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有關冬泳的十四個疑問,冬泳者一定要知道!

有關冬泳的十四個疑問,冬泳者一定要知道!

1.「冬泳」是一項有危險性的極限運動,還是一項比較安全的健身運動?

我們一般所說的「冬泳」是一項比較安全的健身運動,而絕非極限運動。正常的冬泳,下水進行冷刺激的時間不長,而且天天堅持進行,使身體產生了冷激適應性,對健身和祛病有很好的作用,而且能激發活力、增加愉悅、磨練意志、陶冶情操,是一項兼具娛樂性的健身運動,尤其適合中老年人參加。它和暢遊南極的王剛義(2001年2月7日16時40分左右,南極長城灣水溫1.4℃,王剛義總共在水中暢遊51分42秒,遊程超過1500米。)所進行的那種以挑戰生命極限為目的的冬泳是決然不同的。

2.為什麼冬泳被稱為「勇敢者的運動」?

在嚴寒的冬季,在室外,人們都穿戴著厚厚的冬裝、冬帽、棉鞋、手套,抵禦嚴寒,甚至還要不時地跺跺腳、搓搓手,用以取暖。而冬泳人卻脫光了衣服,只穿泳裝,跳入冰水中運動。試問,沒有勇敢精神能做得到嗎?冬泳運動是當之無愧的「勇敢者的運動」。大自然是不會虧待冬泳人的。冬泳人以自己的勇敢和堅持不懈,獲得了大自然給予的健康、快樂、祛病、強身、延緩衰老、頭腦聰慧等眾多褒獎。

3.冬泳有哪些健身效應?

冬泳運動有很好的健身祛病效應,尤其對中老年人效果更佳。當然這裡指的是 「科學冬泳」。冬泳的健身祛病效應主要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1)增強免疫系統的機能,使身體強壯,不易生病。 (2)改善身體的微循環狀況,這對人體健康非常關鍵。它使人體各組織和細胞的營養充分,排泄通暢,從而增加活力,防止衰老。 (3)冬泳的血管體*效應,有利於增強心、腦供血,提高生理機能和軟化血管。

(4)堅持「科學冬泳」達到「冷激適應」後,可促使身體分泌多種有益的生理激素,從而增強人體各器官的活力和整體協調能力。 (5)提神,醒腦,提高人體對環境變化的快速應變能力,調節情緒,增加愉悅感和防止衰老。 (6)提高人體禦寒能力,增進健康。 (7)堅持冬泳鍛煉,特別能振奮精神,增強毅力,提高自信心,達到高水平的心理平衡。這對健康是極為關鍵的。

4.冬泳主要對哪些疾病有較明顯的預防和治療效果?

據不完全統計,主要有:

(1)感冒、哮喘、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

(2)糖尿病。(3)高血壓(重度高血壓不適宜冬泳)及血管硬化。

(4)消化不良、腸胃炎等消化系統疾病。

(5)神經衰弱、失眠、抑鬱、焦慮、更年期綜合症等神經系統疾病。(6)關節炎等疾病。

5.「科學冬泳」應遵循什麼原則?

「科學冬泳」必須遵守「循序漸進、因人制宜、留有餘地、持之以恆」的十六字原則。堅持做到從夏泳到秋泳,再到冬泳,天天堅持下水。隨著氣溫、水溫等的變動,調整游距和游時,達到冷激適度為宜,不逞能,不攀比。最好是下水經過寒冷期後,一進入溫暖期即出水,見好就收,穿好衣服後再作跑步或跳繩等運動,使體溫儘快恢復正常。這裡要注意,如果下水時間過長,超過了溫暖期,而進入寒顫期(或稱第二寒冷期)後才出水,則有害身體。如遇這種情況,出水後會嚴重發抖,體溫也很難在半小時內恢復正常。此時切切牢記:第二天冬泳時一定要縮短下水時間,使達到良性冷激的效果才好。

另外冬泳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式地進行,這樣對健康有害無益。

「科學冬泳」是一項很好的健身運動,但必須堅持「循序漸進、因人制宜、留有餘地、持之以恆」的十六字原則。有時確因工作、出差等原因無法堅持天天冬泳時,可用冷水浴代替。

6.普通的正常人都能參加冬泳運動嗎?能夠適應嗎

回答是肯定的。冬泳不是極限運動,而是一項高效的健身運動。對於任何一位普通的正常人,只要有一點勇敢精神,願意鍛煉自己的毅力和身體,就都是適於參加的。經過一個冬季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的鍛煉,就能夠初步產生冷激適應性,體味到冬泳運動的無限樂趣。現在,社會上有不少人還不了解冬泳運動,以為只有身體特彆強壯,從來就不怕寒冷的人才能參加冬泳。其實不然,冬泳人的強健體魄和禦寒能力,正是在長期堅持科學冬泳的不懈努力中才獲得的。很多人因為原來容易患感冒才參加冬泳鍛煉的。冬泳不僅大大地提高了冬泳者的禦寒能力,冬泳者普遍很少患感冒,而且會使冬泳者的體質得到了全面的增強。

7.到目前為止,全國已有大約多少人參加冬泳運動?

冬泳雖然有著淵遠的歷史,但是成為一項群眾性的體育健身運動還是近幾十年的事。它是一項生命力很強的新興的健身運動,是全民健身體育百花叢中的一支奇葩。現在全國至少已有大約三十多萬人參加此項運動。

8.什麼是冬泳的血管體操效應?

這是指冬泳人剛入冷水時,因神經系統的作用,使心、腦、肺部的血管擴張,血量增加,而體表和內髒的血管收縮,血量減少;而稍過一些時間後,為了保證身體不被凍傷,又在神經系統支配下,使體表和內髒的血管擴張,血量增加,這種使血管一張一弛的運動,能清除血管壁上的沉積物,減少和防止血管粥樣硬化,使血管增加彈性,對人體健康和防止衰老都有很好的作用,被稱為血管體操效應。

9.為什麼說,天天進行冬泳就相當於天天打預防針一樣有益健康?

大家知道,打預防針可以預防疾病的發生。那麼預防針的機理是怎樣的哪?預防針多是一種由經滅活或死的病原菌製成不具傷害力的疫苗,接種到人體後會產生抗體,從而使人體有抵抗力來阻止病原菌的傷害。現有的疫苗分成數種:一是死亡的細菌疫苗,如傷寒疫苗、小兒麻痹糖丸,二是滅毒的活菌疫苗,如麻疹疫苗、風疹疫苗,還有一種是利用基因工程製造疫苗,如第三代乙肝疫苗。可見,預防針的作用就是通過疫苗的適度刺激,使人體在應激反應中產生抗體,從而預防疾病。而冬泳是通過適度的寒冷刺激,使人體產生應激反應,從而提高免疫能力,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所以說,天天進行冬泳就相當於天天打預防針一樣有益健康。現代人由於生活條件大大改善,缺乏鍛煉和刺激,體質逐漸衰退,身體越來越嬌氣,免疫功能降低,應激反應能力弱化,不少人疾病纏身。堅持科學的冬泳鍛煉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方案之一。

10.感冒時,還能進行冬泳嗎?

在進行冬泳鍛煉期間,有時也會患感冒。那麼感冒期間還能堅持冬泳嗎?根據多數冬泳泳友的經驗,只要不發燒,就可以繼續冬泳,但游時、游距可適當縮短。堅持冬泳還往往會使感冒好得更快。當然,該吃藥時要照常吃藥。另外,如果發燒了,就不必再堅持遊了,要抓緊就醫治療。待病好後再逐漸恢復冬泳。

11.冬泳運動可能導致風濕性關節炎嗎?

我們的答案是絕對不會。風濕性關節炎產生的原因,一般認為是由病毒或鏈球菌所引起的變態反應。這種病菌多在扁桃腺上寄生,如果扁桃腺經常紅腫、疼痛,就可能感染了這種病菌,如不及時治療,這種病菌的毒素就可能隨血液流向全身,特別是侵犯關節,引起關節變態反應性炎症,即「風濕性關節炎」。由此可見,風濕性關節炎與鏈球菌的感染有關,而鏈球菌的感染多發生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往往與天氣寒冷而人體禦寒能力又低下有關。科學的冬泳鍛煉能增強人體的禦寒能力和抗病能力,對預防寒冷刺激引起的上呼吸道疾病特別有效。因此冬泳運動不但不會引起風濕性關節炎,而且還有預防風濕性關節炎的作用。至於有的人在冷水浴後關節感到酸痛,是由於冷水浴時體表血管收縮,血液供應減少,循環不暢所致。由於關節部位的軟組織較少,血液供應不良,加上寒冷刺激,使局部更為缺血,這樣就刺激了該部神經而出現酸痛。出現這種情況,只要在冬泳後,將全身擦乾,並在關節部位按摩,將關節部位擦至稍紅微熱,並適當進行一些全身性運動,如深蹲起、俯卧撐、高抬腿、舉啞鈴等,促進全身肌肉關節的血液循環,即可避免。

12.為什麼適度冬泳所引起的血壓一過性升高有利於健康,而過度冬泳所造成的血壓持續性升高會損害健康?

冬泳與一般運動一樣,有防止高血壓和輕度降血壓的作用。由於冬泳有減少自由基和降血脂(包括膽固醇)的功能,還有助於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冬泳時血流加速,血循環量增加,對血管壁的沖刷作用也有輔助之效。冬泳者血管壁的彈性和順應性均較好,有助於降血壓。但必須注意,冬泳運動要適度,過度冬泳將有害健康。國內和國外的實驗資料都證明,冬泳時由於冷應激反應,人體血壓都會升高。適度冬泳時引起的血壓升高是一過程性的,一般在冬泳後15分鐘內即恢復正常。而冬泳過度時,往往伴隨寒顫發生,血壓升高持續時間很長,要經40—50分鐘後才恢復,常此以往,將有害健康,還可能誘發高血壓病。

13.冬泳能代替打針吃藥嗎?

冬泳不能代替吃藥打針。冬泳是一項很好的健身運動,它可以增強我們的體質,提高免疫能力,預防疾病和治療某些慢性病,但它並不能包治百病。尤其當我們得了一些急性病症時,一定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聽從醫生的安排,進行救治。絕不能自以為參加冬泳,身體強壯,就拖延就醫,以至延誤了最佳的治病時機。對一些慢性病也要服從醫生的安排,該吃藥的吃藥,該打針的打針,絕不能因為參加了冬泳就放棄了醫療。

14.以健身為目的的游泳,應如何掌握運動強度?

健身運動必須作到運動適度和因人制宜。游泳也一樣,那麼游泳的強度如何掌握呢?我們可以用「心率」這個指標來調控游泳運動的強度。不同年齡的人可以用下面的不同極限心率數據作為參考。游泳中不要超過極限活動心率,最好保持在最佳心率附近(成年人的正常心率為60-100次/分)。如年齡40歲對應極限心率為145次/分,表示為40-145;各個年齡段及對應心率極限數據表示如下:30-155, 35-150, 40-145, 45-140, 50-135, 55-130, 60-125, 65-120, 70-115, 70以上-110。

以上內容源自網路,部分作了修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活保健 的精彩文章:

練習太極,原來可以這麼快樂!
慢性疼痛可能很嚴重,千萬別大意

TAG:生活保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