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幾代帝王很困惑:很想工業化,遭全國反對

清朝幾代帝王很困惑:很想工業化,遭全國反對

隨著國家的日益富強,人們開始提起「多難興邦」這四個字。其中飽含的辛酸苦辣,根本不是言語能夠形容的,要知道世界上很多民族在「多難」中沒有等來「興邦」,在近代列強的強攻下最後衰敗甚至滅絕。

通常所提的「多難」,無疑是1840年以來開始的。很明顯,這個多難是工業社會對農業社會的碾壓,是人力所不能抗拒的,因此這些苦難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沒有及時的跟進工業化。

北方的鄰國俄國,在其沙皇彼得一世在位時,開始進行工業化改革,經過200多年的發展,甚至在上個世紀一度成為世界上最強的國家。很多人就進行了對比,認為清代皇帝閉關鎖國,拒絕工業化進程是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作為當時的皇帝,從康熙開始,幾代清帝承擔了這個讓國家沒落的歷史責任。

當然,這個責任是不可推卸的,然而,我們卻必須看到形成這些原因的環境基礎,不能盲目的認為,一個人身居高位就可以左右歷史潮流。

康熙皇帝到光緒皇帝,實際上他們中很多人早已經開始開眼看世界了,清朝皇帝對子嗣的教育非常上心,與過往的歷朝歷代有著本質的區別,因此樂於學習的品質也得以傳承。

康熙時期,皇帝本人對於西方傳來的文化和產品非常感興趣,他在親政之前就力拒鰲拜,支持湯若望修改了之前一直在使用,卻並不準確的曆法。當時的西方已經明確了太陽中心說,新曆自然準確。一本來自法國的《人體解剖學》他下令翻譯,然後準備全國發行。當時的瘧疾等疾病橫行,他主張專門生產這種藥品。他親自培育水稻種子,採取優選的方式,在田裡實驗之後再進行推廣。

然而,康熙一生所有的這些努力最後全部化為泡影,除了湯若望修改的曆法由於確實更加精準而流傳,其餘的都被阻擋了。大臣們甚至集體跪拜,認為「身為皇帝,更應該以身作則,保護上邦文化」,不准他推廣西藥,而他下令發行的《人體解剖學》,至今還躺在瀋陽的博物館裡。

乾隆皇帝時期,馬戛爾尼來朝拜,結果被趕了出去。拒絕馬戛爾尼的,並不是乾隆自己,而是強大的自尊心。漢族大臣們認為天朝上邦都什麼都有,建議乾隆拒絕了英國人幾萬英鎊的禮品,當聽說清朝的鐘錶和自己的鐘錶一樣時,馬戛爾尼自己都不敢相信,實際上,這些大臣們兩頭撒謊。

到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簽訂者道光帝,更是諸多的無奈。很多人認為林則徐是民族英雄,而道光帝則是罪人。事實上,從啟用林則徐,到林則徐戰事不利被保住性命,再到晚年還被複了官位,這些都是道光帝在力挺他。道光帝時期,皇帝處境遠比康熙時期更加艱難,各種制度根深蒂固,想要推行改革的試探剛出,就遭到了朝野上下的一片反對。

到了光緒年間,雖然皇帝受過教育,可惜掌權的太后沒有受過教育。李鴻章請求修條鐵路,不僅朝堂上「舉朝狂吠」,就連民間也廣為流傳著不利於鐵路的流言,要說破壞風水,要麼說火車壓死人,有人甚至認為工廠里「男女同工有傷風化」,女子應該殉節。

總而言之,莫說太后本身就是個水平低洼的婦人,就算是個明主,也很難推動區區一條鐵路的修建,更遑論徹底改變整個國家的局面,進行工業化建設?光緒十四年,宮廷專線鐵路修建完畢,為了防止噪音破壞風水,火車不準用蒸汽機拉,而是由四個太監拉。

我們看到,清朝的工業化改革受到的阻力是巨大的,不僅僅是權貴們,民間的聲音也很大。而且在這個討論中,從來沒有「先進」與「落後」的討論,通常只是為了維護自大的文化。

最終清朝衰敗不堪,經歷了幾次被動的改革後終於滅亡了,究其原因,大體有四:

1、舊的掌權者不希望擁有新技術的人出頭,這樣會逐漸取代他們;

2、近代工業確實有破壞環境、噪音等問題,給了利益集團口實;

3、清末最初開眼看世界的人以漢人為主,給了當權者危機感;

4、一個國家想要被佔領或許很容易,一個民族想被征服就很難。作為關外民族,人口相對較小,危機感很強,一入關就開始迎合了儒家思想,不敢貿然觸犯。全國上上下下到處都是風水先生,也有懸壺濟世的中醫,幾乎遍布每個村莊,比清朝的官吏、私塾的先生影響還要大,對整個國家的影響甚至可以形容為「思想上真正的牢牢把控」,近代工業化直接侵犯了他們的利益,必然遭到大家的奮起反抗。

民眾知識的匱乏,以及對於個人固有利益的堅守,加上上層民粹者的煽動,很容易就形成了一股皇帝根本無法阻擋的強大力量,牢牢的維持現狀。火車的的確確會壓死人,會冒煙,也確實是李鴻章等人啞口無言的理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天就是歷史 的精彩文章:

朱可夫攻破國會大廈,德軍上將求見,留下了難題

TAG:今天就是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