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我在美國給7歲兒子惡補數學、超前學習,遭美國老師狠批……

我在美國給7歲兒子惡補數學、超前學習,遭美國老師狠批……

國的孩子起跑領先,卻在終點落後,學得越多,能提出的問題卻越少。他提醒家長,要培養後勁十足的一代新人,就得明白,學東西又多又快的聰明孩子,並不一定就是「智慧孩子」。

並就此提出了讓孩子更堅實地走好人生之路的4塊基石,以及具體建議。

文/黃全愈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校長傳媒

在中國,許多家長有意無意地把「早學多學」當成培養孩子的捷徑。剛到美國的時候,我也是沿用這種傳統指導兒子的學習。

五歲前,兒子在國內的幼兒園學了不少小學的東西,到美國後,我又讓他每天自學數學。一年級時,他的數學水平已遠遠超過同班的美國孩子。我借來小學六年級的數學課本,兒子一樣應付自如。第一學期結束後,我們向學校申請讓兒子插班到三年級上數學課。

不久,兒子的數學老師來信婉拒說:「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孩子成為解決問題的能手,學會思考,讓孩子把自信建立在他們自己的能力上,從而去珍視數學。」

當時我很不服氣:能學六年級課本的孩子怎麼就不能上三年級的課?但是,13年後再來讀這封信,才知道數學老師的話一語中的——那些曾經「大躍進」式學數學、在美國孩子面前大出風頭的中國孩子,最終卻對數學有敬而遠之、甚至產生望「數」生畏的感覺

許多在美留學的中國孩子,都會在數學課上超前,甚至頻繁跳級,兒子就是典型的例子,不僅小學、初中跳級兩次,還超前學習了大學的微積分,在美國高考SATⅡ的數學考試中幾乎得滿分。

但上大學後,他卻與數學絕緣,盡一切可能避免選修曾經給他帶來無數榮耀的數學。有一次,他甚至感嘆道:「其實,並不是中國孩子比美國孩子聰明,而是我們比他們學得多、學得早……

想起那位數學老師說過的話,再聯繫到兒子的感言,我感到震撼之餘,也為孩子們擔憂。中國孩子所謂的「起跑領先」,不過是讓孩子在裁判的槍聲未響之前「搶跑」,比別的孩子早學罷了。這種領先,無法讓孩子持續發展

現在,國內不少學校在假期就組織孩子學下學期的課程,許多家長也會請家教提前補課……在「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口號的蠱惑下,我們的普通孩子都被當成了天才兒童,被驅趕著超負荷連軸轉。

結果怎樣呢?起跑領先,終點落後。孩子童年獲得的「榮耀」,隨著童年的逝去一去不復返,我認為,「早學多學」不是一條適合每個孩子的捷徑。

反觀美國,他們的基礎教育看起來寬鬆、自由,其實更注重給孩子的人格發展、能力培養打下基礎。

第一塊基石:批判性思維

當中國的家長還在比拼知識學得多與少、快與慢的時候,美國人反而給孩子培養批判性思維。具體怎麼做?他們從閱讀、傾聽這兩處著手。

國內傳統的標準的閱讀是一種外在、強加的被動積累式學習過程,而美國的批判性閱讀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先對閱讀材料進行質疑、批評,然後再對其有選擇地吸收。

這是一種主動、過濾後的吸收,吸收的是課本的精華。整個批判性閱讀的過程,也是孩子對知識進行重構、成為知識的主人、學習的主體的過程。

同時,批判性閱讀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從而表達一些言之成理、有分量的的獨特觀點。如果沒有獨立思考、沒有創新意識,就沒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因此,從某種意義來說,批判性閱讀是培養創造性人才的第一塊基石。

批判性思維的另一個獲取途徑,是發展批判性聆聽的技巧。它的關鍵在於,既不盲目地全盤接受,又能把理性分析作為思維的「過濾網」,虛心吸取說話者的精華,然後「悟」出自己的思想。

經過「批判性閱讀」和「批判性傾聽」兩層訓練,孩子就會有好主意,所以還要具備把主意「倒出來」的能力。

第二塊基石:自我表現力

中國曆來都有重行輕言的傳統,甚至以不善表達為榮,以能言善辯為恥。這種輕言的觀念,非常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

孩子走上社會後,首先遇到的考驗就是怎麼推銷自己。如果孩子有了好主意,但他表達不出來,或者不能有效表達,別人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他的好主意只能爛在肚子里,或者被能言善辯的人盜為己用。

而如果家庭從小能給孩子自我表現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條件,那就能使他們超越應試教育的局限,今後具有更強的社會競爭力。

因此,美國老師特別注重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在課堂上,他們會給孩子創造多種多樣的演示彙報、討論、採訪、辯論、演講的機會,美國孩子喜歡做課題研究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為在演示時,能好好地在同學、老師甚至家長面前露一手。

就像兒子,他每次得到課題研究後,想的最多的是怎麼去演示,而不是怎麼做好研究。一開始,我常常批評他本末倒置:怎麼研究還沒開始呢,就先去想是用戲劇、演講、還是繪畫的形式呢?

後來我想通了:孩子就是孩子,表現是首要的,表現的內容是次要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表現的內容才會逐漸重要起來。做研究也是這樣,對許多孩子來說,要他們小小年紀就對研究感興趣是不現實的,也是苛刻的。

實際上,孩子在不斷演示「研究成果」的過程中自然會逐漸對研究內容感興趣,甚至在演示過程中,會有意外的收穫。

第三塊基石:主動提問

第三塊基石,是懂得提問,只有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才是創造性的學習。

但在中國,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人以為,孩子大了,不會提問是正常的,因為他們學會解決問題了。所以中國孩子學得越多,就越不會提問。

可是,美國學生恰恰相反,他們學得越多,問題就越多。

這是因為,中國老師經常採取「大人為孩子發現問題,然後交給孩子去解決」的方式,而且這些問題都是來自已知世界的,在這種方式下培養的孩子,也只具備了解已知世界的能力。

但是,老師給的問題再高深、再玄妙都比不上學生自由地「啟疑」。只有那些連老師措手不及、疲於應付的問題,才有可能超出已知世界,觸及到未知的領域。

如果孩子每天只能解答老師給出的現成的問題,慢慢就會失去啟疑的天性,喪失探索、求知的本能。

如果孩子不帶著問題、帶著思考去學習,就和機械模仿、重複勞動沒有區別。一旦養成了這種學習習慣,孩子就會長期陷入被人牽著鼻子走的境地。

美國人基礎教育中就非常注重培養孩子自己提出問題的能力,這就是他們科技高度發達的原因。

正如愛因斯坦所言:產生問題常常比解決問題更具有實質意義,因為解決問題不過是數學或實驗的技巧罷了。提出新問題和新可能,從新的角度思考舊的問題,那才是需要想像力的,只有解答好了這些問題才能算是科學進步

因此,只有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越多,他們的探索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會被激發出來,從而走向更具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學習。

中美教育的差異,根本上是「沒問題」和「有問題」的區別。中國教育把有問題的「考生」考得沒問題;美國教育則把沒問題的「學生」教得有問題,把產生新問題看做「會學」的開始。

當然,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相輔相成的。不有所發現,就無從解決,發現問題在先,解決問題在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再發現問題……如此不斷循環。

以產生問題為目的,就定下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基調。所以,美國人總能走在世界科技的最前沿,別人還在學習的時候,他們又在前面發現新的問題了。

第四塊基石:自我管理

我一直認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

在美國,「不教」的情況是很普遍的。什麼意思?他們並非完全對孩子不管不問,或者不去引導,而是在培養孩子的能力問題上,不做過多的個人說教,讓孩子自己去觀察和體會,然後分析並整理出能說服自己的想法。接著就確定目標,制定計劃和步驟,並在實施計劃中慢慢學會自我管理。

因此,孩子需要的不是說教,而是一個寬鬆的「自我教育」的環境。

但是,中國父母往往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以為可以改變孩子的想法、可以改造孩子的意志、可以代替孩子進行思考。我們很容易忘記:小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獨立的意識、思維,將來也要獨立闖天下、過日子。

做老師也總是認為:道理就那麼簡單明白,把簡單的道理講完了,就是說服孩子了。其實,大人說的只是自己理解的道理,並不是說完了孩子就明白了,心服了。

要讓孩子真正接受一個想法,只能由孩子自己說服自己。

就像讀高中以後,兒子就跟我爭辯得越來越多。有一次他說:「爸爸,您無法說服我,只有我才能說服我自己!」

父母應該成為孩子獨立意識的保護。不要對孩子的異想天開、以下犯上橫加指責,容許孩子「篡」一下「權」,天塌不下來,孩子卻經歷了新的歷練。

孩子的自我教育是一個類似於化學反應的複雜過程。正如買回家的香蕉,從生到熟,要經歷一個內部的化學質變的過程。我們對著香蕉說再多的「熟吧!熟吧!快熟吧!」,也只能紙上談兵,最後還得由香蕉內部起作用。

當然,讓孩子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並非複雜得不可琢磨。我想就對心理學、教育學發展極其重要的「馬斯洛需求理論」,給家長和老師提供八個具體的建議。

1、「集中全部精力去充分地、生動地體驗每一個時刻」。關鍵詞是「體驗」,是非曲直、世態炎涼,都需要自己的親身體驗才能獲得答案,我們要把體驗的自主權還給孩子。

2、「把生活看作一個選擇的過程,然後去選擇它」。由體驗轉入理性的、獨立思考的「選擇」,關鍵詞是「過程」,作為「過程」,要正確地選擇目標,其次強調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的堅定性。最後,可能還有目標的修正和放棄的問題。

3、「傾聽你自己的聲音,相信你內在的需要」。選擇的時候,要傾聽自己的聲音,不能人云亦云,在清醒地認識自我的基礎上相信自己。

4、「對自己負起責任」。無論是體驗,還是傾聽,或是在做選擇,甚至放棄的時候,都不能自欺欺人。想要隨心所欲,就要負起責任。

5、「不墨守成規,勇於表現真實的自己,敢於與眾不同」。

6、「欣賞自己的所作所為,使之做得更好」。美國鼓勵孩子去做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中國人做事反倒考慮別人的想法。用「別人怎麼看」來約束、指導自己的行為,結果是稜角磨掉,還怎麼敢為天下先?

7、「創造更多更好的經歷,用積極的眼光觀察世界和人生」。一般的與眾不同並不難,比如染髮、穿奇裝異服等,但既要與眾不同,又要做得最好,那才是難能可貴的。

8、「不糊弄自己,認清自己的立場,並且找到放棄它們的勇氣」。既要堅持,又要反思,看起來矛盾,其實不然:反思可以導致放棄,但反思也可以使得堅持的信念更加堅定。

總結來說,要培養後勁十足的一代新人,就得明白,學東西又多又快的聰明孩子並不一定就是智慧孩子。那什麼是智慧的孩子?

能夠提出問題、極具好奇心;有狂熱的可笑的主意;既會玩、又會學;能深入細緻地探討;表達有力的觀點;能概括抽象的東西;更願與成人交往;能演繹推理;喜歡尋找課題;長於創造新的設計;學以致用;善於發明;勇於猜想;熱衷於鑽複雜的牛角尖;善於觀察、善於反思……

這才是智慧的孩子。

雖然在中國,如此培養智慧的孩子多少會影響孩子的應試和眼前的利益,但從長遠來看,絕對可以提升孩子的社會競爭力。畢竟,光有應試能力是遠遠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的,當孩子有了智慧及「撒網捕魚」的能力,還愁沒有「魚」吃嗎?

-END-

huaren58.com

關注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人生活網 的精彩文章:

加州大屠殺最新進展!華女親歷深夜血洗酒吧瘋狂射殺12死10傷現場,槍手背景大起底
《延禧攻略》說枇杷新葉有毒,專家這樣說,原來免疫力失調才是萬病之源!

TAG:華人生活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