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臨床見聞︱88歲老人:兒子回來吧,我快不行了!

臨床見聞︱88歲老人:兒子回來吧,我快不行了!

「馮大夫,馮大夫,我爸的病究竟怎樣了!?」

周六上午,河南省中醫院老年病科馮堯偉醫生在辦公室值班,正在聚精會神處理病歷的他被一陣急促的叫聲打斷了。抬頭一看,來人是X床病人的兒子,焦慮的表情中帶著不少疑惑。

臨床見聞︱88歲老人:兒子回來吧,我快不行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註:圖文無關

馮堯偉請他坐下來,告訴他:

「老人來醫院時肺炎比較重,經過治療,肺炎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好轉,只是現在還有點兒咳嗽、咯痰;慢性心衰、心律不齊、糖尿病都是老毛病,目前病情穩定。怎麼了,你是趁周末來看看老爺子?」

「不是,我本來是在外地出差,我爸給我打電話說他病得很嚴重,讓我趕快回來給我交待後事呢!」

馮堯偉感到很困惑,不知道為什麼老人會這樣說,於是就把老人的老伴叫到醫生辦公室。

老太太來到辦公室,馮堯偉問老先生是怎麼回事。老太太說:

「上次你給我交待我的病情比較危險,他以為是說他的,這兩天都沒怎麼吃東西了。他現在啊,就像個琉璃蛋兒,碰一下就碎了。」

「哦,原來如此!」

馮堯偉醫生頓時明白是怎麼回事兒了。

事情還要從兩人的病情說起。

老先生88歲,身患心律不齊、糖尿病多年,近年來又患心衰。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兒」,雖然老先生身患多種疾病,但是老伴把他照顧得非常好,88歲的老人精神仍然非常好,臉色也很紅潤。這次老先生因為泡桑拿後感冒、肺炎,病情較重,同時心衰等老毛病也加重,於是在老伴兒的陪伴下住進了醫院。經過馮堯偉醫生的悉心治療,肺炎得到控制,很快就好轉了;心衰等病情減輕,整體病情比較穩定。

老太太比老先生年齡小,平時都是她照顧老先生。也許是平日太過操勞,也許是這段時間照顧老先生累到了,肩膀、腿疼痛得厲害,於是也辦了住院手續,一邊治療,一邊照顧老伴兒。

有一天查房時,老太太告訴馮堯偉醫生,說自己有時候心裡感覺一陣發慌,一會兒就好了;有時候一天一次,有時候幾天一次,具體時間也不確定。

馮堯偉醫生建議她做一個24小時動態心電圖,看一看心慌的時候心臟究竟是什麼狀況。

結果顯示:老人在凌晨3時,出現了幾秒鐘的室性心動過速。



室性心動過速,是一種危害程度較高的心律失常,有導致患者猝死的風險。從字面上看,心動過速就是心臟跳得過快了一點兒。

我們平日里緊張、運動後都會心跳加快,而室性心動過速這種心跳過快,怎麼就會有死亡的風險呢?

原因在於:緊張、運動後心跳加快時,這種心跳是正常的心跳,心臟泵血增多,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心律失常的室性心動過速,雖然心跳加快,但不是正常的心跳,無法正常泵血,是病理性的。

我們知道,心臟是人體一個非常重要的器官。正常情況下,每個人心臟的形狀和大小,跟本人把拳頭握起來很相似。就是這樣一個跟我們拳頭差不多的器官,24小時一刻不停地跳動著,給我們全身組織器官供應血液,帶來氧氣和營養物質,帶走二氧化碳和不需要的物質,同時還分泌對人體非常重要的物質。如果說血管是人體的生命線,那麼心臟就是人體的生命源。

心臟每分鐘跳動次數稱為心率;安靜狀態下心跳節奏有一定的規律,稱為心律;安靜狀態下時快時慢的心率打亂了心臟跳動的節奏,稱為心律不齊。人在安靜的狀態下,心率60~100次,平均75次左右,有氧運動時心率160~180次,休息後可以恢復到正常心率。但在某些病理情況下,人在安靜狀態下心率超過100次,甚至高至200次、300次。在這種狀態下,心臟雖然跳動的次數多了很多,但不能正常收縮、舒張心肌,無法有效地將血液泵出,導致包括心臟本身在內的全身各組織器官缺血缺氧,嚴重的會導致突然死亡。

臨床上判斷室性心動過速型猝死的風險,最重要的指標是年齡和心功能。

年齡是重要的風險指標,大於65歲是相對高危的指標。

發作時的心率也是一個重要指標,但室性心動過速是否嚴重,並不僅僅取決於發作時心率的快慢。

儘管一般而言,多數學者認為心率大於每分鐘230次,是提示室速導致猝死風險明顯增高的分界線,但有很多經驗表明,沒有明顯心功能障礙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即使心率達到300次/分鐘,部分患者仍然有較好的耐受性;但對於晚期擴張型心肌病患者,即使室速發生時心率只有110次/分鐘,也可導致休克甚至死亡。



生病,特別是有了可能要命的病,總是很不幸的;但是這位老太太因為肩膀、腿疼而住院,因心臟不適做一次24小時動態心電圖,就發現了這麼危險的心臟病,又顯得多麼幸運。這位老太太年齡超過65歲,符合室性心動過速發生危險的重要風險指標之一,立即讓病人或病人家屬了解病情是十分有必要的。

老太太的24小時心電圖結果出來後,馮堯偉醫生在查房時告訴老太太:「這兩天有時間的話,讓你閨女來找我一下。我給她交待一下你的病情。」

敏感的老太太說:「是心電圖的結果出來了嗎?有什麼事兒你就直接告訴我吧,我的事兒我當家,別人都當不了我的家。」

「你看,你是老先生的家屬,老先生的病情我要告訴你;現在你也是病人了,你也需要有一個了解你病情的家屬,是不是?」

「你放心吧,馮大夫。我都這麼大年齡了,沒有什麼可怕的了,有什麼事兒你就告訴我吧,別人都不能代替我拿主意。」

馮堯偉看這位老太太這麼豁達,又這麼堅決,於是就告訴她:「動態心電圖監測到了室性心動過速,這是一種不好的心律失常,有一定的風險,可能會發生意外,比如你一個人在外面可能會突然發生暈厥,所以必須讓家屬知曉病情。」

剛才還談笑風生的老太太,雖然還在微笑著,但表情突然變得有些僵硬。

馮堯偉見狀安慰她說:「雖然說室速有風險,但風險也只是風險而已,不是肯定就會發生。我現在告訴你了,就像告訴你往前走路時,前面會有一個大坑,掉下去很危險;你事前知道了,走路時小心一點,別掉進坑裡,不就沒事兒了嗎?我們發現了問題,可以從預防的角度,尋找病因,防患於未然。另外,家人知道了你這種情況,會更加留心照顧你。」

聽了這話,老人表情放鬆了些,很快給自己的女兒打電話,來醫院找馮醫生了解母親的病情。



對於比較嚴重的病情,特別是有關生死的病情,是直接告訴患者本人還是告訴患者家屬,國內外一直有很大的爭議。

一部分人認為,不管病情如何嚴重,儘力挽救,可能會出現轉機;如果直接告訴患者病情真相,有的患者會嚴重恐懼,因而加重病情;有的患者會感到絕望而不配合治療,甚至輕生。所以嚴重的病情要告訴家屬,而不應該直接告訴患者。

而另外一部分人認為,如果患者來日無多,應該立即告訴患者,好讓患者有儘可能多的時間,去安排好人生的最後一段路怎麼走:給親人必要的交待,實現最後的願望,等等。

可以說,這兩種觀點都是很有道理的。



馮堯偉醫生在臨床中遇到病情嚴重的病例,總是要先跟患者家屬溝通,讓患者家屬根據患者平時的心理承受能力、對生死的認識做出判斷:或者直接告訴患者,或者逐漸把真相給患者以暗示。這樣似乎更為妥當。

而這次,這位老太太因不想讓在外地工作的女兒來回奔波,既不肯打電話讓女兒回來,也不肯把女兒的電話告訴醫生,選擇自己首先直面病情真相,雖然心理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但這也算是正常的心理反應。後來經過馮堯偉醫生的開導,再加上自己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一切都還算順利。

但是,在馮醫生和老太太溝通病情的時候,他們都沒有注意到:老先生也在旁邊認真地聽著。但畢竟是88歲的老人了,聽力下降,雖然談的是老太太的病情,而他卻誤認為是說他快要不行了。

而知道了「自己」的病情後,老先生開始對老伴發脾氣、鬧情緒,連著幾頓都吃不進去飯,並且要求給兒子打電話,讓兒子趕快回來,要給他交待後事兒。

於是,就發生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後來,馮堯偉醫生專門來到病房,給老先生詳細溝通了病情,解釋了誤會,並且舉了很多高齡患病的老人,經過治療還繼續生活了很多年。

經過半個小時的「話療」,老人眉頭展開,笑容重新綻放在紅潤的臉上,非常開心。過了不一會兒,就告訴老伴兒自己餓了,讓老伴兒趕快弄點兒吃的來。

馮堯偉醫生說,通過這件事兒,我們能切身感覺到人是脆弱的。有人稱老人為「老小孩兒」,多是說很多老人在性格上如兒童般純真可愛,有時候也是指老人心理脆弱得就像小孩。因此,作為醫生,要非常注意跟病人溝通病情時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跟老年患者溝通時更要特別注意。


專家簡介

臨床見聞︱88歲老人:兒子回來吧,我快不行了!

( 河南省中醫院 廉萬營 / 文 )

(版權聲明:本頭條號注重分享,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豫說健康 的精彩文章:

對這些心臟健康的「殺手」,你還要聽之任之嗎?

TAG:豫說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