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千年歷史憶滄桑,長壽故事永流傳!

千年歷史憶滄桑,長壽故事永流傳!

原標題:千年歷史憶滄桑,長壽故事永流傳!



在長壽這片熱土上


孕育、演繹出了


眾多美妙的傳說、軼事與故事

吸引了歷代的仁人志士、遷客騷人


到這裡遊覽、觀賞


今天,就走進這些千年的長壽故事


一起來感受那些歷史文化的積澱吧!


宰相一首詩,「樂溫」從此變「長壽」


-----


-----


長壽原名樂溫縣。長壽的得名,相傳有這樣一個故事:


明朝宰相戴渠亨,奉旨微服訪賢,路過長壽何石井。因避風雨,戴宰相在一店內發現一老人為其爺爺何石老人備辦生日酒席,頗感驚奇,便登門拜訪。得知何石老人已是150歲高齡、七代子孫的老壽翁。


戴宰相詢問老壽翁長壽之道,老壽翁答曰:「勤勞耕作,心胸開闊,不嗜煙酒,常飲何石井水也。」聽說何石井水如此神奇奧妙,戴宰相隨即親臨察看。只見何石井旁四周遍地都長有何首烏,且結蓬若蓋,枝繁葉茂。何石井水清澈見底,井中有如嫩藕狀的東西飄浮。戴宰相撈取觀看,原來是兩塊狀如男女人形的何首烏化石(何石井亦因此而得名)。



戴宰相隨即舀起井水品飲,頓覺井水格外清醇甘甜,不覺讚歎道:「何石井水妙,長壽自有道。」戴宰相隨之向何石老壽翁問詢了這裡的風土人情,得知何石井東北有山名「長壽山」,在山上、山下居住的人大多健康長壽,且百歲以人甚多。


隨後,戴宰相應老壽翁邀請題寫了「花眼偶文」的匾文,並以此四字為首題寫了「花甲兩輪半,眼觀七代孫。偶遇風雨阻,文星拜壽星」的詩句。戴宰相辭別老壽翁,回到朝廷,向皇上奏明了情況。皇上聞奏,龍顏大悅,不禁吟詩一首:「盤古開天地,人活百歲難。樂溫百歲多,改名長壽縣」。於是,皇上降下聖旨,將樂溫縣改名為長壽縣。


中國最早的女實業家,名顯天下非以富耶


----- -----



據漢代史學家司馬遷著《史記·貨殖列傳》載:「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


由於巴寡婦清掌握並提高了煉丹技術,合理安排生產布局規模,從而被近代史學家、經濟學家稱作「中國最早的女實業家」。


然而,窮鄉寡婦,禮抗萬乘,名顯天下,非以富耶。而是因為,清的祖輩一代,發現了硃砂礦而開採丹穴,煉丹(即汞,又稱水銀)銷售。至清接手這一產業時,家中積累的財富已不可計數,成為「名顯天下」的鉅賈富戶。清興業致富後,深明大義,以財濟困,廣做善事。捐巨資(有稱白銀一萬兩)和大量水銀給秦朝廷,用以修築萬里長城和秦始皇陵墓。秦始皇為清捐資報國的義舉和圖強興業的懿德所感動,冊封清為「貞婦」,詔她住進皇宮,給以公卿王侯的禮遇。


後來,清病死皇宮,秦始皇遵照她的遺願,將她的遺體護送回她的家鄉巴郡枳縣(今長壽)青台山安葬。下旨為她修築懷清台,以之懷念。從此,青台山便更名為貞女山。山上修建的山寨,因秦始皇稱「祖龍」而名龍山寨,山亦名龍寨山。



《長壽縣誌》記載,懷清台的修建,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因其古老的歷史和久遠的名聲,吸引歷代文人、學者,遊客來此遊覽、觀賞、懷念。


佛界聖山降魔鎮妖得名菩提


----------


長壽城西5公里有被稱為「巨鎮群山」的長壽名山——菩提山。



相傳很早以前,菩提山一帶多為淺丘、平地,有一妖魔常出沒於此,逼人交款納糧。鄉民不從,惹怒妖魔引來東海之水,人們因此遭水災而四處逃離躲避。「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路過此地,見狀並問明了原因,遂叫鄉民乘夜從西山挑土阻水避災。誰知,此事被妖魔發現,妖魔便裝成一公雞四處鳴叫,煽得遍地公雞鳴叫不已。呂洞賓聞聽雞叫聲不知是計,以為是天將明曉,急呼鄉民將所挑的泥土倒掉。於是,這些倒掉的泥土便堆積成了山,且山勢突起,孤峰矗立,氣勢宏偉而壯觀。


後來,西方菩提祖師見這座山峰氣勢非凡,便來到山上傳佛講法,降魔鎮妖,使這一帶鄉間平安順暢,鄉民祥和安康。人們為紀念菩提祖師傳佛講法、降魔鎮妖的功績,便將此山取名為菩提山。

到了明代,僧人大智鑄造一根長近20米的鐵柱,立於山頂高台上,名曰「燈桿堡」,燃燈于山頂鐵柱上。每當夜晚,燈光四射,燦若明星,遠近可見。由此,菩提山以「菩提聖燈」之名而聞名遐邇。



如今,聖燈復明,晝夜不熄。成為一道景觀。


三洞溝千年石筍痴等心上人


----------



三洞溝位於長壽城東北部桃花溪下游的河谷地段。河谷長2.4公里,谷底至頂高約160餘米,東、西、北三面均為懸岩峭壁,樹木蒼翠,怪石嶙峋。



走玩三洞溝,不得不說「石筍對石鵝,一纖系籮索」的傳奇故事。相傳很早以前,三洞溝西岸住著一個勤勞善良、品貌英俊的青年向哥,東岸有一位秀麗端莊、年輕貌美的姑娘二妹。二人從彼此傾慕到相親相愛,每到夜間人靜、月上樹梢時,便來到瀑布岩洞下的深潭水邊相會傾談。年深月久,此事被水中的老龜精發現。狠毒無情的老龜精,對向哥和二妹的聚會相愛嫉妒在心,於是便施以妖術,將向哥和二妹分別化作一尊石筍和石鵝,立於西、東兩岸的懸岩硝壁上。兩者只能隔河相對而望,不可走近相愛赴會。因此,留下了石筍對石鵝的奇妙景觀。而今,東岸懸岩上的石鵝景觀已毀,西岸硝壁處的石筍對石鵝猶存,頂天而立,孤獨相望,長年累月等待著心上人二妹的到來。


三洞溝一帶,怪石磷峋,果樹成林,僻靜幽深,尤以桃林為最。從古至今便有「兩路桃花香七里,桃源三洞出仙家」的美名。


不語灘高聲妄語惹得浪滔天


----------



距長壽城東南4公里長江北岸不語山下的不語灘處,有名勝古迹——桓侯宮。



桓侯宮,又名桓侯廟、桓侯祠、西鄉侯祠、張飛廟等。據《長壽縣誌》載:「蜀漢先主攻劉璋,桓侯(指張飛謚號,又稱西鄉侯)溯流而上,駐兵於此。後人因立廟祀之」。


說的是三國時期,劉備聯吳抗曹取得赤壁之戰勝利,又奪得荊州等江南四郡後,遂按諸葛亮戰略構想,發兵入蜀,攻打劉璋,佔領益州(今成都),建立蜀漢政權,以待時機夾擊中原,實現統一全國,重振漢室的大業。桓侯張飛因此得令率部溯長江而上,來到時為樂溫縣的黃草峽、不語灘(又名張爺灘)一帶,駐兵操練,待時進發。



長壽桓侯宮始建於宋代大觀年間(公元1107—1110)年,所在的不語灘,還有一段傳說。

明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率部從湖北沿長江攻入四川,乘船來到不語灘。由於士兵眾多,高聲妄語不斷,惹得不語灘江水大作,駭浪滔天,船隊因此受阻,不能前行。


張獻忠見狀,即下船探詢,方知緣故,並得知灘上建有桓侯宮,宮內供有張氏祖先張飛的神像。張獻忠即率眾將士下船登岸,入宮向張飛神像再三禱拜,乞望張飛英靈保佑順利過灘,發誓過長壽縣境不妄殺一人。


不語灘因此風平浪靜,張獻忠的船隊才順利地駛上了不語灘。張獻忠信守誓言,兵過長壽,沒妄殺一人。而張獻忠入川後,不少地方均遭殺戮之災,唯長壽免遭於難,獨得保全。


天風海濤見證三峽偉大構想


----------



從長壽城東街關口起,有一道山嶺由東向西延伸。至長江岸邊,山勢陡然而止,形成高聳的懸岩峭壁。其下部有一天然生就的石縫穴,恰似龍頭張開的大嘴,人稱青龍嘴(俗名小岩子);由青龍嘴石縫穴中伸出的一道直插長江的長長石樑,甚像從龍頭張開的大嘴中,伸出的長長龍舌,被人們叫做龍舌梁。在青龍嘴的石岩頂上,建有定慧寺。



史載:青龍嘴石岩頂上的定慧寺,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明代洪武年間,進行重修。甲申之亂後損毀。至清代康熙七年,又進行了重建。定慧寺為佛教寺廟,從來都香火旺盛,朝拜的香客和遊覽、觀賞的遊人甚多。


抗戰期間,定慧寺曾經作為龍溪河水力工程處駐地。世界著名高壩專家、美國水利墾務局總工程師薩凡奇,設計的開發長江三峽水力資源的《揚子江三峽計劃初步報告》,也在這裡設計完成。


定慧寺題聯甚多,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宋代程朱理學創建者之一的朱熹題寫的「天風海濤」牌匾。


(文字來源於人人長壽app)


審稿:張恩楷 編輯:范乙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壽旅遊 的精彩文章:

TAG:長壽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