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遠古時期人類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從使用工具,到建造房屋

遠古時期人類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從使用工具,到建造房屋

祖先的生活

科學家在史前人類遺址中發現了羚羊、斑馬和其他體型比較大的動物的碎骨化石,還發現了用石器切割和敲碎的骨頭。這就是說,隨著後期人類的進化,人類開始獵殺地球上最大的動物了,包括猛獁象。

為了從動物身上切割下肉,敲碎骨頭得到骨髓,挖掘植物埋在地下的根莖,史前人類學會了製造石器。最古老的石器非常簡單,只具有切割和敲擊的功能。

史前人類還學會了使用火,他們用火取暖、煮食物、嚇跑其他動物。最古老的火爐是在中國的周口店遺址發現的。

史前人類逐漸開始用各種藝術形式來表達他們的符號思維,包括畫畫、雕刻和音樂。科學家在史前人類遺址發現了一些飾品,證明史前人類已有愛美之心。科學家還發現了大量描述女性身體的雕刻和繪畫,他們認為這些女性雕刻和繪畫象徵著多產。

距今大約1萬年前,世界許多地區開始進入農業社會。那個時候,寒冷的冰河時代已經結束了,氣候變得較為溫暖濕潤。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利用也更加充分了。他們利用居住地區的各種各樣的動植物,並最終選定少數種類作為重點養殖對象,其中有生長在亞洲西部的穀類和生長在美洲中部的玉米。通過長時間仔細篩選和培養,人類最終培育出了適合人類生存需要的動植物種類,比如綿羊、牛、豬,新的小麥、玉米品種及其他植物。這些新的動植物種類可以生產許多有用的產品,如奶和皮毛。隨著農業的發展,食物大大增加了,這促使了人口的增加和定居生活的出現。人類可以長時間地儲存種子、飼養家畜,這對以前靠狩獵和採集生存的祖先來說是根本不可能的。

現在,就讓我們透過一次次的考古發現,再加上我們豐富的想像力,想像一下祖先的生活。

打獵取食

那些饞肉吃的泥河灣人,是迄今在我國境內發現的最早的獵人。

早在1998年,某些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陽原縣的泥河灣進行考古挖掘時,發現了一隻大象的遺骸。奇怪的是,這隻大象曾被肢解,在肋骨上還留有清晰的刮削痕迹,而在大象遺骸的四周,有許多人工打制的石器。

經過研究,事情漸漸清楚了。今天的陽原縣溝壑縱橫,具有典型的黃土地貌,而在40萬~50萬年前,這裡卻是一個面積達數萬平方公里的大湖——泥河灣古湖,湖邊的森林和草地為大象、野馬等食草動物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人們猜測,遠古的一天,一群大象來到湖邊喝水,而在湖旁還生活著一些原始人群。當溫和的草食類動物成批地出現在原始人視野中時,他們認為美味到來了。大象受到拿著棍棒和石頭的人的攻擊,一頭不幸的大象在慌亂中選錯了逃跑的方向,陷入湖邊的泥地里。它不停地掙扎,但一切都是徒勞的,它越陷越深,而那些拿著棍棒和石頭的人一擁而上……那些饞肉吃的泥河灣人,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獵人。

不過,史前人類並不總是用伏擊的方式進行圍獵,在多數情況下,他們必須不停地奔跑才能接近獵物,有時甚至要持續追趕兩三天才能打到一隻鹿。這種人和動物比賽跑步的打獵方法的成功率很低,於是聰明的泥河灣人發明了一種遠距離攻擊武器——石流星。所謂石流星,就是把兩個石球巧妙地捆紮在一起,用於攻擊那些棍棒所不能及的獵物,而且在擊中獵物後,繩索還會把獵物飛奔的腿纏繞起來。在泥河灣盆地的一個遺址中,人們發現了200多個石流星。

我們的祖先還發明了弓箭。考古學家在山西省朔州市峙峪村發現了距今3萬年的峙峪人。峙峪人製造出了弓箭:用粗樹枝或竹子做弓;用細木棍做箭桿;把俗稱「火山玻璃」的黑曜石打成石頭片,然後磨成箭頭。有了如此鋒利的箭頭,峙峪人就成了這塊土地上的真正主人。他們能夠捕獲野馬、野驢以及駱駝這樣的大型動物了,當然還有狼,而捕獲狼則意味著離人類馴化狗不遠了。

從狼到狗的馴化過程,可以說是人與動物之間的一段曲折的故事。通常認為,家狗的祖先是一種體型較小的狼。史前某一天,狩獵的人們捉到了一隻小狼,它只有幾周大,因為個頭太小,部族裡的人決定把它養大一點後再吃。

今天我們知道,犬科動物在6到8周之間,其行為和生理還沒有充分發育,很容易和人溝通。它們會撒嬌、會討好,和人類好像非常熟悉。正是這種在其他動物身上難以想像的特性,改變了狼的命運。

幾個月後,小狼長大了,有人說要殺死它,但有人卻想起它的種種好處:它幫著看家,幫著打獵,是許多人快樂的源泉。他們說,為什麼不把它留下來做個夥伴呢?於是,狼被留了下來,後來就變成了我們今天普遍飼養的家狗。

我國確認無疑的家狗出土於8000年前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考古工作者在遺址的居住區和墓葬區發現了10隻狗。這些狗的埋葬姿勢不一樣,有的像在睡覺,四肢都蜷曲著,像被捆起來一樣;有的四肢伸展,看上去是被人殺死後擺成這種姿勢的。這是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中國最早的家養動物。

近年,中國和瑞典科學家用遺傳學的方法研究了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654隻狗,最後得出結論:狗最早是在東亞馴化的,而且很可能就是在我們中國馴化的。

馴養動物使得史前人類有更多的肉吃。從進化的角度看,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對人類大腦的發育起著重要的作用。那麼,遠古人類是不是經常吃肉呢?遠古時代沒有文字,但人們卻把食譜留在了他們的遺骨里,而人體骨骼中所含的碳13,就是食譜的「書寫者」。人們吃不同的食物,在人體內留下不同的碳13——如果常吃水稻,碳13的比值就高;如果常吃小米,碳13的比值就低。通過檢測古人遺骸中碳13的比值,就能夠了解古人常以什麼植物為食。同樣,如果想知道古人是不是經常吃肉,辦法之一就是檢測骨骼內的氮15。氮15是肉類蛋白在人體內留下的標記。吃肉越多,骨骼內的氮15比值就越高。

對古人骨骼的檢測結果表明,光靠打獵和馴養動物是養活不了我們的祖先的,於是他們為了生存開始種植莊稼。

在我國北方地區,狗尾巴草是一種隨處可見的植物。

這種草的籽粒在史前人類吃起來味道大概很鮮美,營養成分估計也不錯,因此北方的史前人類開始有意識地種植它。慢慢地,這種狗尾巴草的澱粉含量越來越多,個頭越來越大,最後就變成了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小米。

而在南方,大約在1萬年前,史前人類從野生水稻中馴化出了人工栽培的水稻。

器具制陶

自人類開始使用火,烹飪的歷史就開始了。

也許是雷電,也許是堆積的樹葉自燃,森林裡燃起了熊熊大火,動物們四散奔逃,其中一些不幸葬身火海。對於遠古人類來說,從天而降的大火未必全是壞事,因為那些燒焦的生靈變成了他們的果腹之物。然而,這些偶然得之的熟食能變成可以經常享用的美味嗎?

1935年,在北京周口店,人類考古學取得了舉世震驚的成果:人們不僅在這裡找到了距今50萬年的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

而且還在北京猿人居住的洞穴里發現了大量的灰燼。

研究證明,這些灰燼並非天然火留下的印記,而是遠古人類開始用火的證據。也就是說,距今50萬年前,北京猿人邁出了人類歷史上重要的一步:開始使用火。火帶來了溫暖,照亮了黑暗中的世界,讓那些兇猛的野獸感到害怕,火還讓人類品嘗到了從未體驗過的滋味。於是,烹飪的歷史就開始了。

大約在1萬年前,發生了一件極其偶然但意義重大的事情——制陶。

事實上,考古學家到現在也沒弄明白,人類究竟是如何突發奇想將黏土變成了陶的。大多數人認為,這並不是刻意的發明,而是意外的產物。比如說,一個人編了一隻竹筐,他想用它打水,但不行;於是第二個人在竹筐外麵糊了一層泥,結果還是不行;第三個人不想再做徒勞的工作,他把糊了泥的筐扔進了火里,結果陶器就誕生了。

中國最早的陶器大約出現在距今1.5萬年,是在湖南道縣的玉蟾岩遺址發現的。人們將在那裡出土的一堆陶片復原,結果形成了一個尖環體的陶罐。

1972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時特意要求看看黑陶。黑陶出土于山東日照地區,有4000多年的歷史。黑陶的厚度只有0.3毫米,最薄處只有0.1毫米,所以又叫「蛋殼黑陶」,被世界考古學界稱為陶藝一絕。

史前最常用的一種陶器叫「釜」,是當鍋用的。釜大部分是圓底的,使用時用三塊石頭把它支起來。很多研究者認為,鼎可能就是從支著石塊的陶釜發展而來的。到商、周時,鼎變成了舉行各種禮儀活動時使用的重器,甚至成了國家的象徵。史料記載,周天子有九鼎,象徵著周朝的疆域,因此「問鼎」這個詞有爭奪江山的含義。

在沒有釜和鼎之前,煮食是非常麻煩的事情。要先在地上挖一個坑,鋪上葉子;用稻草類的東西包好食物;往坑裡倒水,把燒得熾熱的石頭不斷地加進水裡,使水的溫度升高;最後才把食物放進水裡。有了釜和鼎,

煮東西就方便了。

釜也可以用來涮。我們今天吃的火鍋,大概就是由涮這種簡便的烹飪方法演變而來的。

蒸是在煮之後發明的一種烹飪方法。有一種炊具叫「甑」,類似陶盆,不同的是在底部有若干小孔。甑和釜常聯合使用,釜里盛水,甑放在釜的上面,和今天用的蒸鍋很相像。甑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西方人發明蒸汽機,但就運用蒸汽的歷史而言,中國的甑要古老得多。

在史前還有一種器具叫「鐺」,是用來烙餅的,就像今天的平底鍋。鐺也是非常重要的發明,鐺的出現說明中國人接觸麵食至少有5000年的歷史。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都認為小麥是從漢代開始由西亞輸入的,古人開始種植小麥,磨面,做成各種各樣的餅,所以燒餅也叫「胡餅」(西方或西域少數民族食用的食品)。實際上,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中,就已經有烙餅的鐺了。

我們今天最常用的一種烹飪方法——炒,倒是很晚才出現的。炒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北魏時期的著作《齊民要術》里,但直到明清以後,炒才成為使用最廣泛的烹飪方法。

炊具齊備了,各種烹飪方法也出現了,我們的祖先可以享受他們的美味了。不過,在此之前,他們還需要準備餐具。

考古研究證實,距今7000多年前,史前人類普遍使用勺子吃飯。這可能與烹飪方法有關,那時已經有了陶器,煮的方法普遍使用,而用煮的方法得到的常常是稀飯,稀飯剛出鍋時很燙手,用勺子則省事得多。

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在中國最古老的進食器具中,除了勺子,居然還有餐叉。這種餐叉大多為骨質,形狀跟我們現在用的西餐餐叉非常接近,而且通常是勺子和骨刀配套,跟現在的西餐餐具的配套是一樣的。西餐用叉子的歷史充其量只有1000年,而中國的叉子比西方的叉子早了3000年!

今天,我們中國人都使用筷子吃飯,

筷子又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呢?這還是考古學上的一個謎。不過,我們至少已經知道,中國人在夏商時代就已經開始使用筷子了。

裝扮首飾

和我們一樣,史前人類也有愛美之心。

1933年,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西南周口店的龍骨山上,發現了距今大約2萬年的山頂洞人遺迹。他們還在山頂洞人居住的洞穴中發現了一枚骨針。這枚骨針長82毫米,針體光滑。這個發現證明,早在洪荒年代,山頂洞人就已經有了針和線,已經懂得如何利用樹皮、樹葉和獸皮來縫製最原始的衣服。

我國著名古人類學家賈蘭坡先生稱山頂洞人是一群「愛打扮的人」 。考古證明,山頂洞人已經萌生了美的意識。他們用石頭、骨頭、蚌殼等製作裝飾品,其中用獸骨製作的管和珠非常多見。在給首飾打孔的過程中,山頂洞人掌握了一種首飾加工技術——從首飾的兩面對鑽,這算得上是人類加工技術的一次大的飛躍,只有在人類智慧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才能辦到。

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省臨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遺址的一個墓葬里,發現了一具少女遺骸。這個少女只有十幾歲,在她的墓里出土了一套美麗的項飾,由8721顆骨頭珠子穿成,還點綴有獸牙和蚌殼。可以想像,當時人們在製作這條項飾時花費了很多精力。

玉或許是古人在打制石器時偶然發現的,他們把玉製作成裝飾物,後來逐漸演變成祭神用的東西。玉在古代中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字典上能夠找到很多跟玉有關的成語,比如「化干戈為玉帛」、「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玉不琢不成器」,等等。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有200多個字、詞、成語和玉有關,這種文化現象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

迄今發現的中國最古老的玉器,出土於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的興隆窪遺址。在遺址的居住區和墓地里,人們找到了100多件玉器。其中,玉玦的數量最多,它們成對地出現在墓主人的耳部周圍,應該是史前人類生前佩戴的耳飾。這些玉玦已經有7000~8000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玉耳環。

在興隆窪,人們還發現,在一個小女孩的眼睛裡嵌著一塊玉。古人為什麼要把玉嵌進死人的眼睛裡呢?或許是這個小女孩生前患有眼病,在她死後,人們將玉玦嵌入她的眼眶裡,希望起到以玉拭目的作用。

眼睛嵌玉的習俗直到兩千多年後還流傳著。在遼寧省喀左縣一個叫牛河梁的山岡上,人們發現了一座女神廟,而在出土的女神的雙眼裡也嵌著玉石。看來,到那個時候,玉已經不單純是美化生活的裝飾品,已經和神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

很多精美的玉器都出土自祭司和氏族首領的墓葬。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餘杭縣附近良渚的一座土丘上,發現了一座令人震驚的大墓。墓主的屍骨已經朽爛,但從墓里卻清點出了700多件玉器。什麼人能擁有如此之多的玉器?這些玉器又是幹什麼用的呢?

在良渚玉器中,有一種玉器叫琮,它沒有任何實用價值。

從造型上看,玉琮外方內圓,似乎隱喻著天圓地方的天人關係。由此推斷,玉琮可能是原始宗教的神器,是祭祀用的禮儀用品,具有無上的權威,是神的象徵。還有一種玉器叫鉞,它的前身是斧。大墓里的玉鉞上都沒有使用過的痕迹,顯然不是用來耕作和打仗的,它們代表的應該是世俗的權力。

在良渚玉器中數量最多的是各種各樣的玉璧,這也是祭祀禮儀中絕對不能缺少的禮器,它成摞地堆積在墓主的身邊。考古學家認為,它們是財富的象徵。

經過努力,考古學家再現了這位神秘墓主下葬時佩戴玉器的情景:他的頭部擺著舉行各種禮儀所要用的裝飾性玉器,胸部安放著琮和璧,下肢佩戴著管珠,一隻鑲著130顆玉珠的漆杯放置在下肢部位,他左手托著象徵權力的沉重的玉鉞,而放在他頭部左側的是一隻罕見的琮王。擁有這麼多精美的玉器,墓主人究竟是誰呢?他只能是良渚古國的君王。

考古學家在青海大通縣挖掘出土了一件彩陶盆,上面畫有跳舞的人,穿的衣服無袖、無領,衣長過膝,身後隱約可見一條尾巴一樣的裝飾。實際上,這種長衣就是在衣料上開一個跟人頭差不多大小的口,穿衣時只需把頭從口中套進去。這可以理解為人類最早的服裝式樣。後來,古人又給衣服裝上了衣袖和衣領,衣袖可以保護手臂,衣領可以保護頭頸。在生活中,人們體會到領子和袖子的重要,因此在社會生活中起領導作用的人物也就被稱之為「領袖」。

建造房屋

8000多年前,一個原始部落在黃土高坡上建起了最初的房子。

山洞曾經是人類祖先遮風避雨的家。那麼,在離開山洞以後,他們的命運又怎樣呢?

1977年,在甘肅省秦安縣五營鄉中心小學操場的地面下,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史前人類建造的房子遺迹。房子的面積不大,只有6~7平方米。奇怪的是,在房子地面四周有一些洞,這些洞里當年都插有木頭,且都向著地穴上方的中心傾斜,顯然是一個尖頂房。考古學家推測,這就是8000年前的古人所建造的最初的房子。科學家把建造這些房屋的人稱為「大地灣人」。

受剛剛離開的山洞的啟發,大地灣人最初修建的是一種學名叫「地穴式建築」的房子,它的好處是擺脫了地形的束縛,可以隨處建造,這樣部族裡的人就容易聚居在一起形成村落。但是,它也有一個壞處,就是敞開的口很容易進雨。大地灣人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在穴口上面增加了一個頂蓋。頂蓋用木棍和草扎制而成,為了防水還抹上了泥。這種頂蓋最終演變成了日後各式各樣的房頂。

大地灣人學會了修建房頂,但這種房頂雖然能給他們擋風遮雨,但有時也會給他們帶來危險。在陝西半坡遺址上,人們發掘出一個6000年前就已經倒塌的房屋遺址。房屋倒塌的原因是房頂太厚,這是因為那個時候的人們還掌握不了更加先進的技術,他們只能一層一層地往房頂上糊泥和稻草,最後可能達到幾十厘米厚。

幾乎就在大地灣人離開山洞、建造房屋的同時,在我國南方的浙江餘姚河姆渡,也有一個部落離開了洞穴,也有人認為他們離開的不是洞穴,而是密林,因為他們像鳥一樣住在樹上,在傳說中被叫做「有巢氏」,即像鳥一樣住在巢里的人。不管他們原來住在哪裡,一但離開山林,就面臨著河湖縱橫、潮濕多雨、蟲蛇出沒的危險。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遺址挖掘出一大片木構件,密密麻麻,縱橫交錯,遍及整個發掘區,這無疑是當時河姆渡人建造的房屋的遺迹。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房子呢?

河姆渡人建房的靈感來自於樹上的鳥巢。他們先在地上打樁,鋪木板,構成架空的居住面,然後立柱、架梁、蓋房頂。這種底層高於地面、既防潮又防蟲蛇的建築叫「桿欄式建築」,也就是俗稱的「吊腳樓」,目前在我國南方的廣大地區仍比較流行。

河姆渡人的建築令人驚訝的地方是,7000年前,他們居然在只有簡單的石斧、石錛、石鑿的情況下創造了榫卯技術。河姆渡人的建築完全是木結構的,高3~4米,長20多米,其中用到了許多粗大的原木。建築如此規模的木屋,在沒有鋸子和金屬斧頭的古代,不知要耗費河姆渡人多少工時和勞力。

令人費解的是,沒有鋸子,河姆渡人是怎麼把那些大樹從縱向剖開做成長長的板子?考古學家發現,河姆渡人創造了一種史前工具——石楔。他們把石斧頭嵌進粗大的樹榦里,把它脹裂,製成了一塊塊板子。

河姆渡人一直穩定地生活在他們的桿欄式房屋裡,而大地灣的建築則在一點點地發生著變化。

經過兩千多年的定居生活,大地灣的人口越來越多,房子也越蓋越多。房子多了就需要進行規劃,於是一個史前村落出現了。村落被分成幾個部分,有居住區,制陶的作坊,以及公共墓地,而整個村落的中心是部落的議事堂或稱大會堂,這是一座總面積達到420平方米,高度在6米左右(相當於今天的兩層樓房)的大型史前建築。這座建築的編號是「F901」。

縱觀F901的全貌就會發現,這座建築以大門和火塘及其延長線為中軸,形成了中國後世土木建築所遵循的對稱布局,這種對稱布局是大地灣人在建築學上的一大發明創造。F901更神奇的地方在於它的地面。地面共有三層:最下面一層是紅燒土,中間一層是砂石,裡面摻和了大量的黏土陶粒,最上面一層竟然是混凝土,經檢測,其抗壓強度相當於現在的100號水泥! 5000年前的大地灣人是如何做出這種地面的,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宇宙百科探秘 的精彩文章:

各種動物的「逃生絕技」比如有種動物會眼睛噴血!
它們毒性也許不是最強,但是對人類最具威脅的7種劇毒動物

TAG:宇宙百科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