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陳與義很經典的一首詞,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陳與義很經典的一首詞,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明代詩人楊慎曾寫道,「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詞人抒發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而早在宋代就有一位詞人,他曾遭貶謫,又流離失所,回憶往事,他也感嘆「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臨江仙

宋代:陳與義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

長溝流月去無聲。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

閑登小閣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陳與義是洛陽人,北宋滅亡時作者大約四十六歲。詞人開始流亡生涯後,飽受痛苦,顛沛流離。他在南宋都城臨安,回想起青壯年時,在洛陽與友人詩酒交遊的情景,不禁感嘆今昔巨變,寫下了這首詞。

這首詞通過回憶在洛陽的遊樂,抒發淪陷的悲痛和漂泊的寂寞。詞人採用對比手法,以明快的筆調,通過對舊遊生活的回憶,抒發了內心深沉的感慨。

詞人先是回想過往,宋徽宗年間,他白天和朋友們在午橋暢飲,晚上圍坐在杏樹底下,盡情地吹著悠揚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河水悄無聲息地流淌,而明月卻忽然就不見蹤影了。「午橋」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劉禹錫和裴度等吟詩唱和、舉杯相歡的地方。作者年少時追尋遺韻,仰慕前賢,與朋友一起,也在午橋宴飲聚會,把酒臨風。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春夜裡朋友們撫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聲此起彼伏。初春的樹林為背景,明月清輝、杏花疏影、悠揚笛聲,組成一幅恬靜、清婉的畫面,真實地反映了那種閑情雅興的生活情景。

下片感懷,曾在一起吟詩飲酒的朋友們,如今散落各方,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痛油然而生。作者在政和三年入仕後,曾遭謫貶。靖康之變後他逃到南方,飽嘗了顛沛流離的痛苦。現實和往昔形成鮮明的對照,「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詞人彷彿有一種大夢未醒的感觸。

「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詞人說,我閑散無聊地登上小閣,觀看這雨後新晴的月色。古往今來的很多事都轉瞬即逝,只有那快樂的漁夫,還在半夜三更里低聲吟唱自己編成歌兒。

「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這是低沉的感嘆,軟弱的呻吟,無能為力的自我表白。這種看破世情、迴避現實的消極態度,也從側面顯示出詩人對現實的極度不滿。

這首詞直抒胸臆,真切感人;通過今昔對比,韻味深遠。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宛然出現在詞人心目中。但是這並非當前實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煙海的往事再現。作者想到國家興衰、自己流離失所,於是看新晴、聽漁唱,暫時將沉重悲憤的情感,轉化為曠達之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心語 的精彩文章:

王安石意味深長的一首詩,此時江海無窮興,醒客忘言醉客喧
楊萬里很質樸的一首詩,借景抒情,飽含哲理

TAG:雲水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