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人為什麼被稱為黃種人?歷史上與蒙古人、日本人存在的關係

中國人為什麼被稱為黃種人?歷史上與蒙古人、日本人存在的關係

在17世紀以後,以林奈(Carl Linnaeus)為代表的歐洲科學家開始將中國人劃分為黃種人,這種分類認知最終被中國人內化接受。

所謂的白種、黃種的分類,其實帶有著強烈的歐洲中心主義和白人優越論的意涵。17世紀以前,歐洲對亞洲特別是中國的想像,是非常美好的,普遍認為中國的一個文明、禮儀之邦,因此不吝以白色的皮膚描述中國人的外貌。

隨著傳教活動在中國屢屢受挫,各種關於中國的資訊也在日益增多後,歐洲對中國的美好想像逐漸破滅了。因此,17世紀以後,歐洲人開始將中國人的膚色描述為黃色,這代表著一種貶抑的修辭。

在這方面最有影響力的學者,就是前面提到的科學家林奈(Carl Linnaeus),他在著名的《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中,首次對人類的膚色進行系統分類,稱亞洲人的皮膚是「像死人一般的淺黃色(luridus)」。

18世紀中後期,歐洲已經普遍認為中國人的皮膚是黃色或橄欖色。1795年,德國人類學家布盧門巴赫(Johann Blumenbach),還首次將擁有黃色皮膚的中國人更為細緻地劃分為蒙古人種(Mongoloid)。

在歐洲人內心中存在對蒙古(韃靼)戰爭殺戮恐懼記憶。因此,歐洲人將這個詞語賦予給同樣來自亞洲大陸的中國人,其中的貶低色彩就不需要明說了。

近代以來,歐洲在世界的版圖中脫穎而出,而對於人文科學來說,要探究歐洲為什麼能崛起,「歐洲的人種更優」就成了一個解釋;對於自然科學來說,歐洲的優秀表現左右了科學家們本該客觀的眼睛,他們在劃分人種時有意無意的將更好地辭彙給了歐洲人。

十八世紀時,人種學在歐洲誕生,人種學把人類分為「紅白黃黑」。白色在歐洲有純潔高貴等美好寓意,而黑色相反,所以歐洲人被劃為白種人,非洲人被劃為黑種人,而被認為文明程度介於歐洲和非洲之間的東亞人,被分配了「黃種人」——黃色帶有憂鬱、貪婪、病態等寓意。

大約在19世紀末,隨著西方對中國的侵略日益深入,中國的知識分子學習到社會達爾文主義後,普遍接受了歐洲對中國人的種族劃分。

西方人的「黃色」一詞可不是褒義詞,而是衰敗,凋落,死亡的意思。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林學家林奈的著作中,是用來描寫植物枯萎的,後來被引申為不健康,或死亡的意思。明代以前,西方人描寫中國人並不是「黃色」而是白皙的白人,但是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西方人開始大量使用「黃種人」一詞指中國人和東亞人,日本人不接受「黃種人」一詞,特別是經過所謂的「人類學」的科學包裝以後,把人類按照膚色分為「白種人」,「黃種人」和「黑種人」三大類,更是把中國人屬於西方人歧視性的「黃種人」定格下來了。

在維新後發展起來的日本,希望得到白種人的平等對待,而不願意同中國人一起居於黃種人之列。著名學者田口卯吉在《日本人種論》中說,西方人「稱我日本人種為蒙古人種,即黃色人種的一部,和中國人種相同」,其實「大和民族和中國人不同種,而和印度、波斯、希臘、拉丁等同種」。

滑稽的是,歐洲列強並不以日本人的解釋為意,在巴黎和會上否決了日本提出的「人種差別廢除議案」。讓那些不甘心與中國人為伍,一戰前的日本人力量還不足,無力與西方對抗。

一戰後,日本不再強自將種族起源向西方靠攏,轉而自居為「黃種人」的代表,以領導對抗白種人。1918年,一個到中國訪問的日本國會代表團,在演說中宣傳「歐洲國家戰後將要加緊控制中國,所以黃種人現在應該及時聯合起來反對」。

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在歌曲里唱到我們是「黃皮膚」的中國人。只是近年美國學者出了一本書《西方人是怎樣製造黃種人的》,加之,西方人自己也對所謂的「人類學」提出了批判,認為,以膚色劃分「人種」實際是不科學的偽科學,這才引起一些學者的注意,例如北大教授羅新先生就有《我們不是黃種人》這樣的文章,千千千里馬寫了《中國知識分子不要自我殖民化》。其實,把西方人對中國人怎樣一步一步由敬畏到歧視的過程講清楚,與我們是怎樣對黃種人與西方人的認知並不一樣,完全是兩回事情。而且中國人對於黃色黑色和白色也沒有什麼偏好,因為這三種顏色,都是五行中的基本顏色。這又是我們與西方文化認知深層的差異。所以,西方要理解中國必須深入中國文化深層,單方面一廂情願的東西,只能南轅北轍,沒有聯繫。我們說黃種人其實挺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日本有什麼理由要求北方四島?
斯大林為啥沒有喬治亞的民族主義情感?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