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人自己相互傾軋,邊塞主力部隊被迫後撤,一下丟掉百萬土地

中國人自己相互傾軋,邊塞主力部隊被迫後撤,一下丟掉百萬土地

有人說,其實中國自古就是一個二元社會,這兩元來自於農耕國和草原國的相生相滅。當中原土地上的國家是散亂的,北方的草原民族國家同樣是散亂的部落,直到出現了一個統一的秦帝國,北方同時就出現了一個匈奴,匈奴被滅之後,突厥又開始興盛,更有之後的遼、金、蒙,總之只要中原有一個強大的政權,與之對立崛起的總有一個草原侵略者。然而在游牧政權奄奄一息之時,農耕政權的土地就會相應的擴張,一方面是為了國內民眾有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就是為了國界盡量遠離政治中心,將侵略民族遠遠地擋在門外。

人人都知道清朝鼎盛時期,中國國土其實是非常大的,當時就是周邊沒有任何勁敵,國內經濟強大就不斷擴張領土,直到列強來到中國圈地搶錢,中國失去了大片的邊疆領土,連自古就是我們領土的外蒙都保不住。邊疆土地爭端問題在唐朝時期就有。唐朝失去國土並不是因為國內沒有實力繼續維持疆土現狀,而是因為一場內部的紛爭,導致外部敵人有機可乘,最終不得不退出邊疆駐守。

唐太宗乃一代軍事明主,他麾下的將軍更是能征善戰,李靖就打得東突落花流水,最終滅亡。滅突厥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讓想洗劫中國的外民族不敢進犯,太宗根本沒有繼續向西擴張到中亞的意思。雖然東突已經從此消失在歷史的舞台上了,但是作為親緣關係的西突厥還是繼續與唐朝共存著,即便是在與唐的戰爭當中元氣大傷,尤其是內部已經四分五裂,卻依然是中原的一個隱患,於是國內方面設立西域都護府,以與突厥對峙。

在太宗和高宗統治期間,雙方之間爆發過一系列的小規模爭端,但由於突厥已榮光不在,終究是無法將戰事升級。那時唐過於強盛,一些與突厥內部不和的勢力也相繼投靠了太宗,太宗就利用這些勢力讓他們自己人打自己人,其實這也是敵人臨時抱大腿的緩兵之計。可是他們太小看大唐的力量了,阿史那賀魯就是這樣一個「識時務者」,在高宗剛即位時期,就開始預謀逃出唐的管制,尋找時機起兵攻打大唐。

唐王朝絕不是唐太宗一人撐起的霸業,即便他已經作古,當時的唐帝國不管從經濟,還是從軍事等方面依舊是頂級配置,如果認為一個皇帝死了就會大幅度的削弱國家力量,未免有點過於天真了,高宗雖然性格偏於文弱,但作為一國之主他還是繼承了父親的氣性,立即派遣了蘇定方等人對阿史那賀魯這一支突厥人進行討伐。

一開始,唐只是派小規模軍隊去清剿這群喪家之犬,因此戰事並不利,輾轉幾次都沒有什麼收穫。直到657年,高宗決定對西域大規模出兵整治,派出大批精兵殺西突一個措手不及,各部落紛紛投降並臣服於唐,經過在大漠幾百里的追擊,終於拿下阿史那賀魯。

自此唐朝版圖擴大到了今天的幾個斯坦國,李白按照地理角度來說就出生在異域國度,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然而那時橫跨中亞至與阿拉伯帝國接壤的所有土地都屬於中華民族。國土面積以及絲綢之路等通商的貿易往來都十分的興旺,直到今天都讓我們受益匪淺。可是凡事都興衰有時,當玄宗於中年放棄勵精圖治選擇沉迷美色犬馬時,大唐的興盛跟著他一起掉進了深淵,一場以新貴族爭權的內亂--安史之亂,讓王朝鎮守西域的雄風不再。當時的邊疆主力被抽調回內地,支援平反的鬥爭,就此時機,西方的外族攻佔大唐四百萬公里的地方,令國人為之嘆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古文化 的精彩文章:

八個字,讓諸葛亮兩次敗北,相同的八個字,成就了千古一帝李世民
被母親稱作炮灰,從政做首相,從軍當元帥,一戰打滅一世界帝國

TAG:歷史古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