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孔明為何不許魏延分兵子午谷奇襲長安?

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孔明為何不許魏延分兵子午谷奇襲長安?

原標題: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孔明為何不許魏延分兵子午谷奇襲長安?


文/YUSK


秦漢時候,漢王劉邦屈居巴蜀之地,心有不甘。令樊噲等人佯攻岐山,淮陰侯韓信從故道奇襲陳倉,關中大震,劉邦也一舉略定三秦之地,進而全取天下。這一奇謀,為世人所稱道。


三國時期,繼承漢室的蜀國也要北伐中原,就在丞相諸葛孔明第一次北伐之時,大將魏延提出自己率領一萬軍隊,順著險要的子午谷通道,不出十日就能直接到達長安城下。與此同時,主力部隊也隨之挺進關中,鎮守長安的公子哥夏侯楙必定嚇得棄城而逃,咸陽之西便一舉搞定。可是,孔明拒絕了這一提議。



之後孔明由大道伐魏,許久不經戰事的關中陷入驚恐,鎮守的官二代夏侯楙十分無能,這一切似乎印證了魏延對關中局勢的判斷。很多人都認為諸葛亮太過謹慎,錯過了奇襲的大好時機。可事實真的這麼簡單嗎?

首先,倘若魏國方面警戒做得較好,在子午谷設下一道駐軍,魏延的軍隊倘若在峽谷中被敵軍發現,豈不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必是要全軍覆沒的。



其次,即使蜀軍成功到達長安,如果公子哥夏侯楙在眾將的勸說下不逃走,選擇堅守長安,魏延久攻不下,而魏國援軍一來,既無援兵,又無退路,結果可想而知。


而且要知道,關中並非沒有將才,長安附近就駐紮著魏國大將郭淮。郭淮在演義裡面雖出場不多,可在歷史上卻是一個十分厲害的大將,諸葛亮死後,他屢次擊破姜維、廖化等人的北伐大軍,位居車騎將軍,能力可見一斑。有如此的狠角色在關中,一旦穩定軍心,堅守關中,魏延又如何能達到奇襲之效。


有人說,派一支一萬人的部隊,就算失敗了也沒啥,魏國伐蜀的時候不也大膽地讓鄧艾率領了兩三萬的軍隊抄小道嗎?對魏國其實影響不大,但對蜀國就不一樣了。據統計,蜀國滅亡的時候全國上下只有九萬軍隊,除去各地的常駐部隊,真正可供調用的人數實際只有一半。一萬人白白地葬送在子午谷真不是小時,而其魏延當時是蜀中為數不多的將帥之才,又有鎮守漢中要地的眾人,出師如果折了一員大將,是極為不利的。


而且,我們要真正考量一下諸葛亮北伐的目的,難道他真的是想定北伐之功於一役,一舉收復中原,殲滅曹魏嗎?不是!魏蜀實力對比,明顯魏強蜀弱。而此時魏國內部也十分穩定,自曹丕實施九品中正制,曹魏便與士人階級關係甚好,朝政安和。而且曹丕之後的曹叡也飛無道之君,手下更是有如司馬懿、曹真、張郃這樣的狼臣虎將。諸葛亮自然深知「曹魏非速亡之國」。要想興復漢室,便只能徐徐圖進,以待時機。



此外,作為三國中最為弱小的蜀漢,卻頻頻對最強的曹魏發動進攻,諸葛亮的真實目的實際是以攻為守,以圖生存。著名史學家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說,諸葛亮是「鞏固以存」(通過戰爭保全自己)「待時以進」(通過戰爭等待時機)。這也就不難理解諸葛亮為何不採用魏延的那著險棋了,諸葛亮的戰略目標根本不是魏延所想。


此外,諸葛亮的謹慎性格也是一個關鍵因素。在演義裡面,諸葛亮是個上通天文,下曉地理,既能安邦治國,又可運籌帷幄的全才。可其實不然,蜀國遺臣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道: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據《晉書宣帝紀》記載,司馬懿對他的評論是「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以上說白了就是,讓諸葛亮去治國,治軍他能做得極好,但要他像個將帥一般運籌帷幄,精於決斷,則實有不足。沉穩而略缺乏謀斷的諸葛亮也就會選擇更為穩妥也略顯平庸的進軍方案了。


當然,這個問題還有待討論,倘若諸葛亮聽從了魏延的建議,那有可能會出現很大的變化,人們也無法預知,一切只待後人去爭論其是是非非,這或許也是歷史的一大魅力及趣味所在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趣 的精彩文章:

秦末最霸氣三句話,很多人佩服第一句,而說第三句的人卻做了皇帝
二戰中,日軍碉堡有多難打,但碰到這種武器,也是涼涼了

TAG:史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