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皇帝為啥認為,讓農民「半死不活」,是最好的統治方法

古代皇帝為啥認為,讓農民「半死不活」,是最好的統治方法

原標題:古代皇帝為啥認為,讓農民「半死不活」,是最好的統治方法


德川家康作為日本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被日本人奉為「東照神君」,雖然其以忍功天下第一而著稱,但其馭民執政策略當然也自成體系。


他把日本人分為士、農、工、商等幾個等級,其執政理念就是人民「本分」思想,就是要求人們恪守等級制度,安分守己,各守本分,不得越矩。德川家康所言的「讓農民半死不活,是政治秘籍」這句話,正是其絞盡腦汁讓百姓安守本分思想的體現。


德川家康的這句話並非原創,只能算是「中為倭用」,因為他的思想來源主要還是中國傳統思想觀念中的——馭民之術,而這個觀點在2300年前就被戰國時期的秦國變法者——商鞅運用在自己的變法之中,並得到時任秦朝國君的認可,並且在隨後的數千年里成為我國封建統治者默認的一種統治方式,一直延續至清朝乃至民國時期。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以農為本是中日統治階級的基本國策,農民是國家的主要被統治階級,處理好三農問題是政府執政成敗的關鍵所在!國家與人民(農民)的關係問題。這是原則性問題,決定了政府的施政方針政策。總原則:國家與人民是對立的,國強則民弱,民弱則國強。《商君書》


商鞅最著名的理論是馭民五術:愚民:統一思想。一方面,君王需要靠老百姓來供養。老百姓如果不生產莊稼,他們也不會有吃的。另一方面,他們因為從老百姓那裡攫取的食物屬於不勞而獲,因此,就怕老百姓看出這一點,就怕老百姓不滿意,就怕老百姓暴動。所以,能夠想辦法讓老百姓不暴動,穩定下來,就是君王們最想做的一件事。


如何讓老百姓能夠心甘情願勞動,而又能保持穩定呢?中國古代君王們經常使用一種愚民政策。愚民,就是讓老百姓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就不會思考。不會思考,就很認命。認為自己之所以艱辛地活著,公子王孫之所以不勞而獲,都是上天安排好的。女媧娘娘造人的時候,手捏的那些人就是貴族,用柳枝蘸著泥點扔出去變成的人就是賤民,這都是認命的表現。只要認命了,他們怎麼還會鬧事呢。



弱民:國強民弱,治國之道,務在弱民。農民沒有了財產,沒有了時間精力,沒有了自尊自信,從物質和精神上失去了獨立自主的根基,就像被馴養的家畜依賴主人一樣。


疲民:為民尋事,疲於奔命,使民無暇顧及他事。讓農民不太富裕,忙於耕作,避免閑人造成社會動蕩。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規律,也是社會穩定的基石。一旦有錢了,可以到處遊盪,可以吃喝嫖賭,甚至聚眾鬧事,在古代就會成為不穩定因素。

辱民:一無自尊自信;二唆之相互檢舉揭發,終日生活於恐懼氛圍中。貧民:除了生活必須,剝奪余銀余財;人窮志短。沒有多餘的財富,意味著他們至少能夠有吃的,不會特別餓肚子。如果老百姓沒有吃的,餓肚子,他們就會造反,揭竿而起。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都是因為實在很餓,活不下去了,才會造反。而但凡給他們一口飯吃,他們也不會當亡命之徒。所以說,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老百姓僅僅有點飯吃,也就是「半死不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笑談夜史 的精彩文章:

成吉思汗的一支神秘部隊,父死子繼,800多年來只做一件事
二戰後,一些日本女兵被日本直接送給美軍,有的受不了選擇自殺

TAG:笑談夜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