還是曬加班,本質上都是在曬他的優越感。曬優越感也是很多人發朋友圈的動力之一。優越感包括優越、自戀、虛榮、炫耀、成就等。利用好這一點的文章有很多,比如:

咪蒙:《我一個人活得好好的,為什麼要結婚?》。

年糕媽媽:《新年這樣帶孩子出門,回頭率800%》。

Look:《口紅很貴嗎?你為什麼不能自己買?》。

改變自己:《為什麼越沒本事的人自尊心越強》。

嫉妒

嫉妒這個詞中包含了不滿、吐槽、比較、攀比、虛榮等情緒,大家看到這樣的標題通常會想:竟然可以這樣?為什麼我沒做到?

我想要知道如何才能做到。比如:

插坐學院:《你做新媒體幾年了?工資過萬了嗎?》(如圖4–3所示)。

咪蒙:《那個150cm的矮同學,現在年薪百萬了》。

咪蒙:《她憑什麼才畢業2年,就升職3次,月薪從4 000到4萬?》。

暴怒

有句古話叫作「喜怒不形於色」,而現在生活中,大家的普遍做法是「喜形於色,而怒不形於色」。也就是說大家在現實生活中的憤怒,一般都會在考量到社交關係的維繫需求後不直接表達,但這些不好的情緒也需要一個發泄的出口,很多公眾號文章正是充當了這個出口,用戶借轉發你的文章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憤怒等情緒。比如:

咪蒙:《別再讓我給你的娃投票了!!!》。

咪蒙:《我借錢給你,我有錯嗎?!》。

年糕媽媽:《這樣對待我的孩子,我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懶惰

懶惰不是不勞而獲,而是少干多得、少付出多回報、少投資多收益、少工作多賺錢等思維的集合。針對這一人性弱點,我們的文章標題可以像以下這樣:

插坐學院:《閱讀量10萬+的標題怎麼取?14種模板直接套用(先收藏)》。

電影鋪子:《12分鐘帶你看完90萬字的《三體》,狂炫酷帥吊(屌)炸天!》。

i烘焙:《3分鐘就能搞定的日式便當神作,慵懶的假期早餐趕緊做起來》。

貪婪

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總希望佔有更多。涉及免費的、打折的、低投入高回報等信息往往能吸引用戶點擊。比如:

插坐學院:《1個好創意,可以幫你省掉30 000塊的文案(這裡有22個)》。

咪蒙:《我有10個職場經驗,價值100萬,但今天免費》。剽悍一隻貓:《工作忙成狗,如何一年搞定365本書,打敗99%的同齡人?》。

十點讀書會:《養成這個習慣,你的增值速度提升10倍》。色慾

食色性也,但是我們在這裡所說的「性」並非是性和色,而是與性和色有關的字詞本身就有眼球聚集器的作用。由於尺度偏大,就不具體舉例了,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自行摸索或者和我聯繫。

暴食

民以食為天,吃飯問題可是頭等大事,很少人能夠抵抗來自美食的誘惑。因此,在起標題的時候,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為「吃」正名,讓大家覺得熱愛美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只有會吃的人才懂得生活。比如:

咪蒙:《這裡有50份零食大大大大大大禮包,要送給你》。

咪蒙:《好吃到讓我瘋狂愛上北京的30家外賣》。

艾格吃飽了:《淘寶上有哪些好吃的飛禽?》。

日食記:《誰發明了這麼好吃的土豆做法?》。

美食台:《做好口水雞,三步就搞定!》。

利用用戶痛點取標題的方法非常實用,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每一個技巧都適合每一種標題。我們要熟練掌握,然後在具體的實踐中巧妙地匹配,選擇最恰當的那一個標題。

《公眾號運營實戰手冊》

作者:粥左羅


作者簡介:

粥左羅公眾號「粥左羅」和知識型成長社群「粥左羅和他的朋友們」創始人,前插坐學院副總裁、首席新媒體講師。2015年8月入行新媒體,先後負責創業邦、插坐學院兩個百萬大號的運營。任插坐學院首席新媒體講師期間,線上付費學員超過10萬人,先後為中石油、聯想集團、中信集團等做新媒體內訓。2018年3月創立公眾號粥左羅,3個月從0做到20萬用戶,多篇文章全網刷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黃軒、AB 被嘲沒演技,卻讓「魔晶」攀登至社交榜第二
印尼金融產品智選平台「CashCash」獲數百萬美元 A 輪融資,創世夥伴資本領投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