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銷售和分時租賃都有壓力,寶馬開始搶滴滴生意

銷售和分時租賃都有壓力,寶馬開始搶滴滴生意

關注並標星36氪

每天3次,打卡閱讀

更快更深刻洞察互聯網商業

━━━━━━

越來越多的車企將入局出行。想要活下去,不改變是不行的。

文 | 張嫣

核心提示:

今年前三季度,車企凈利潤下滑十分明顯;但另一方面,出行市場卻在增長。今年開始,網約車項目開始更受車企們關注。

但想要轉型,車企的「包袱」並不小,商業模式的全面轉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外,豪華車品牌此前積攢下的品牌溢價能力也或將逐漸消失。

很快地,在成都,你將能打到一輛帶司機的寶馬5系。雖然價格還並未公布,但想必也不會太便宜——11月22日,據路透社報道,寶馬已經在中國成都拿到 「網路預約出租汽車經營許可證」,成為第一家在華拿到網約車牌照的外資車企。

眼看著中國火熱的出行市場卻一直未能下場參戰,車企們並不甘心。在此之前,寶馬已經開始了嘗試。

在獲得了首張牌照之後,寶馬立刻有了行動。根據它的規劃,12月份,寶馬將在成都投入200輛寶馬5系轎車,其中包括傳統燃油版和插電混合動力版,為了達到豪華網約車的標準,寶馬集團還將為這200輛車配置專屬的網約車司機。在今年9月,寶馬已經成立了全資子公司——寶馬出行服務有限公司。

不僅僅是寶馬,賓士、大眾、福特、豐田等諸多車企都在向更廣闊的出行市場轉型,寶馬獲得第一張牌照,會不會只是個開始?

拋棄分時租賃

出行時代的到來,讓傳統車企緊張。在此前,各個車企都進行過多個嘗試,分時租賃、共享,而如今,它們似乎都聚焦到網約車上來。

此前,在海外市場上,賓士與寶馬顯然都更青睞分時租賃模式的共享。

2008年,賓士的母公司戴姆勒集團在中國公布了旗下共享汽車項目Car2go,主要採用smart車型,2016年4月15日,即行Car2go正式在中國上線運營,第一個亞洲服務城市選擇了重慶。

雖然戴姆勒出行方面表示運營半年即有了22萬次使用,但一直以來,它並未如互聯網公司一樣大肆擴張規模,也因此並不太被外界知曉。

時間稍晚一些,2011年,寶馬開始了汽車共享服務DriveNow。服務範圍遍及德國數個城市,以及倫敦、維也納、哥本哈根、布魯塞爾、米蘭、赫爾辛基和里斯本等地,會員人數已經超過100萬名,且擁有6,000輛共享交通工具。

在2017年底,繼賓士Car2go以後,寶馬也在中國市場推出了亞洲首個共享汽車項目——ReachNow (即刻出行)。賓士青睞重慶,寶馬則選擇了成都,並將100台寶i3共享汽車在當地投入使用,定價為2元/分鐘,並不設封頂。

不僅僅是賓士寶馬,上汽、北汽也曾經在滴滴、快嘀進入大眾視野之時試水過分時租賃項目,EVCARD、GreenGO等項目都是在那時誕生。

但高運營成本、高獲客成本一直讓車企感到頭痛。

寶馬的DriveNow與賓士Car2go兩家公司已經合併,希望共同擴大規模,攤薄成本。沒有集團背書的分時租賃項目處境則更為艱難。

在法國,巴黎共享電動車Autolib更是因長期虧損而難以為繼,於今年6月21日正式宣告停運。Autolib於2011年12月5日正式投入運營。在項目推出時,公司曾表示,當訂戶人數達到10萬人起公司開始盈利,在停運前,其電動汽車有4000輛,有1100多個自助停泊站,訂戶達到13萬,但虧損卻達到近3億歐元。

在中國市場上也如此,友友用車、EZZY相繼倒閉為分時租賃潑了一盆冷水,而車企們試水的項目雖然大多還在運營,但也並沒有被大肆推廣。租還不方便、價格高,讓消費者們對分時租賃遠沒有想像的熱衷。

今年開始,網約車項目開始更受車企們關注。

11月,上汽車集團宣布進軍網約車業務,正式推出網約車平台「享道出行」。相關信息顯示,「享道出行」定位於中高端客戶群體,主打中高端用車服務市場。

而與寶馬在中國市場上硬碰硬的戴姆勒(賓士母公司),則在10月宣布,與吉利按照50:50的股比組建合資公司,在中國的部分城市提供高端專車出行服務。新成立的合資出行公司初期車型將包括梅賽德斯-賓士S級車、E級車、V級豪華多功能車以及梅賽德斯-邁巴赫轎車,或還將增加吉利集團的高端電動車型。

在年初,吉利旗下的網約車項目曹操專車則表示已經獲得10億元A輪融資,並表示,在獲得該輪融資後公司估值達100億元。

這些組成一個信號:越來越多的車企將入局出行。

「轉折點」已來

2018年或許成為車企進軍出行的「轉折點」,此前,探索得多,但真正出手的少。

這與外界環境的變化不無關係。

今年10月,中國汽車市場產銷大降超10%。而今年1-10月,汽車產銷2282.58萬輛和2287.09萬輛,同比下降0.39%和0.06%。目前來看,2018年或將以20年來首次銷量負增長結束——中國汽車市場的銷量天花板正在逐漸顯現。

「此前機構對2025年中國車市銷量的預測是3500萬輛左右,但目前來看,這一數字可能會縮水至3000萬輛,未來年複合增長率可能在2%-3%左右。」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的採訪時,上汽通用汽車總經理王永清曾如是表示。

今年前三季度,車企凈利潤下滑十分明顯——一汽轎車、海馬汽車、長安汽車、比亞迪、江淮汽車的凈利潤分別下降53.6%、660%、80%、45.3%、78%。

但另一方面,出行市場卻在增長。

中商產業研究院此前發布的《中國網約車市場及預測》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互聯網出行市場規模達681億元人民幣,預計2018年市場交易規模將增至2678億元,2022年將達5036億元人民幣。

不過令車企們尷尬的,在人們不願意買車的時代,他們卻並不是最大的玩家——甚至連門都沒有摸進。根據貝恩諮詢公司的數據,中國網約車市場規模高達230億美元,超過了所有其他網約車市場的總和,其中,滴滴出行佔據了預訂市場的90%。

也因此,傳統車企進軍出行,在此前一直被看做是在「尋求多元化的商業模式以及新的增長突破點」。但未來,或許不僅如此,當人們買車慾望逐漸降低的時代來臨,能否順利轉型關係到生死存亡。

但想要轉型,車企的「包袱」並不小。

首先,對於此前依靠賣車、賣配件以及相應的金融服務獲得利潤而生存的汽車廠商而言,轉向出行業務,意味著商業模式的全盤變化——隨之而來的是,經銷商體系也要進行調整,相較於主機廠而言,4S店體系最先受到衝擊。也因此,在出行的大趨勢下,比如北汽新能源這樣的廠家也正在嘗試推出「使用權交易」方面的產品,試圖帶著經銷商一起尋找新的路徑。

當「出行」成為首要的需求時,對於汽車品牌的關注度是在降低的,這對於賓士、寶馬這樣的豪華車品牌而言,意味著它們的品牌溢價能力再不斷降低。

其次,轉型過程中,除了面臨汽車品牌之間的鬥爭,還要面臨互聯網企業的衝擊——在中國市場上是滴滴、美團,在海外市場上則是Uber。傳統的巨象般的汽車企業能否快速對市場做出反應?很多人對此並不看好。對於汽車企業而言,一腳踏入出行行業,從運營、規劃、人力等各個方面都是全新的挑戰。

對於汽車企業而言,但想要活下去,不改變是不行的。對於消費者而言,車企出行產品的性價比夠不夠高,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

如果是比平常通勤成本乘3倍,即使是一輛寶馬,你會選擇嗎?

標星36氪,每天獲取圈內最新資訊

成為進階互聯網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砸鍋賣鐵做內容債台高築導流量,Netflix 負債首次突破100億美元
遊戲「綠色通道」已關閉;馬雲稱風險投資退潮是好事;熊貓直播稱正進行新一輪融資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