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我想成為任何一個人,除了我自己」| 研究:人格是可以改變的么?

「我想成為任何一個人,除了我自己」| 研究:人格是可以改變的么?




你想過要改變自己的人格么?



我印象中關於「改變人格」這件事印象比較深的一個情境,就是很多人或許都會在「被自己喜歡的人不喜歡了」的時候,最強烈地感受到想要改變。「什麼?Ta喜歡那樣的男生/女生?眼光也太差了吧……」然後還是忍不住會暗搓搓地、想試試變成那個樣子的人。


 


有不止一個人問過我,「你是專業的你來說。Ta向我保證說Ta會改,但一個人的人格特點,真的可以改變么?」


 


研究顯示,

有87%的人希望在大五人格

中的至少一個類別上有所改變

(Hudson & Robert, 2014)在五種特質中,內向性得分高的人改變的願望最強烈,他們希望能夠變得更外向。

他們認為,某種人格的改變,能夠讓他們變得更開心。


 


我們可以看到 「想要改變自己的人格」這個願望,可能比你以為的還要常見。今天就來聊聊人格可不可以被改變,以及如何才能改變人格。









儘管如上文所說,我們中有很多人都想過改變自己的人格。但Riis(2008)等人的研究發現,

人們並不像自己想像中那樣願意從根本上改變自己,他們只願意改變那些和自我身份感關聯不大的特質。


 


研究者在357個大學生中進行了實驗:他們羅列了19種人格特點的標籤。讓被試對這19個標籤從「與自我認同相關的維度」進行打分。根據他們的打分,研究者把這些人格特質劃分為了兩類:其中10項(包括友善、共情力、自信、動力、情緒恢復力、自控力、創造力等)被劃分為

與自我認同相關性強的特質

9項(包括機械記憶力、專註力、情景記憶、警覺等)被劃分為

與自我認同相關性弱的特質。


 


然後,研究者讓參與者看了一段報道,文中聲稱可以通過藥物的手段,在沒有副作用的情況下永久改變大腦功能,增強人格特點。然後,參與者會閱讀對每一種人格特質的表述,用1-7分表示自己「願意使用藥物來改變該特質」的意願。


 


結果表明,願意改變與自我認同強相關的10種特質的人更少。人們比較多願意改變那些與自我認同弱相關的特質。


 


隨後,參與者被被詢問「不願意改變這些人格特質的原因」,最高的選項是

41%的人認為,原因在於他們

「擔心這會從根本上改變『我是誰』」。

 


在另一個實驗中,參與者是500名18-45歲的成年人,分成兩組來閱讀一個藥物廣告,但其中一組讀到的廣告聲稱它的作用在於對人格特質進行「增強」(enhancement),它能在各方面提升自己,廣告語是「變得比現在的自己更強」;另一組讀到的廣告則說明,它的作用主要在於「開啟」(enablement),它能使你更自如,廣告語是「做真實的自己」。


 


結果發現,當被試認為藥物的作用在於使自己更強時,他們更願意使用這種藥物來改變與自我認同弱相關的特質,比如「專註力」,更不願意改變與自我認同強相關的特質,比如「適應社交的程度」。而

當被試認為,藥物的作用在於保證自己能夠做真實的自己時,他們則更願意將藥物作用於和自我認同強相關的特質。


 


研究者認為,這兩個實驗的結果都驗證了他們的猜想:

人們更不願意改變那些與根本自我認同相關的人格特點。










儘管不情願發生根本的變化,但

當一種特定的人格改變,即「人格提升」發生的時候,人們會變得更快樂。


 


研究者將更外向、更宜人、更盡責和情緒更穩定(神經質得分更低)作為更健康人格的標誌。

向著更健康人格方向發展的變化,被稱為「人格提升」

(Magee,2013)。


 


Magee(2013)等人使用11104名18-79歲的成年人樣本,在四年前和四年後,分別對大五人格測試得分和幸福感(well-being)進行比較,發現當神經質的得分降低,而外向性、盡責性、宜人性提高時,人們的幸福感會提高,傾向於擁有更高的生活滿意度,更經常地感受到積極情感,以及更少地經歷消極情感。


 


當外向性得分提高的時候,我們會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變得更自信和堅定;


當盡責性提高的時候,會有更好的工作成績,更佳的工作-生活平衡;


宜人性提高的時候,會發展出更高質量的人際關係和友情,以更積極的態度去處理壓力情境,關係中的衝突更少;


而神經質得分降低的時候,整體情緒更穩定,焦慮、抑鬱情緒和強迫性的衝動更少。


 


不過,

人格的改變並不容易。

人格的穩定性已經得到普遍證明:我們都在某種「套路」中生活,而且這些「套路」往往都是在早年便已經形成,影響著我們的一生。早在出生時,我們的人格特質就已經被部分決定了——針對同卵雙胞胎的研究表明,

大約40-50%的人格特質源於基因

(Dahl, 2014)。


 


Roberts和Jackson(2008)則通過fMRI核磁共振成像證明某些

具體的基因表現能夠影響人格形成

比如,擁有5-HTT這種基因序列的人更具有攻擊性,而糖皮質激素受體更活躍的人,天生的抗壓能力就更好。


 


因此,即便我們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會體現出人格的不同方面,但在長時段內考察時,我們的行為仍然會體現出某些恆定的、一般性的特質,呈現出某種「常態」(Bem, 1974)。不過,研究顯示,

在常態之外,我們的人格還是處在變化中的。甚至,人格提升可以通過主觀努力去達成。

我們在後文中會說到。











曾與年輕時的戀人,因為彼此對峙「我是不會改變的,我永遠都不會改變」而開始了漫長的分離。和許多人在多年後回想過去戀情的感受一樣,會覺得當時堅持要分開的理由其實並不成立——沒有人是不會改變的。哪怕自己堅定地認為自己不要,也一定會隨著時間和經歷發生變化。




事實就是,

在沒有做出有意識的努力的情況下,我們的人格也會發生改變。

這既包括隨著年齡增長而表現出的自然的成熟,也包括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而發生改變。


 


1. 自然的成熟(maturity)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不斷地調適自己的行為,會越來越接近心理學家所說的「成熟」的狀態。針對10-65歲人群的研究發現,從青春期到老年,除去在「成年初顯期」(emerging adulthood,大約在18-30歲間)這一特殊的年齡段,我們的

盡責性、宜人性、開放性都會不斷增長,神經質水平則不斷下降。

也就是說,在大趨勢上,我們都會變得越來越能夠自控和自律,理解和寬容他人,對世界保持越來越開放的心態。


 


只有在「成年初顯期」時,宜人性出現了下滑,神經質則有短暫的上升:

在18-30歲間,由於生活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最高,我們的情緒不穩定性會增加,但對他人的同理心、信任和寬容則會下降。


 


其中,

盡責性和宜人性兩項,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化最為顯著。

研究顯示,

一個65歲的典型樣本,自我約束的能力高於85%的青春期早期樣本,宜人性高於75%的青春期早期樣本 

(Soto, 2015)。


 


外向性這一指標則是在五種特質中變化最小的,從幼年到青春期有一段時間急劇下滑,但在此後的一生中都保持平穩,也就是說,

內向/外向的人格特質是最穩定的。


 


不過,年齡增長導致的人格變化也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下體現出了差異。比如,香港學者針對「樂觀」這一人格特質進行的跨文化研究顯示,

在美國的樣本中,年齡越大,會表現出越樂觀的趨勢;而在中國香港的樣本中,則是年齡越大,樂觀的程度越低 

(You, 2009)。


 


2. 承諾和責任帶來的改變


 


Lodi-Smith(2007)等人認為,「社會性投入」(Social Investment)的增加和減少都會影響和改變我們的人格。社會性投入指的是在

成人社會角色上的投入和承諾。

比如,在工作語境中,進入一個對於自己來說很重要的崗位;在家庭語境中,進入婚姻,或者變成父母,這些都是社會性投入的增加。


 


「社會性投入」的核心是承諾,

無論是我們進入一個工作崗位,還是一個新的家庭角色,都意味著我們做出了相應的承諾。


 


Hudson(2016b)的縱向研究表明,

進入一段對我們很重要的、穩定的工作,在工作中的捲入(involvement)程度和投入(investment)程度都在增加時,我們的盡責性會提高;成為新父母的人,宜人性和盡責性都會提升;投入一段長期的親密關係,也會使我們的神經質水平下降,情緒穩定性更強 

(Lehnart, 2010)


 


有一份事業、有一個孩子,都真的能給我們帶來人格上的提升。


 


3. 幸福程度本身也可以改變人格


 


不僅人格的改變可以影響生活滿意度,一個人的幸福程度也會反過來影響人格。負面的人生事件、長期的困境、極低的生活質量,都會使得神經質的水平出現雖然不顯著、但是持續的上升 (Jeronimus, 2013)。




如果一個人的生活滿意度比較高,幸福感較強,那麼也會體現出高宜人性、高盡責性、低神經質的人格特質,

這不僅體現在橫向的、同時期的比較中(更幸福的個體人格更健康),也體現在縱向的、變化性的比較上,即一個人如果幸福感比較強,那麼Ta會表現出持續的人格提升 (Soto, 2015)。










除了被外界的因素影響外,我們也時常會做出改變人格的努力。Hudson(2015)等人在16周的實驗中,證明了

我們確實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人格。


 


Hudson(2016)的研究還同時表明,如果你擁有非常強烈的改變自己的願望,但僅僅停留在目標的層面上,而不去執行和實現,那它反而會降低生活幸福感。(Polivy, 2002)。因此,如果你並不打算做什麼,我們勸你打消變成更好的人的幻想,接受自己,會比較容易幸福。


 


而如果你確定想要改變自己,你可以嘗試以下幾點:


 


1. 改變思維模式,停止標籤化、固化(fixed)你自己


 


當你將自己標籤化為「害羞」、「不善交際」,並覺得這是不可改變的時候,你就會給自己不去參加party和聚會找一個理所當然的借口。所以如果你決心改變,就需要先給自己去掉標籤,去掉這些非黑即白的想法,把自己看作可發展、可塑造的個體。


 


2. 設置具體的目標


 


明確「你想要改變什麼」和「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兩個問題。

如果你只是模糊地覺得「我想要成為像xx一樣的人」,你需要具體化,這個人身上的哪一點是你想要成為的?是Ta的行為、習慣、說話方式,還是別的什麼?改變這一點,是否真的對你有那麼大的意義?事實上,就在設定目標這一步,很多人就會發現自己想像中的改變並不必要。


 


3. 設置具體的計劃


 


你的計劃越細越好,比如,「這個月參加4個party,在每個party上認識至少10個人」就比「這個月交3個新朋友」要好。在開始之前,要做好長期和艱苦奮鬥的準備。

你還要按時間段建立獎賞機制:

獎賞可大可小,可以是任何東西,但它們需要被設置在一系列具體的、可被檢查的時間點上。


 


你甚至可以

設計一個假想的模仿對象,

設置Ta每天的行為習慣是什麼樣的,會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什麼樣的表現,然後時刻提醒自己照著Ta那樣去做。


 


你還可以把你的計劃告訴信任的朋友或家人,他們就能幫助你監督行為習慣。


 


4. 如果你還不能真正做到,先「假裝」自己可以做到


 


如果你覺得自己過於內向,並且一時半會無法改變這樣的想法,你可以讓行動先于思維:讓自己去嘗試和他人交談、主動約會,接著你就會發現這沒那麼可怕。


 


5. 給自己留出一些用來「崩潰」的時間


 


特別是在一開始的時候,你可能無法24/7都像另一個人那樣生活。因此,你可以給自己留出一部分獨處的,或者和親密的人相處的時間用來「崩潰」,在這段時間裡,你可以完全不合邏輯、不遵守規則地表現和生活。但在這段時間之外,記得堅持新的行為習慣。


 


6. 把自己扔到新環境中


 


新鮮事物永遠是改變的動力。當你在熟悉的環境中壓力太大而無法改變時,可以把自己扔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比如參加一個俱樂部或者社團),和陌生的人和事物相處,參加新的活動,這會更容易激發出另一個你自己。


 


7. 寫日記


 


寫作是一個追蹤自己,不斷加深自我認識的過程,它會記錄下你在這個過程中真實的感覺,並時時總結和反思自己。




正文到此結束。




很多人對人格的認知,依舊停留在「穩定」上,認為人格是不太會改變的——的確,就像我們提到的,基因的確也佔據了決定我們是怎樣的人格的很大一部分。但好在,除了基因以外,後天環境和努力,也能夠讓我們的人格得到我們想要的提升。這三個方面讓我們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也讓我們可以自發地去變成更好的自己。







除了我們文章中提到的這些提升自己的方法,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科學的、為你量身定做的自我提升方案呢?

Genebox

就為大家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和我們一樣,

Genebox

希望能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大家變得更好。從每個人的獨特的基因信息出發,

Genebox

能夠向每一個想要知道自己是誰,並在此基礎上過得更好的人提供個性化的、科學健康的生活解決方案。

Genebox

在11月12日也啟動了 「

Genebox測試官招募

」來幫助大家探索自我,活動開始72小時內就收到有效報名表超過5000份,目前招募活動雖然已經接近尾聲,但是

Genebox還將會選出125名測試官名額並放出250張隨機抽取的5折優惠券。大家可以識別下方二維碼參與測試官的報名,讓Genebox帶領你探索寫在基因里的性格密碼。







不過,探索自己了解自己不一定要等著幸運來敲門,如果你對自己充滿了的探索的興趣,想要更加了解自己,

可以識別下方二維碼直接購買Genebox的檢測服務,在2018年11月31日前,還可以享受8.5折優惠哦。







Genebox還做了一個很有趣的小遊戲,各位特別熱衷養生的同學可以點擊

【閱讀原文】

玩一下哦~



廣告

「Life finds a way. 」定製款羊絨圍巾 | 回饋粉絲:限時優惠
我們都是異類,但我們在一起很美 | KY觀影:《烏雲背後的幸福線》

TAG:KnowYoursel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