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做真實的你自己,而不是裝模作樣的自己

做真實的你自己,而不是裝模作樣的自己


長按上圖試試,看有什麼神奇



存在主義的真正源頭:我自己的真實自我。






0


今天整理一些讀書筆記。介紹存在主義哲學的一些思想碎片。






1


存在主義認為,存在先於意義,存在先於本質。




人是先出現在世界上,存在著,做點什麼,感覺到什麼,想些什麼,也就是活著。




然後才自己規定自己,想成為這樣的人,而不是那樣的人,決定自己的本質,追求個人目的。






2


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就是去享受真實的個體所帶給你的同樣的海洋般的經驗。






3


上帝死了,我們只能靠自己。




正確的生存方式,不是我們去信仰什麼,而是要全情地投入到我們自己的生命之中,把握好每一個時刻,它是什麼樣,我們就怎麼活,不要希望任何東西有所不同,也不要藏匿對他人或自身命運的憤怒與仇恨。





4


一杯飲料,一首憂鬱的歌,一次兜風,一抹餘暉,一種不安的情緒,一盒相片,一個無聊的時刻,它通過調轉我們自己如空氣般被忽略的視角,恢復了個人世界的豐富性。







5


我們的心靈總是在關注外部的「事物」,體驗它很簡單,如果你試著呆坐2分鐘,什麼都不去想,就可以多少了解為什麼事物對人的存在來說是如此根本了。心靈像一隻在公園覓食的松鼠一樣跑來跑去,依次抓住一個閃光的手機屏幕,牆上一個遙遠的標記,杯子碰撞的聲音,一朵看起來像鯨的雲,一段有關某個朋友昨天說了什麼的回憶,膝蓋上的一陣疼痛,緊迫的截稿日期,一種對之後好天氣的模糊期待,時鐘的一聲嘀嗒,一些冥想技巧,力求讓這個跑來跑去的東西安靜下來,但其艱難程度表明的正是讓精神靜止不動有多麼不自然。一個不體驗任何事、不想像任何事、不推測任何事的心靈,根本不能稱作是一個心靈。






6


意識到某物,就是爆發出去,到達不是自己的所在,一系列連鎖的爆發,讓我們掙脫了我們自己,甚至都不留一點時間,讓我們在這些爆發後形成「我們自己」,而是直接把我們扔出去,扔進世界乾燥的塵埃中,扔在粗糙的地面上,扔在事物之間。







7


存在主義的真正源頭:我自己的真實自我。




如果我稍不留心,「常人」就會取代「我」,替我做那些本該由我自己來做的重大決定,它會耗盡我自己,讓我們陷入平庸,不再思考。




呼喚真實性,是存在主義的一個重要主題。做真實的你自己。而不是裝模作樣的自己。如果你還不知道你的真實自我,去找出來。






8


人容易囿於習慣和普遍觀念中,對財產和熟悉的場景產生一種狹隘的眷戀。使自己掉入一種緊繃、被硬殼覆蓋的生命形式中。大部分人會掉入這種「攣縮」之中。「彷彿我們每個人分泌出一種殼,它會慢慢變硬並囚禁我們」。






9


人的存在,意味著超越,而不是「內在」,或者說被動地休憩於內心之中。人的存在,意味著不斷地行動,直到無事可做的那一天——但只要你還在喘氣,這一天就不太可能到來。

生活的藝術,在於把事做成。







10


天文學家卡爾·薩根說,人類雖然與星星一樣,都是由同一種東西構成,但人類有意識,因而是宇宙用來「了解自身的一種方式」,與此類似,梅洛·龐蒂引用他最喜歡的畫家塞尚的話說:「風景在我之內思考它自身,我就是它的意識。」我們不是由屬靈的虛無構成的,我們是存在的一部分,但我們也帶來了一種獨特的東西。

通過我們,奇蹟發生了。






11


每個生命都是珍貴的,生命與生命沒有價值高低的差別。因為每個個體在自己眼睛中都是一個無限的宇宙,我們沒法拿兩個無窮來比較,生命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災難。






12


生活只能倒著被理解,但生活又必須正著被經歷。我們永遠都不可能真正地及時理解生活,因為在任何一個特定時刻,我們根本無法找到必要的參考系來理解它。






13


人本質上是流浪者,我們永遠不會擁有任何東西, 永遠無法真正在某個地方安定下來,即使一輩子都待在一個地方也一樣。







14


談到死亡、生命時,波伏娃寫道:




我悲傷地想到了所有我讀過的書,所有我看過的地方,所有我積累的知識,而以後都不會再有了。所有的音樂,所有的繪畫,所有的文化,那麼多的地方,突然間便煙消雲散了。這些東西,我們不能釀出蜂蜜來,也不能給任何人提供營養。如果我的書還有人讀,讀者頂多會想:她見識過的還真不少啊!但是,這些事物的獨特總和,我的人生經歷及其全部的有序和無序——京劇,韋爾瓦競技場,巴伊亞的坎東伯雷舞,瓦德的沙丘,瓦班西亞大道,普羅旺斯的黎明,梯林斯,卡斯特羅對著五十萬古巴人講話,雲海上硫磺色的天空,紫色的冬青,列寧格勒的白夜,解放的鐘聲,比雷埃夫斯港上空的橙月亮,沙漠里升起的紅太陽,托切羅島,羅馬,我談過的所有的事情,我還沒說的那些事情——再也沒有什麼地方可以讓它們重生了。






15


只要我們有幸能夠體驗這個世界的繁盛,它就會繼續向人展示其自身。






16


人在操勞中,被種種行業和職責的漩渦淹沒,被恪盡職守吞噬,失去了自己的個人生活。






17


人被空虛包圍,感到自己孤獨,而力圖對別人發泄這種感情,就要變他人為自己的犧牲品,從而成為施虐者。






18


人生常常受到怠惰的「自在存在」的威脅。







19


海德格爾引用「man lebt」(「混世」)這個術語,所描繪的是,人在環境的重壓下意志消沉了,他不得不在艱難的環境里,重複同一些姿態和話語。他正在失去自己的個體性,交混在人群中難以辨識。




他漸漸習慣於事物的這種狀態,認為這是正常的。




周圍的人,在他眼裡似乎都成了熟人和親人,日常生活似乎是自然而然的。




社會生活,就是若干代人人為的、毫無意義的胡亂用力的結果。




物的世界失去了意義。




只有人的活動才能使它秩序井然,得以建立,才賦予它意義和價值。




但是,在這一創造性的工作過程中,人逐漸變成自己創造物的奴隸。




他們創造出來的東西,取得了駕馭他們的統治權。




被成千上萬種操勞所吞噬的人,喪失了存在的意義感,不再能駕馭生活。




他不去謀劃自己的生活,卻去應付物和人們,應付需要、需求、義務和隸屬關係。




他不去根據自己的價值和秩序標準建設世界,不去自由地行動,卻被迫去執行不同的職能。




任何一種外在的公設,都可以迫使他做出他不曾選擇的、並非願意的、未加考慮的舉動。




他彷彿也變成了一樣東西,成了無所用心的工具,被編入不假思索聚到一起的、並自發行動著的東西和工具的行列。




被日常的無謂奔忙所破壞了的存在的整體性和生活的意義,正在喪失,呆板消極的苟且營生,正在代替真實的生活。







20


海德格爾宣稱,必須停止跟這物的世界周旋,不再關心我們在社會中的地位和這個世界的命運。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重新發現我們存在的真諦。






21


海德格爾說,為了生存,我們應該安於憂慮。




只有醒悟到自己的存在是非存在,我們才能真正存在。




真正的人的存在,源於非存在的顯露。




只有憂慮,才對人揭示出那個社會生活企圖加以掩蓋的東西,這就是:人之所以降臨塵世,是為了死。




在非常境遇,在生死邊緣,在大動亂之際,在命運發出悲劇般轉折時,在患重病時所產生的憂慮,迫使我們醒悟出我們與世界是格格不入的,醒悟到一切人都具有的孤苦伶仃的生活的凄慘孤獨。







22


他知道,他的一切希望,乃至自由選擇的行為和所做的事,都將被物質世界的惰性一筆勾銷。




他知道自己的孤獨,知道自己難免一死。




他知道不能指望任何外援,他的思想和行動所表明的是,除自己而外別無他者。






23


加繆提出,對生活的荒謬性認識得越清楚,日子就過得越輕鬆。




要知道,抗議可能是意識到荒謬的唯一結果。




荒謬地位使人獲得真正自由,這自由與希望的幻覺絲毫無涉,而是對生活的真正的熱烈追求,它不因畏懼未來而受限制。





文中插圖為報大人手機隨手拍。




由報大人牽頭的「開始寫吧」寫作習慣養成營(第一期)已於11月11日開營

。敬請關注「開始寫吧」第二期(12月12號左右開營)以及「遇見自己」自我整理與探索營(11月18日開營)。有意加入者滑至文末點擊「閱讀原文」,參看報名方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報 的精彩文章:

在一群人的尬笑尬叫中,完成了婚禮的神聖時刻
活得「真實」有多難

TAG:好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