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只有共性沒有個性的作品只是陪襯,沒有藝術史價值

只有共性沒有個性的作品只是陪襯,沒有藝術史價值

??????

只有共性沒有個性的作品,

只是同風格代表人物的陪襯,是綠葉。

沒有藝術史的價值。

而只有個性沒有共性的作品是「野狐禪」。

能夠被寫入書法史的書家與作品必須具備風格。

風格是藝術史衡量與取捨藝術家及作品的第一標準。

風格包含個性與共性。能夠被寫入藝術史的作品,必須同時具備共性與個性,即風格。

共性是專業內所共同認可與遵守的藝術規律與審美準則。

共性是法度,共性是傳統,共性也是功力。

個性與生俱來。個性是天分,個性也是才情。

只有共性的作品是可以存在的,也能夠使人欣賞乃至收藏、懸掛。這樣的「作品」就是我們常見的學習前人經典作品的風格而亦步亦趨的書寫。嚴格的說,這只是文學內容不同的「臨摹」而已。還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創作。

只有共性沒有個性的作品只是同風格代表人物的陪襯,是綠葉。沒有藝術史的價值。

而只有個性沒有共性的作品是「野狐禪」。信筆為體,任意揮灑,缺少技術當中的「提、按、轉、折」,諸如今天所見的「市井『書法』」 「江湖『書法』」。當時就被淘汰了,更談不上往下流傳。

共性與個性的比例雖然不能用量化的數字表達出來,但是我們可以從古人的作品進行分析而得其奧秘。

比如董其昌、文徵明他們是共性多於個性。楊維楨、徐渭、金農個性大於共性。他們並其作品,與共性及個性皆「恰到好處」的經典作品及創作者一起書寫書法史。

而像鄭板橋的「六分半書」則是個性過強,已經突破了「共性值」,近「江湖『書法』」,因而在書法史上的地位不高,甚至被淘汰。

共性是必須具備的。

學習共性的唯一正確方法是臨摹,臨摹古代經典作品。書法史是由經典作品書寫的。經典作品就是風格的物化狀態,自然包含共性與個性。

此時代前人經典中所具備的共性是前人完成的,而此時代形成的經典中的個性便成為後人所遵循與學習的「共性」。這便演化出書法審美史。

書法的審美是發展的,書法的共性是積累的,書法的品評是約定俗成的。

對共性的學習是進入一門專業的必由之路,卻不是終極目標。

有大志者當是在共性的基礎上溶顯個性,形成風格,而被寫入書法史。

形成風格、進入創作,其難度要一百倍、一萬倍於臨摹(包括以經典作品進行的不同文學內容的「創作」)。

我們研讀書法史時,就會發現,每一百年被紀錄到書史的代表書家不過一兩子、兩三子而已。

藝術史記載的是具備風格的創造者。

創造是最好的繼承。

2018年10月2日於北京

說明:標題為編者所加。

原文標題 | 談風格

END

親近書法的自在生活方式,

從未走遠!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藝公社 的精彩文章:

山河虛空大地——憶劍楠先生
「零容忍」不是「斬立決」 ——論書法作品中的錯別字的判定與處理

TAG:書藝公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