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廉政詩歌

中國古代廉政詩歌

原標題:中國古代廉政詩歌


  前不久,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肖瑞峰在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 《略議中國古代的廉政詩歌》,梳理了中國古典詩歌中與廉政相關的內容,引起了很多關注。


《碩鼠》是最早的反腐倡廉作品

如果我們追溯一下這些詩歌的源頭,你可能會想到一首從小就讀過的詩——《詩經·魏風》中的《碩鼠》。


肖瑞峰說,這是最早的反腐倡廉作品,矛頭直接指向貪官污吏。為什麼「碩鼠」對應的就是統治者?中國古代詩歌理論著作《毛詩序》里講道:「碩鼠,刺重斂也。國人刺其君重斂,蠶食於民。不修其政,貪而畏人,若大鼠也。」肖瑞峰說,戰國中後期,統治者們橫徵暴斂,對百姓的剝削越發沉重,竊取底層人民的勞動成果,把自己喂得肥肥的,但又不幹正事,治理不好國家。這不就跟偷吃糧食的老鼠一樣嗎?因此,把統治者比作「碩鼠」,指斥他們憑藉權勢「竊占」的本意就不言而喻了。


「碩鼠」對後世的創作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比如白居易的 《黑潭龍—疾貪吏也》,「不知龍神享幾多,林鼠山狐長醉飽」,曹鄴的《官倉鼠》,「官倉老鼠大如斗,見人開倉亦不走」。


這首詩還第一次點出了「誰養活誰」的問題。「三歲貫女,莫我肯顧」,意思是說我照顧了你那麼多年,供奉給你黍、麥、苗,到頭來我卻得不到任何回報。肖瑞峰認為這不僅是經濟利益上巧取豪奪,而且在精神層面也帶來了嚴重摧傷,「筆觸直抵人性深處」。

「當然,它還僅僅涉足於反腐的邊緣,或者說,還只是意味著廉政詩歌的萌芽。」肖瑞峰說。


詩人用不同方式直指現實


批評朝政有風險,但讀書人所受的教育又要求他們「整肅朝綱、匡扶社稷」,便有了委婉曲折的「託古諷今」。


晚唐詩人李商隱《詠史》中有一句經典論斷,「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反對奢侈之風是中國古代所有有識之士都共同主張的,這句話也多次被領導人在講話中引用。「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李商隱把矛頭直指奢靡之風。「何須琥珀方為枕」,說明當時有些官員很會享受,枕頭都要琥珀做的。「豈得真珠始是車」,車本來是代步的,為什麼一定要鑲嵌滿珍珠呢?詩的題目是《詠史》,但實際上矛頭所向卻是現實生活中那些追求奢侈生活的腐敗分子。


「指陳時弊」則直接將鏡頭對準現實生活中的腐敗現象。杜甫就是代言人。他的《石壕吏》,直接聚焦於現實生活中的貪官污吏。肖瑞峰說,杜甫是一位現實主義詩人,他寫人民的苦難,也寫統治者的腐敗。他曾經把貧富懸殊、兩級分化的現象,概括為令人驚心動魄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白詩背後的廉潔細節


杭州的 「老市長」白居易,在擔任杭州剌史時,廉潔奉公,離開杭州了,還將所得工資全數捐出。白居易在政治動蕩的環境中長大,又在各地當官,目睹過民生疾苦,眼裡自然容不下腐敗。


「在古代,讀書人想要改變朝政時局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上書給皇帝,如果得不到公正的處置,那麼就會選擇寫文賦詩。」肖瑞峰認為,白居易寫下了多首鋒芒畢露的反腐詩歌,就是為了讓統治者體察老百姓的艱苦,「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自居易寫的《輕肥》,就是個典型例子。「輕肥」一詞出自《論語》,指代輕裘肥馬的豪奢生活。自居易的這首詩寫了一場豪門盛宴,他希望皇帝注意到,在達官權貴中間,存在這樣一種奢侈現象,要儘快出台規定,對官員「奢靡之風」有所約束。


在自居易筆下,唐朝那些不遵章守紀的官員,生活奢侈——「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借問何為者,人稱是內臣。朱紱皆大夫,紫綬悉(悉,有些版本為"或")將軍。誇赴軍中宴,走馬去如雲。尊輯溢九醞,水陸羅八珍。果擘洞庭橘,膾切天池鱗。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肖瑞峰說,「意氣」本來是無形的東西,在自居易筆下卻可以灑滿道路,可知這些官員驕橫到什麼地步;塵土本來可以使鞍馬黯然失色,而今卻是鞍馬的光芒照亮了塵土,這又可見他們的鞍馬有多麼金碧輝煌。接下來,詩人又用曬食譜的方法,把宴席上的美味佳肴一一曝光,無論酒菜還是水果,無不是價格昂貴。最後筆鋒一轉,從朝中權臣們吃得酒足飯飽,切換到數千里之外的江南旱地衢州:「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當地一片赤土,顆粒無收,老百姓因為極度飢餓,吃完了草根樹皮,竟然出現了「人吃人」的人間慘劇。兩句詩點出這天價豪宴不是出現在百姓豐衣足食之後,而是舉辦在百姓饑寒交迫的大旱之年,兩個畫面的強烈對比,是白居易對腐敗現象的尖銳批判。

「由此可見,這些官員已經窮奢極欲到何等程度。這首《輕肥》詩直陳時弊,揭現實之瘡痍,促朝廷之警醒。」自居易類似的詩作還有 《傷宅》《歌舞》《買花》,都收錄在《秦中吟十首》組詩中。《歌舞》中「朱輪車馬客,紅燭歌舞樓」「豈知閿鄉獄,中有凍死囚」,達官貴人在享受奢侈,監獄裡有冤魂凍死,對腐敗行為的譴責如出一轍。


于謙的兩袖清風


杭州人于謙是明朝名臣,官至兵部尚書、少保、太子太傅。有句諺語說「三年清知縣,十萬雪花銀」,而《明史·于謙傳》中卻記載,「及籍沒,家無餘資,獨正室縭鑰甚固。啟視,則上賜蟒衣、劍器也。」也就是說,于謙蒙冤被抄家,家裡除了御賜的蟒袍、劍器,並沒有留下多餘的錢財。


「制度本身的腐朽,決定了官員很難保持廉潔。于謙和包拯、海瑞都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清官。」肖瑞峰說。

一說到廉政,「兩袖清風」是第一個被很多人想到的詞,它與「為官清廉」直接掛鉤,這便來自於謙的《入京詩》:「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明代都穆所著的 《都公譚纂》記載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于少保嘗為兵部侍郎,巡撫河南,其還京日,一物不持。」當時,于謙還是任職兵部侍郎,主管河南。按照慣例,在外當官的每年年底都要入京述職,下屬們都覺得這是一個「跑官要官」的絕佳機會,便建議他帶些絹帕、蘑菇與線香作為公關用的「伴手禮」。于謙卻斷然拒絕,認為這些土產應當 「資於民用」,不能用來行賄,敗壞官場風氣,所以他說:我去朝見天子什麼都不帶,免得老百姓說閑話。


古人的衣服袖子寬大,不僅可以用來掩面擦汗,還跟百寶箱一樣很能裝,手帕、錢包、書信都可以放在裡面。于謙進京,「一物不持」,自然就是兩袖空空,只留清風了。


自從於謙寫下 《入京詩》,「兩袖清風」的風骨一直受到後世尊崇,這個詞也經常被引用,演化出了各種不同的版本。如鄭燮的《予告歸里,畫竹別濰縣紳士民》,「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


崑劇《十五貫》里描寫的明代清官況鍾,名下也有一首詩,題目很長,《正統四年冬,考滿赴京,七邑耆民踐送者數百里弗絕,作此口佔四首,遍貽耆民以志別》:「清風兩袖去朝天,不帶江南一寸棉。慚愧士民相餞送,馬前釃酒密如泉。」肖瑞峰指出,這首詩並沒有收錄在古籍文獻中,可能只是民間感念於況鐘的清廉作風,而好意地把帶有「清風兩袖」的詩劃歸到了他的名下,是「一種善意的附會」。


據《錢江晚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西農民報 的精彩文章:

唐玄宗李隆基其實是個政變大師
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禹治水傳說:三過家門而不入九州華夏始寰瀛

TAG:山西農民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