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交配?不需要的!我肚子里存好精子了

交配?不需要的!我肚子里存好精子了

孔雀魚(Poecilia reticulata)大概是最為人熟悉的一種觀賞魚類了。它們色彩艷麗且充滿變化,飼養簡單且容易繁育,應該是大多數喜愛熱帶觀賞魚朋友們的首選。

美麗的孔雀魚。圖片:Gerard Lacz / FLPA

卵胎生的小魚

孔雀魚來自鱂[jiāng]形目花鱂科(Poeciliidae)。花鱂科又稱為胎鱂科,得名於它們卵胎生的特點。孔雀魚的家鄉是美洲的委內瑞拉、巴貝多、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巴西和蓋亞那。孔雀魚對環境並不十分挑剔,溫度適宜且有一些植被覆蓋的平靜水域都可以作為棲身之所。通常見到的孔雀魚體長2~3cm,在自然環境下,孔雀魚的雌性能長到6cm左右,雄性能長到5cm左右。

正在分娩的孔雀魚。圖片:The Dave / Youtube

野外環境下孔雀魚通常集結成小群,以水中的藻類、無脊椎動物、植物碎屑及水生昆蟲為食。至於具體吃什麼,孔雀魚會根據所處生境而因地制宜。在孔雀魚分布的特立尼達島阿里波河,上游地區營養匱乏,孔雀魚缺少競爭對手,所以能夠吃到水中的小型無脊椎動物;而下游地區營養豐富,競爭者眾多,孔雀魚只好退而求其次,以水中的藻類為食了。

山澗中的雄性孔雀魚。圖片:Nick Upton / NPL

在野外,孔雀魚要面對來自捕食者的威脅。它們的天敵主要是大型魚類如阿爾泰矛麗魚(Crenicichla alta)及藍寶麗魚(Aequidens pulcher)。

阿爾泰矛麗魚和藍寶麗魚。圖片:Pete Oxford / NPL;Gerard Lacz / FLPA

體內有個精子庫

孔雀魚最有意思的要屬它們的繁殖行為了。孔雀魚的雄性一般在兩個月左右便能發育成熟,雌性則要等到三個月左右才可發育成熟。此外,孔雀魚的雄性在體型和顏色等方面和雌性差別很大:雄性孔雀魚體型較小、色彩艷麗、臀鰭的鰭條特化成交接器,且尾鰭和背鰭一般較為絢麗。雌性孔雀魚體型則較大,體色相對來說比較暗淡。

水族館的一對孔雀魚成體。圖片:Gerard Lacz / FLPA

這種雌雄個體間存在形態差異的現象在生物學上稱為性別二態性,通常是由性選擇造成的。當雌性偏愛雄性的某一個特徵(比如誇張的羽毛、更長的尾鰭),經過許多代選擇,雄性可能會演化出較為誇張的特徵。比較著名的例子有雄性孔雀可以開展的羽毛、雄性劍尾魚延長的尾鰭。

雌性及雄性劍尾魚。圖片:Wojciech J. P?uciennik / Wikipedia

而雌性孔雀魚中意的,則是雄性孔雀魚體側的斑點。在雌性孔雀魚眼中,雄性身上的斑點是他們健康與否、強壯與否的標誌。當然了,作為一名孔雀魚GG,身上絢麗的斑點並不是贏得戀人芳心的全部,求愛的舞蹈也至關重要。當孔雀魚配對時,雄性孔雀魚會追逐在雌性身邊,向戀人展示身體側的斑紋。同時,他們還會將身體蜷成S型,並用力抖動自己的身體。雌性孔雀魚如果對這位追求者滿意,便會同意他的交配請求。

這位雄性想必會很受歡迎。圖片:Inka Crabs / Flickr

有正規追求者,也不免有一些雄魚選擇動歪腦筋。它們會跳過追求這一步,直接迫使雌魚和它們交配。一些雄魚會在兩種不同的繁殖策略中轉變,當被捕食的風險較低時,它們選擇跳起愛的舞蹈,做一位浪漫的紳士;當被捕食風險大時,它們便「強魚所難」,風度盡失。

孔雀魚體內受精,雌雄魚交配完成後,受精卵在雌魚體內需要孵化4~6周才能產下小魚。雌魚每次能產下大約20~40尾小魚。在一次繁殖結束後,雌性能馬上投入到下一次繁殖中去。有意思的是,雌性孔雀魚還可以將雄性上次交配剩餘精子保存在體內長達8個月之久。相比雌性,雄性孔雀魚的壽命更短,而且鮮艷的外表使它們更容易受到捕食者的「偏愛」。因此,環境中的雄性數量常常不太穩定,而儲存雄性精子的行為則可以讓孔雀魚的種群度過那些沒有雄性成年成員的時光,從而繼續持續不斷地為種群貢獻新的活力。

長得好看的代價,走得早。(大霧!)圖片:Wil Meinderts / uiten-beeld

雌性孔雀魚並不會一次性用掉所有精子,而是將攜帶有不同基因的精子儲存在體內。當遇到環境變化,儲存的帶有不同基因的精子就可以被再次喚醒,這很有可能讓孔雀魚的後代在變化後的環境中繼續生存。

坎坷的命名之路

孔雀魚命名之路也是有些坎坷。最早發現孔雀魚的是Julius Gollmer,一位旅居委內瑞拉的德國藥劑師。除了這個身份外,他還是一位業餘生物學家。Gollmer熱愛生物,他熱衷於採集委內瑞拉當地的生物標本,並將它們寄回國內的科研機構進行研究。1857年到1858年間,他在委內瑞拉的加拉加斯採集到一批各式的生物標本後,滿懷希望地將標本寄到了柏林博物館。

歷經千辛萬苦遠赴重洋的標本們並沒有受到博物館負責人的重視,他們只用了幾句讚美的話和一些象徵性的獎金便打發了這位業餘生物學家,並將Gollmer寄來的標本束之高閣。

直到1859年,德國博物學家Wilhelm Peters重新檢視這些標本時,才正式描述了這些來自委內瑞拉的小魚。它們是花鱂的種類,鱗片寬大邊緣呈黑色,這些黑色的邊緣連起來形成網格的形狀,因此他將這種小魚命名為Poecilia reticulata。reticulata源自reticulate,意為網狀的,直譯為網狀花鱂魚。但他並沒有注意到這種魚存在性別二態性,僅僅對雌魚進行了描述。

雄性孔雀魚。圖片:tartaruga33 / Flickr

雌性孔雀魚。圖片:tartaruga33 / Flickr

同樣是向博物館寄送標本,英國博物學家Robert John Lechmere Guppy的境況就大不相同了。1866年,Guppy在美洲的特立尼達(Trinidad)向大英博物館寄送了一批孔雀魚的標本。經魚類學家Albert Gunther博士鑒定,認為為一個新種(因為Peters僅描述了雌魚,所以Gunther並未承認),為了表彰Guppy的貢獻,Gunther博士將這種魚定名為Girardinus guppyi。

走出美洲,走向世界

時間又過去了40多年,1908年12月份,第一批活的孔雀魚以Girardinus guppyi的名義被運送到了德國漢堡。這種美麗且易養的小魚在短時間內就贏得了許多水族愛好者的心,與這種美麗小魚一起被記住的,還有它們的俗名Guppy。儘管後來孔雀魚的學名幾經修改,最終以命名優先原則認定1859年Peters擬定的Poecilia reticulata為孔雀魚的有效學名,但Guppy魚的名字早已深入人心。

單色品系孔雀魚.圖片:aquaticarts.com

孔雀魚作為觀賞魚正式走出美洲已有100多年了。經過了這些年的培育,孔雀魚已培育出了許多新的品系,包括單色、禮服、草尾、馬賽克、蛇王等等。

不同品種的孔雀魚。圖片:ATFG guppies champion Thailand;masterfisch

除此之外,不同尾型的孔雀魚也很常見。

A.面紗尾 B.三角尾 C.扇尾 D.旗尾 E.雙劍 F.頂劍 G.底劍 H.琴尾 I.鍬尾 J.矛尾 K.圓尾 L.針尾。(難道不是飛天小女警嗎?大霧!)圖片:Wikipedia

自Julius Gollmer 1857年第一次將孔雀魚寄出美洲,到孔雀魚活體第一次運抵德國漢堡,再到今日,一百多年來這種來自美洲的小魚已經在世界各地漸漸紮下了根。150多年前柏林博物館的冷淡回應使Gollmer心灰意冷,在那之後的1861年Gollmer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他曾經熱愛的充滿神奇生物的世界。

生前的Gollmer應該是不會想到,當年由他最早發現但不受重視的小魚,會在他死後的150多年後,發展出如此之多的品系並深受世界各地觀賞魚愛好者的喜愛。如果他知道,應該是會開心的吧。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4年的第328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Sundayhao。

過去這一周,你錯過的精彩

你知道嗎,掃帚可是從地里長出來的

為何火雞小弟甘當僚機,助大哥抱得美人歸?

Violet為什麼錯譯成紫羅蘭?這是一個關於前任的故事

地上落了熟「栗子」?當心!有毒!

赤麂:我是鹿啊,你信我,我真的是鹿啊,汪~

秋葵這種黏糊糊的傢伙,怎麼會用來煮咖啡啊?

「梧桐葉落天下知秋」不管用?都是天氣變暖的鍋!

日曆娘今日頭像

花鱂科 食蚊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種日曆 的精彩文章:

看到這種花開還不回家吃飯,就該被媽媽罵啦
一個疑問:狗狗可以吃月餅嗎?

TAG:物種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