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金立負債260億資不抵債,對供應商欠款比賈躍亭高,或破產重組

金立負債260億資不抵債,對供應商欠款比賈躍亭高,或破產重組

撰文/牛耕 吳勇 唐煜

編輯/ 趙艷秋

今天,在金立手機的歷史進程中,是頗為黑暗的一天。有金立供應商告訴AI財經社,今天,金立開了銀行債權人會,幾乎所有銀行都同意金立進行破產重組。這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01

兩次找到劉立榮

一位金立的供應商對AI財經社說,在今年9月和10月,他分別去香港見了劉立榮。第一次在一個並不高檔的酒店裡,劉立榮看起來很憔悴,他要了一份便當,與前來要債的供應商交流了一個多小時。

根據當時外界流傳的說法,金立已經欠下了200億元的債務,這也是令很多供應商費解的地方,一家前幾年還有利潤的公司,為何會突然欠下如此巨額的債務。劉立榮告訴他們,金立一直在負債經營,只是外界不知道。

劉立榮說,內部股東有矛盾,公司內部不團結,併當場表達了對供應商的愧疚,「他說他今年46歲,還有幾年,希望再給他機會。」這位供應商回憶,劉立榮當時還不想清算,而是希望能夠重組,要供應商配合他。

供應商們也願意金立重組,畢竟重組,他們就有希望拿到欠款。供應商們當場表態,「即使金立倒下了,但劉總不能倒下,供應商會支持劉總」。其中的一些供應商與劉立榮合作了10年、15年,他們的信任和支持,讓劉立榮非常感動。

劉立榮

這位供應商沒有問劉立榮賭博的事情,「當面不好意思問」。不過,另一位供應商中途和劉立榮去外面轉了一圈,抽了一根煙,問了關於賭博的問題。不過其他人並不知道劉立榮當時如何回答。

也是在這次見面中,劉立榮對供應商稱,其持有的微眾銀行3%的股份為代持。

劉立榮當時還表態稱,10月28日將是他的一個難關,因為金立2016年發行的10億元債券就要到期了。

今年10月,一群供應商到金立的深圳總部樓下討要欠款,在協商的微信群里,一位金立高管說,金立2016年發行的10億債券,在做了大量工作的情況下,仍然有4.8億份額的持有人要求贖回,公司目前無力應對這個4.8億的回購需求,10月28號這個債券將會因此出現違約。這意味著,劉立榮最終沒能度過這道難關。

第二次在香港見到劉立榮,這位供應商感覺劉立榮「精神了一些」,但劉的說法與之前有些出入。這位供應商覺得被劉立榮欺騙了,「不然怎麼會是這樣子的結果呢?」

這位供應商與金立之間的業務往來是在2013年,不過拖欠賬款的情況在之前很少發生。而且之前的賬期都是60天,最多也就推遲十天半個月付款,到後面賬期就變成了90天。

他發現金立有問題是在2017年5月,原本5月份要還的錢,直到10月份還沒有半點動靜。他當時找金立的採購和財務部門,「你哪裡能見得到劉立榮」。這位供應商與金立做了五六年的生意,也只在開會的時候遠遠地見過劉立榮,只是沒想到現在因為債務問題,他和這位知名企業家有了面對面的機會。

這位供應商在發覺金立拖欠賬款的問題之後,與五六個熟悉的供應商建了個群,討論問題如何解決。聊著聊著,加入的人越來越多,直到現在,群裡面已經有100多家供應商。

有供應商在2018年1月對金立提起訴訟,7月份法院判決。儘管供應商贏了官司,但法院的說法是,金立沒有可執行的財產,該封的封了,該抵押的抵押了。

今天中午傳出來的消息,今天金立開了銀行債權人會,幾乎所有銀行都同意金立進行破產重組。「我們也同意,沒有辦法。破產重組比清算能拿到多一些。」一位供應商說,但破產重組的時間漫長,「沒有個兩三年是搞不定的」。

而上述供應商今年不得不貸款運營。「我們去外面借債都借了幾百萬,每個月都要付利息。哎呀,說起來都是淚啊!」他一聲嘆息。他之前賺了一點錢,現在全部搭進去了,「我們以前很良心地在經營,現在倒成了負債經營。」

02

匪夷所思的蛻變

不同於樂視,金立這次牽扯供應商的盤面很大,樂視拖欠每家供應商的錢大都是幾十萬、數百萬元,金立卻拖欠幾億、數千萬元之多。這些供應商很多是實體經濟,有工廠,涉及工人的飯碗和就業。但金立並非上市公司,它的運營狀況外界很難一探究竟。在這一年中,供應商對金立的疑問越來越多。

第一個疑點是錢都去哪了?

2016年10月28日,金立發行過一次規模為10億的私募債,披露了金立的營收狀況,直到2017年上半年,金立的營收為150多億元,凈利潤為7.6億元,現金餘額也還有10.3億元。

「劉立榮說他營銷花了60個億,又沒有公布具體花在哪裡了,你信嗎?」一位金立供應商反問AI財經社,「請幾個明星打幾個廣告,要花這麼多錢?」金立之前幾年的營銷費用大概在10億元左右,突然變成了60億元,讓他們難以接受。

更令他難以接受的是,金立負債額之高——傳聞260億元,而如今金立所有資產加起來也只有200億,這意味著金立已經資不抵債。「你用腦子想想,哪個企業的老闆會讓公司負債260個億?何況還是老謀深算的劉立榮。」上述供應商懷疑劉立榮沒有講實話,劉立榮也沒有公布過金立的財務報表。而抱有此種心態的供應商不在少數,更有甚者,直指劉立榮轉移資產、洗錢。

第二個疑點是關於重組傳聞。

在這一年中,供應商一直在期盼金立的重組消息。在各種消息中,最令供應商關注的是金立或將引入國有背景投資。今年7月,有媒體報道出,這家公司資金在800億元以上,雙方已成立重組小組,在未來幾周制定重組方案,但後來就沒有下文了。

「金立起初談論公司重組的進展以月為單位,後來變成了以周甚至更為密集的速度。有時供應商甚至會被告知,已經談妥了,就等劉總簽字了。」在被反覆告知重組消息近一年後,一位供應商對AI財經社質疑,這些接手方真的存在嗎?

第三個疑點是,劉立榮為什麼說放棄就放棄了呢?

這一年來,中小供應商有些已經因為金立的欠款,瀕臨倒閉了。即便如此,他們仍在努力借錢想辦法把生意運轉下去。只要能運轉,他們就能把公司從死亡線上拉回來一些。

但在今年春節後,金立的工廠延期開工,原來的生產線很多沒有開工。而在另一端,金立分銷商在跟金立在要貨,他們是可以賣出去的。

作為結果,金立今年出貨量斷崖式下跌,讓公司運營無以為繼。根據市場調研公司Counterpoint統計,金立在2016年出貨4000萬部,是金華OV之一。2017年,金立僅出貨1494萬部,遠低於3800萬部的目標,但仍是手機第二梯隊大廠。2018年上半年,根據賽諾統計,金立僅出貨377萬部,而市場份額,據第一手機界研究院統計,也萎縮到0.8%。

而有供應商看到,金立工廠的設備一台台被運走了。沒人知道這些設備被運到什麼地方。為什麼劉立榮堅守了這麼多年,「一下子」就放棄了?

第四個疑點,這也是最讓供應商氣憤的是,金立為什麼要坑供應商?劉立榮和金立財務總監何大兵不可能不知道金立的狀況,但還是在明知金立資金鏈出問題後拚命跟供應商要貨,而且一次比一次數額大。他們為什麼這麼做,這是不是在坑騙供應商?

就在上個月,有供應商獲悉,在今年3月,深圳註冊成立了一家名為「金安智悅科技有限公司」的企業,註冊資本為1000萬,董事長為劉立榮。根據天眼查資料,金安智悅由深圳市致璞科技有限公司百分之百控股,後者屬於金立子公司。在一份蓋有金立公章的任職文件里,AI財經社看到,今年10月31日,金立副總裁周志勇、王磊分別被任命為金安智悅的總經理和副總經理。

有供應商質疑,金立在自身狀況出現問題的情況下,成立這樣一家「孫輩公司」有逃避債務,轉移資產之嫌。

不過,上海明倫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智斌律師告訴AI財經社,不存在子公司需要幫助母公司承擔債務,但是孫輩公司就不需要的情況。因為每一家公司都是有限責任,母公司持有的子公司股份,本身是屬於母公司的財產,這一部分是可以被執行或者償債的,但是子公司或者孫輩公司本身並不會直接承擔母公司的債務。現在也不能定性這筆投資是在轉移資產。

除了這些尖銳的質疑,金立的許多轉變也讓外界覺得匪夷所思。最不可思議的是,劉立榮最初打誠信牌起家,沒有誠信是不可能建立起一家有十幾萬人的地面渠道部隊。直到今天,仍有供應商在與AI財經社交流前,表達曾經對劉立榮的欽佩之情。

早年劉立榮也遇到過三角債問題,但靠他的誠信品牌,在大供應商的幫助下熬過難關。這麼一個誠信立身的人,如何轉變成今天供應商眼裡的「騙子」,是什麼讓他蛻變?

面對種種疑雲,有供應商期望政府相關部門能夠介入,進行調查。

03

傳聞與闢謠

金立的2018年,幾乎就是在傳聞和闢謠中度過。這讓金立留下了模稜兩可和無奈的印象。

2017年底,就有傳聞稱,金立集團董事長劉立榮在澳門賭博,一下子輸了好幾個億。此後細節不斷完善,地點從澳門變到香港,再變成塞班的公海,金額也從幾億到10幾億甚至百億。

對此,劉立榮在1月對《證券時報》說,那些都是市場傳聞,資金鏈斷裂的真正原因是金立的營銷、投資費用投入超限。「2016、2017年金立營銷費用投入60多億元,加上近三年對外投資的30多億元,近100億元的投入對金立的資金鏈造成很大影響。」

這一說法被解讀成「金立瞎做廣告花了60億元」,隨後遭到俞雷否認。他表示,廣告只是營銷費用的小頭,金立在積極生產自救。

但也有金立前高管向AI財經社證實,劉立榮確實賭博輸了很多錢,他們也不能理解。

劉立榮賭博並導致金立資金鏈斷裂問題影響了上市公司歐菲科技的股價,其股價曾一天跌掉7%以上,市值一天縮水43億元。

這也引發金立供應商的普遍擔憂。去年12月14日,劉立榮開始在朋友圈曬出與供應商、銀行合作夥伴的合照,表示自己與合作夥伴關係良好,間接闢謠金立危機。

但這種闢謠隨著事態的惡化而變得糟糕。歐菲科技為金立生產手機觸摸屏、指紋識別模組等,今年1月30日,歐菲科技發表2017年度業績預告修正公告稱,對部分客戶的應收賬款計提壞賬損失3億元,導致公司外報凈利潤下修。後來,它公布這家客戶就是金立。

2月,歐菲科技索要欠款,卻被告知金立暫時沒有還款計劃。無奈之下,歐菲科技向法院申請對金立採取財產保全,並停止對金立供貨。劉立榮回應強硬,說歐菲科技斷供45天,影響了至少30億元貨款回籠,對歐菲科技的債務暫不處理。這相當於把停產甩鍋給討債的供應商。

與此同時,還傳出了「劉立榮跑路」傳聞,這也引發金立供應商的普遍擔憂。2月14日,劉立榮開始在朋友圈曬出與供應商、銀行合作夥伴的合照,表示自己與合作夥伴關係良好,間接闢謠金立危機。

隨後,傳出了「劉立榮跑路」傳聞,媒體甚至給他起了個「翻版賈躍亭」的稱號。劉立榮不得不在接受《證劵時報》採訪時說,「我不會跑路,債務會一步步償還,金立對解決這次危機是有信心的,希望能有一個寬鬆的環境來解決問題,甚至在必要時可放棄金立的控制權」。

但春節後人們發現,劉立榮去了香港,滯留數月至今未歸。

作為一家製造企業,金立工廠的生產狀況是反應金立運營的直接依據。今年3月,根據《財經》的報道,金立東莞工廠開始遣散員工。有媒體引述的爆料文件顯示,除了處於孕期、產期、哺乳期、工傷情況的員工外,其他員工都要在在4月底前解除勞動合同。對自願離職的員工,將按照n+1的方式補償,最長8個月付完。不願意接受的,將按公司停工放休政策執行。

在官方微博上,金立承認了減產,並稱「之前是引資保生產,現在是裁員降費用」。未來,金立工業園將保留50%員工繼續生產,並依靠ODM廠商協助供貨。

在各種闢謠中,金立也對媒體發出不實報道的告知函。今天,界面新聞發文《復盤金立死亡之謎》,其中報道了金立的最近進展,以及劉立榮賭博、挪用公款的傳聞。文章中稱,「劉立榮和財務負責人將金立很大一部分的賬目毀了,投資方不接受這樣一團亂賬。」

對此,金立發布聲明稱:「文章捏造相關事實,會嚴重影響金立重組進程。聲明要求媒體刪除文章,否則將保留採取一切法律措施的權利,追究發布者的法律責任。」實際上,這也不是這家企業今年第一次針對媒體發出公告函。

如今,在經歷了不堪回首的一年後,金立合作夥伴在生產自救的同時,急迫地想知道,這幾年到底發生了什麼,讓金立這家原本要衝擊一線梯隊的手機企業急劇滑落?他們也期盼誠信的商業環境,好讓本本分分做生意的人,不至於再遭遇第二次、第三次的「金立事件」。

【本文由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I財經社 的精彩文章:

券商飯局曝光續:30家券商組團退出評選,新財富擬提前結束投票
或受混改影響,陳安寧卸任奇瑞總經理,工作暫由尹同躍全權負責

TAG:AI財經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