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濕非一病、百病兼之!

濕非一病、百病兼之!

濕非一病、百病兼之。比如說風濕性關節炎、濕疹、包括某些頭痛、眩暈、失眠、高血脂、冠心病、中暑、帶下、痛風、泄瀉、中風、高血壓等等都與濕邪有關。可見,水液代謝失常具有非常大的危害性和廣泛性。

另外,濕又分為內濕、外濕。

外濕就是自然界中的水濕,如雲、雨、霧、露,生活中的眼鏡上的水汽,包括空氣中的濕度。外界的濕度增加了,也是個致病因素。比如說霧露特別大的時候,空氣流動的慢了,在空氣中懸浮的微顆粒,粉塵就多。呼吸後容易產生疾病。

房子里容易長霉,容易引起過敏,特別是夏天大家都能感受的到,悶熱、濕度大,出汗後不能很好的蒸發,大家都知道出汗是一種重要的散熱方式,從而調節體溫,但如果不能很好蒸發,就不能達到這一作用,所以夏天,在高溫高濕的情況下,溫度可能還沒有達到那麼高,但你都感覺很難受,甚至中暑。

如何判斷體內是否有濕邪呢?

一般來說,胖大舌、齒痕舌、舌體有裂紋都是濕多的表現。

濕邪也有地域差異

南方、沿海地區多以外濕為主,而北方內濕相關。研究表明,北方濕病發展呈上升趨勢,影響北方濕邪發病的主要原因有:

如果口舌生瘡、上火了怎麼辦?

如果腹瀉、著涼了又該怎麼辦呢?

中醫講熱者寒之,寒者熱之。但是如果又有熱還有寒,是該先祛熱還是先驅寒呢?

一般病人病情比較複雜,既有寒又有熱,既有濕又有虛,各種病情摻雜在一起,纏綿難愈。清熱容易生寒,散寒容易生熱,祛濕容易傷氣,補氣容易胃脹。屬於寒熱錯雜,上熱下寒,虛實夾雜,濕邪中阻,兼有脾胃虛弱。所以要清熱溫下,辛開苦降,健脾祛濕,用行氣流動之品。

中醫講濕與脾胃有關係

脾的主要功能就是運化水濕。五臟之中,所有的水濕代謝都離不開脾。而濕在脾和濕在胃也有不同,濕在脾與脾的運化有關,濕在胃則與水濕停積有關。

一般濕邪在脾時,可用古方參苓白朮散,一般藥店都有成藥出售。但是服用此方劑時,要有方法。臨床上有些人也說這個方子的效果並不好:

第一,急於求成,藥量用量較大;

第二,時間短,沒有等脾胃功能恢復就停葯,所以效果不好。

這裡有一個老中醫的經驗服用方法:現在市場的參苓白朮都為丸藥,需用熱棗水化開,1次3克,一天2次。要調理脾胃,緩慢圖之,劑量要小、長期服用,才能根治。

另外濕邪在脾的表現可以為腹瀉,也可以為便秘。

1

夏季暑濕腹瀉

夏季出現腹瀉,老中醫經驗:止瀉不可過早,如果急於止瀉會把濕熱滯留在腸道中,不利於水濕代謝。如果夏天著涼,出現輕微怕冷,低熱,噁心嘔吐,伴腹瀉。

可用芳香化濁的藥物:藿香正氣。藿香性味辛、微溫,入脾、胃、肺經,有芳香化濕、解暑發表、和中止嘔之功,本品性溫而燥熱,既可化在里之濕濁,又可解在表之暑濕,用於暑濕症及濕溫症初起,為暑令常用之品。

本品又能和中止嘔,常用於嘔吐,對脾胃濕濁引起的嘔吐最為適宜。微信公眾號:御冰台。《本草綱目》言藿香「治脾胃嘔逆,為最要之葯」。

2

濕邪在脾便秘

如果濕邪在脾的表現為便秘:大便粘滯不爽,欲便不盡,質地不幹,排便時間長,許多達半小時以上。老中醫驗方:萊菔散。

濕邪停駐腎府:腎著腰疼

人一上了歲數,都會出現腰疼的癥狀,有的說「我年輕的時候受過傷」,有的說「我腎虛!」。其實您的腰疼並不是腰椎損傷,也不是腎虛,而是腎著腰疼。

何為「腎著」呢?

腎著說白了就是停留在腰部的濕邪,這裡說的腎只是腎臟的反射區,並不是腎病。區分這三種腰疼的方法也很簡單。

腎著腰疼與腰椎損傷的鑒別方法:

1、痛點不同:腰椎損傷的痛點是唯一的;而腎著腰疼的痛點是多個。

2、活動範圍不同:腰椎損傷無法承受重力、也無法長時間活動;腎著腰疼則是越動越舒服。

腎著腰疼與腎虛的鑒別方法:

1、用藥不同:腎虛用六味地黃丸見效;腎著腰疼用之則無效。

2、痛點不同:腎虛腰疼只要稍稍休息,癥狀就可好轉;腎著腰疼則是越休息越痛。

正是因為濕邪停留在腎府,所以根據中醫的治療原則「寒者熱之」。

另外,老中醫在治療腎著腰疼時,經常用「腎著湯」,但此方需要醫生開具,所以我們也給大家推薦一個簡化方。

肝膽怎麼會有痰?

痰,一般人認為是指肺中咳出來的痰。其實不是。

痰有很多,比如:

1、輕的:口腔中的粘膩不爽的感覺,口角拉粘。

2、重的:吐出的所有和痰一樣的粘稠物,都叫做痰。比如一部分的腦部疾病,或者癲癇的患者。發作時,口中吐出粘稠粘液。腦中風發作時,喉中痰鳴如拉鋸。這個痰就不是由呼吸道的肺咳出的。

什麼原因造成的痰濕?

其實中醫講內濕的產生原因很多,雖然脾胃是產生濕的主要臟器,但許多臟腑功能失調也都能造成水液代謝失調,而產生內濕。而這種內濕產生後,可以停在人體的各個部位,比如腸胃、肝膽、皮膚、肌肉等,也可以以多種形式存在,比如說寒濕、濕熱、痰濁等,關鍵要看病人的體質,或者說臟腑的功能狀況,中醫有句話,「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哪一個臟腑功能失調,濕邪就容易侵犯哪一臟腑。換句話說,濕邪停留的部位,一定是相關臟腑功能失調。而且,濕邪停留的形式,是隨著病人的體質轉化的。一般這樣的病人,平素容易動怒,經常飲酒,參加各種宴會,飲食不節制,又正當壯年,應該是肝火或肝陽偏亢,內熱偏盛,這樣濕邪產生後,就會隨之化熱,我們稱為濕熱。停留在肝膽,就叫肝膽濕熱。

中醫的肝膽是除解剖學概念外,包括精神,神經系統的生理病理概念。比如我們常說有些人一來就肝火旺,形容脾氣不好,他並非是肝臟著火了,說一個人膽小如鼠,也並非是說他膽囊真的跟老鼠一樣大,所以根據這些俗語也能反應出肝膽和人的情緒有很大的關係。而肝膽的濕熱也與精神因素有密切關係。

精神緊張和憤怒時,胃液分泌大量増加,因此,強烈的情緒刺激引起大量的胃液分泌。胃腺分泌大量的胃蛋白酶和胃酸,同時賁門腺、幽門腺和胃腺頸部粘液細胞分泌粘液増加。所以有精神、神經系統不穩的狀況下,亦會出現多痰的現象。

出現了肝膽濕熱怎麼辦?

1

茵陳大棗水

【原料】茵陳蒿30克,紅棗10枚

【製法】將紅棗掰碎,與茵陳共入鍋中,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1~2次食棗、喝湯。

2

涼拌天麻

【原料】鮮天麻、蔥、姜少許

【製法】

1、將鮮天麻塊洗凈,用刀像切土豆一樣切絲。然後用開水焯一下,撈出。待涼後和薑絲、蔥絲一起加鹽、味精等調料拌合就成了。

2、此外也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增加一些搭配的食材。

大家通常都會根據字面意思來理解問題,比如:痰。很多人都覺得痰是和炎症有關係,但實際上痰是和水液代謝產生的關係最為密切。

痰即淡飲,淡字通澹,澹就是水波動蕩的一種樣子。為了形象地形容人體的病理形狀,所以加了病字頭,成為痰,所以叫痰飲病。現在的人則習慣於把清稀的叫做「飲」,粘稠的稱為「痰」。

肺為儲痰之器

肺氣通於天(氣溫、粉塵、細菌、病毒等),為嬌臟。中醫上常說:肺為儲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肺脾功能失調都會使水濕代謝失常,所以水濕就變生痰濕。痰濕蘊藏於肺,所以導致肺的功能失調,加重水液代謝失調。會表現出一系列的疾病。

對於痰多的病人可以常飲用三子養親湯來進行調理。

蘇子:辛,溫。歸肺、胃、大腸經;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溫中開胃,寬腸潤便。

白芥子:辛,溫。歸肺、胃經。豁痰利氣,溫肺散寒,通絡止痛。

萊菔子:辛,甘,平。歸肺、脾、胃經。消食導滯;降氣化痰。白芥子、萊菔子、紫蘇子三者均有化痰、理氣、定喘的作用。

濕氣進入我們身體的5個主要通道是

肩頸部的「大椎穴」,

前胸的"膻中穴",

肚臍部位的「神闕穴」,

腰部的「命門穴」,

腳底的「湧泉穴」;

從「大椎穴」進入的「濕氣」容易引起我們的「肩頸酸痛,肩周炎,頸椎病,頭暈頭痛,失眠多夢;

從"膻中穴"進入的"濕氣"容易引起我們的"乳腺腫痛,乳腺管道阻塞,小葉增生乳腺纖維瘤等癥狀」;

從「神闕穴」進入的「濕氣」容易存積在我們盆腔,特別是女性,當盆腔內的「寒濕氣」重時,就容易引起我們婦科各種疾病,比如:婦科炎症,月經不調,經血不暢,痛經,血塊,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不孕不育症等」。

從「命門穴」進入的「濕氣」容易引起我們腰酸背痛,腰膝酸軟,各種腎虛,性功能下降等癥狀;

從「湧泉穴」進入的「濕氣」容易往上流動,容易引起膝關節酸痛,風濕關節炎等癥狀。

艾灸祛濕的6大奇穴絕配:

1

關元穴

這個穴道的位置在我們的肚臍下面大約三寸的位置,是一種具有很好養生以及強健身體功效的穴位。長期對這個穴位進行艾灸,能夠有效的調理氣血,並且對於補腎固精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2

中脘穴

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在這個穴位進行艾灸,能夠有效的緩解胃部和腸道所出現的各種疾病以及癥狀,例如腹瀉、腹痛、食欲不振、噁心、燒心、噯氣、目眩、耳鳴等等。

3

豐隆穴

位於人體的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八寸,條口穴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此穴主治頭痛、眩暈以及咳嗽痰多等痰飲病證,尤其對於祛痰祛濕療效顯著。

4

承山穴

承山穴位於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崑崙穴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的尖角凹陷處,就是承山穴的位置。

5

解溪穴

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中,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該穴位主要功能是分流胃經經水,公眾號:思考部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進行艾灸之後還能夠有效的解決下半身水腫的問題。

6

足三里

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該穴位主要功能是燥化脾濕,生髮胃氣。

灸療時間

每天一次,每個穴位艾灸30分鐘。艾灸一周後休息一天。

通過上面的介紹,相信大家對於祛痰祛濕灸哪個穴位都有一定的了解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做好保健身體的工作,並且密切注意身體的變化,避免病邪、濕邪進入我們的身體,引發濕症以及各種疾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葯補不如食補,日常蔬菜功效一覽表!體質該吃什麼,一目了然!
南懷瑾和基辛格:跨越時空的東西方文化對比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