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想擁有幸福先打破這一點!

想擁有幸福先打破這一點!

公號改版了

好多人跟心悅君說,找不到心之助了

其實只要把心之助置頂就可以了

只需要5秒鐘

心悅君教你置頂心之助哦

|周小寬

(ID: yixinligongkaike)

活好,是屬於每一個人的獨有的「課題」。

但是有的人,越想要活好,似乎越做不到,想要達到目標,也很努力,但目標似乎總是達不到。

好像遙望永遠到達不了的山頂在不停爬山,翻過一座山峰發現還有下一座。

越活越累,筋疲力盡。

活得很努力,卻並不快樂的人,也許一直沒有意識到。

其實你正在用「過度期待」的方式進行著自我虐待。

過度期待,是一種虐待

期待,似乎是一個很好的字眼。

小時候,父母家族,總會對我們報以各種期待。

父母未完成的願望、不圓滿的人生,放在孩子身上,名曰「期待」。

大家內心有個「約定俗成」——被期待,就是幸福的,這是一個正面的、積極的、陽光的狀態。

代表了一種美好的願望,正向的情感。

真的是這樣嗎?

期待其實是一個對心靈健康有著風險意味的詞語。

合理的期待,適用於這個個體心理承受力和實際能力的期待。

個體可以承擔並且能夠在這種期待的激勵下提升自我價值進行自我成長的期待,是有益的。

可以推動我們進步,取得成功,突破自我局限。

但是,過度的期待,超出一個人內心承受範圍,超出這個人的能力範圍。

則會讓被期待的那個人,長期處於一種壓力焦慮之下。

他一方面會「逼迫」自己一定要達成他人給他報以的「善意期待」。

另一方面,如果他無法實現這種期待,那麼他就會陷入一種強烈的內疚,進而自責。

也就是說,過度的期待,會引發壓力、內疚、自責,讓被期待的那個人不得不處於一種負面情緒之中無法解脫。

更為不幸的是,合理的期待,和過度期待往往很難辨識。

凡是被冠以「期待」之名,就被「不假思索」的認為是好的,對的,善意的。

比如父母對我們的期待、伴侶對我們的期待,領導老師對我們的期待……

被期待的人,很難指出這些期待之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過度的,這就讓「過度期待」披上了一層道德外衣,猶如大山一般,壓在「被期待」的人身上。

無處喊冤,無法表達自己的痛苦,也得不到他人的理解。

舉個例子,小時候,父母期待你考一個100分是合理期待嗎?

或許是。

當他們期待你每次都考100分,每次都是全班前三,還能把畫畫好,把琴彈好,這還是合理期待嗎?

你瞄準一個目標時,

是否帶著深深的焦慮?

長大了,過度期待不但來自於父母伴侶,很多時候,是來源於我們自己。

你長大了,不再需要別人給你定目標,你開始給自己定各種目標,

你對自己充滿各種期待,你要求自己一定要實現這些期待:

你給自己定了考上好大學的目標,你實現了,你認為這是你對自己的合理期待;

然後你想考研究生,你又實現了,你覺得這也是個很合理的期待;

當你讀著研究生,你又希望自己可以跟一個最有實力的導師,論文可以非常順利地通過,

畢業後你的專業正好是熱門可以順利地找到薪酬可觀的工作;

進入新公司你能遊刃有餘地處理好同事領導的關係,左右逢源混得風生水起幾年後買房買車……

你還這裡面有哪些是合理期待,有哪些是不合理期待?

要求一步步升高,目標一個個升級,卻來不及思考。

冠以「期待」之名,包括你自己在內的所有人都不會去質疑——這種期待是不是在傷害你?

有沒有影響你的心理情緒狀態?

你為了實現這些期待是否勉力而為掏空自己?

你瞄準一個過高的目標時,是否承受著害怕完成不了的高度焦慮感?

當無法實現期待時,你體驗到的無法擺脫的內疚感是否讓你無路可逃陷入抑鬱,自我攻擊和懲罰?

這種過度的層出不窮的期待無法帶來什麼快樂,反而會引發很多情緒問題。

即使你實現了「過度的期待」,它會帶來一個階段目標的實現,但是卻是以傷害你的心靈健康作為代價。

更可怕的是,你會陷入一個期待-實現-更高期待-實現-更高更高期待-實現……的無限循環。

從小到大,你實現了無數目標,你完成了無數期待,但是你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悅,你無法休息。

這就是你努力活好卻異常疲勞的真相。

焦慮的根源:

「我從來沒讓媽媽滿意過。」

我有一個好朋友,就是被媽媽「過度期待」的典型。

她媽媽生不逢時,沒有好好讀大學迫於各種現實,失去了創造自己美好人生的機會。

一直不能接受這樣一種現實的媽媽將「我完全可以創造另一種夢想人生」的期待,放在了女兒身上。

希望女兒活出她的那部分自我。

她的女兒,就是我的朋友,獨生女,的確很優秀,長得漂亮。

從小學習就是第一名、參加各種學校活動、比賽、做班幹部大隊長主持人小明星一個,還要在家背誦唐詩宋詞、學習古箏、跳民族舞,

但是,她對我說,她的媽媽從來對她沒有滿意過。

從來沒有真正地表揚過她。除了她把獎狀拿回家,媽媽會稍微高興那麼一會,然後就會對她提出更高的期待。

在媽媽的心裡,恨不能重回過去,她也許就能成為一個作家,一個電影明星,一個最受歡迎的演員,一個詩人,或者一個企業家。

但是成熟的人都知道,即使回到過去,這也是少數人才能實現的目標。

她媽媽期待女兒活出的那部分人生,本來就是一種過度期待的夢幻般的人生。

而不是真實的落地的人生。

媽媽之所以一直這樣期待,覺得女兒應該做到,做到才合理,是因為她自己從來就沒有真的去做過。

沒有學會承擔自己人生真相的父母,在孩子的童年不斷把那些夢幻般的目標放在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完成那些其實「根本不可能」的任務。

以讓自己感受到自己是多麼獨一無二——這就是「過度期待」的內心動機!

媽媽認識不到這種期待是不合理的過度的期待,孩子也無法反駁母親,無法質疑媽媽這樣的絕對權威,孩子只能認同。

所以,對我朋友來說,她只是會跳舞彈古箏背誦詩詞成績優異,考上了重點大學出國留學歸來找到了好工作活得體面,但是距離媽媽的「不切實際」的期待,其實還是無比的遙遠。

「我從來沒有讓我媽媽滿意過。」

長大後,多少人還在自我虐待?

我的好朋友,典型焦慮型人格,她結婚了買房了,自己和老公的收入水平都不低,但是她總是在折騰無數的事情,發展各種事業。

她常常讓自己累得半死,深夜還在寫企劃案和各種人溝通。

短暫地休息一下她就會不自覺地自責——內化了「過度期待的媽媽」在自己潛意識裡。

即使媽媽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對她提出各種要求,她也一直在扮演那個媽媽的角色。

不斷期待自己能實現更高的目標,做得更好,更成功更優秀——

她實現了很多卻並不快樂,活在深深地焦慮和做得不盡如人意的自責里,毫無覺察地年復一年地「虐待」著自己。

如果實現不了期待,強烈的內疚和自責,這種負面的情感,會一直折磨著這個人。

解開源頭的結,覺察你在一開始就已經把期待值調得太高,

才能離開【期待-實現不了-內疚的負面情緒累積】狀態。

當你看到這個你身處的有關「期待」的循環狀態,回顧你為了滿足父母他人或自己的期待所付出的努力、承受的壓力,

再想想,你有沒有在一個目標實現後徹底地放鬆過、開心過、享受過,表揚過自己?

問完這些問題,或許你就能判斷出,在你的人生中,「期待」扮演的角色。

你就知道,你有沒有一直在用對自己過度期待的方式,虐待你自己。

如果有,那麼你在童年很可能就一直被父母的「過度期待」虐待著。

當你內化了這樣的父母在你心裡,等你成大,你內心的父母就會一直在那裡嚴厲地看著你,殷切地期盼著你,期待你完成一個又一個高難度任務。

你什麼時候,才肯給自己放鬆的機會?

對自己過度期待,猶如總是在攀登一座永遠不能達到的山頂,怎麼可能有放鬆和快樂?

追求完美,是一種非常典型的過度期待。

追求完美的人,難以幸福。

因為幸福,建立在愛自己,對自己接納的基礎上。

追求完美,意味著只有當事情達到完美、關係達到完美、自我達到完美的狀態時,你才能接納和愛這個自我,才能對這個世界感到滿意。

而完美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所以追求完美的人,一直在期待著一種不可能實現的狀態。

對於此刻的自己和當下的一切,都不能真正接納和滿意。

活在這種過度期待里的人,始終緊繃,始終追求,始終不滿意。

自然難以快樂。

「快樂是一種選擇」。

快樂不是因為目標的實現,不是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是一種人格模式在背後決定,是一種心靈的狀態。

對自我合理期待,給點陽光就燦爛的人,會訂立小目標,小目標實現了也允許自己好好享受這個時刻。

不會立刻給自己提出更高要求,也不會總給自己潑冷水,他會肯定自己的小小優秀,為小小的成功慶賀。

人格里總是對自己過度期待的人,訂立的目標一個接著一個,一個高於一個,取得成績,有個聲音會對他說「別嘚瑟!」

說白了,他根本就不會給自己體驗快樂的機會。

過去,很多父母都不會正面表揚自己的孩子,以為這是最好的教育。

考試考得好高興了一下,父母就會訓斥說「得意忘形,驕傲使人落後!」

其實,這種話語,也在傳遞著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期待。

——潛台詞就是:這次考得好不算什麼,這個目標實現不算什麼,你不應該高興,你應該實現一個更高的目標。

這種教育方式,父母或許是為了激勵孩子。

但是當孩子認同了這種教育:每當目標實現,他都無法為這個實現去慶祝勝利去表揚自己去享受成功。

而是馬上進入了下一個目標準備的狀態。

童年和父母無法選擇,但是如果想活成一個快樂的人,你就需要把允許自己快樂的那個點調低,把對自己的期待值調低,

當你完成了一個目標,做到了一件小事情,你就告訴自己,我有理由為了這個成功而快樂,而不是無意識地進入籌備下一個目標的狀態。

這就是為了快樂做出的自己的覺察和選擇。

覺察對自己的過度期待,才更容易活得健康快樂。

你才能更自信,也更容易成功。

寫在最後

電影《黑天鵝》,描述了一個「過度期待」的故事。

妮娜是一個對自己雄心勃勃、對自我過度期待,追求完美的女孩,她有一個對她高度期待的母親,電影里她幾乎沒有一個開懷大笑的鏡頭,她從來無法放鬆。

當她被選為一場重大演出的A角後,她也隨之面臨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她希望自己能夠無懈可擊地完美演出,絕不能失去角色。

在壓力下,她的精神幾近崩潰,整個電影的色調壓抑灰暗,猶如那些活在過度期待中的人共同的內心環境。

我記得一句台詞,她的導演對她說,

「Perfection is not just about control. It"s also about letting go.

「完美並不是都來源於控制,它也來自放手。」

最後她終於放開自己,放下對自己的過度期待,對結果的控制,體驗到了「真正完美」的狀態。

她才明白,那是比所謂的完美更完美的——自由的狀態。

—The end—

愛我的人請分享到朋友圈

沒看夠的這裡一定有你愛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之助女性心理平台 的精彩文章:

老公不好,要不要換?聽聽那些二婚的女人的經驗之談
阿嬌又一次淚崩:婚後,她果然不幸福?

TAG:心之助女性心理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