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良知本體 真正的長生不老丹

良知本體 真正的長生不老丹

1

良知丹說緣起

眾所周知,內丹修鍊是道教修真證道的重要途徑。所謂內丹道,是主張以人身為鼎爐,以精氣神為藥物,加以鍛煉修養,使其轉化為金丹法身,以達至得道成仙的理想。

其中有兩個問題特別值得注意:一者,何者為丹,如果真如有的人所理解的,丹是由所謂精氣神凝結而成,那就意味著此物是因緣結構而成,是組合體,就不能永存不滅。

二者,修鍊丹道的精氣神,三者之間究竟是何關係?各派對此有不同的理解和說法。

如以重陽祖師和北七真為代表的全真道北宗,認為「本來真性號金丹」,強調明心見性,認為「大道以見性為體,以養命為用」。

內丹亦稱「還丹」、「金丹」、「內金丹」、「大丹」,為道教重要的煉養方術(資料圖)

而以張紫陽為代表的南宗則注重精氣神的鍛煉,強調「得道者,皆因煉金丹而得」,要求「好把真鉛著意尋,莫教容易度光陰。

但將地魄擒朱汞,自有天魂制水金。」雖然二家後來合流,但並未在理論上解決重性與重命兩種傾向的矛盾。而這種回答的含糊不清,就造成兩種後果,一是求道者摸不著頭緒,空費精力光陰。

二是流於精氣搬運,使修真之道墮落為養身技術。

2

精、氣、神三位一體

由元入明後,全真道因受明王朝壓制走向沉寂,以齋醮符籙見長的正一道興盛,相關討論也就幾乎付之闕如。

直到明末清初,這個問題逐漸有了新的討論和出路。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清乾嘉時期的高道、內丹學大師悟元子劉一明,對這個問題作了較為明晰的解決。

劉一明的內丹學有著明顯的三教合一的思想特徵(資料圖)

劉一明(1734—1821),山西平陽府(今臨汾)人,生於商賈之家,本業儒,因過於刻苦導致疾病纏身,於是留心煉養之說,後入道,晚年居甘肅蘭州棲雲山(又名興隆山)修鍊布教。

是干、嘉時期著名高道,也是內丹道的一代宗師,他吸收明代心學的思想資源,以「良知」解說「金丹」,獨具特色,可謂是破天機。

《悟真直指》中,劉尊師指出:「欲修天仙,舍金丹之道余無他術矣。這個金丹,即人秉受於天,至善無惡,良知良能,圓成無虧之靈根,乃先天至陽之氣凝結而成者。

也就是說,金丹既是靈根,又是先天至陽之氣,二者是一體兩面。在《象言決疑》說的更明白:「金丹者,即人秉受良知良能之本性。此性人人具足,個個圓成。處聖不增,處凡不減。

不待他求,自己本有。若下肯心,直登聖域。性定命凝,永久不壞。是良知良能之本性,長生之大葯也。」

即認為良知本體,本來真性,就是真正的長生不老丹,是眾生本有而非後天造作而成的,是性命一體的。

在修鍊中,只需要守住這個大根大本,其他一切都是輔助功夫,所謂「修真第一要著,須要認得天地之心。天地之心即前所云天良真心也……識得此心,守而不失,則大本已立,其餘易事耳。

金丹至善無惡(資料圖)

而丹法上常講的煉己築基,也就是認得此「天良真心」,此天良真心就是丹法上說的真鉛汞、真種子,「祖宗真種、橐籥真鉛,皆天良真心之別名。噫!天良真心,豈易知哉?若有知之者,則得其一,而萬事畢矣。

而丹道上說的元精元氣元神,也本是一物,都是天良真心或曰良知本體的不同面相:「精氣神而曰元,是本來之物。人未有此身,先有此物……雖名為三,其實是一。一者混元之義,三者分靈之謂。一是體,三是用。

蓋混元之體,純一不雜為精,融通血脈為氣,虛靈活動為神。三而一,一而三。所謂上藥三品者用也,所謂具足圓成者體也。」

也就是說,這一本體、天良真心、良知本性,是本來具足的。以其純一不雜,稱為精;

以其融通血脈周邊全身,稱為氣;以其虛靈不昧能知能覺,稱為神。其實是三位一體的關係。而一般修道者正是因為不知道「三而是一,一而是三,或抱元守一而落於著空。

或煉藥三品而失於執相」,於是造成了空耗精力勞而無功,或流於後天搬運,僅收養身之效的後果。

3

心學溯源

劉一明尊師的上述解說,除了源自自身的修鍊所得之外,單純從解說用語的角度來看,明顯是受到了明代心學一系王陽明等大儒的啟發。

王陽明(1472—1529)雖然是儒學大師,但其一生與道教交涉頗深。

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資料圖)

根據陽明自述及其門弟子的記載,其少年時即對道教學說十分痴迷,還曾將在家鄉山中修鍊,並達到了「嘗於靜中內照形軀如水晶宮,忘己忘物、忘天忘地,與空虛同體,光耀神奇、恍惚變幻,似欲言而忘其所以言」的高超境界。

陽明龍場悟道後四處講學,門人弟子中也有許多喜好丹道修鍊的人向他請教。陽明即從良知學的角度對丹道做出了解說。如有人「問仙家元氣、元神、元精。」

陽明說:「只是一件:流行為氣,凝聚為精,妙用為神。」在給弟子陸原靜的信中說的更清楚:

「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謂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謂之氣,以其凝聚而言之精,安可形象方所求哉?真陰之精,即真陽之氣之母;真陽之氣,即真陰之精之父;

陰根陽,陽根陰,亦非有二也。苟吾良知之說明,即凡若此類皆可以不言而喻。不然,則如來書所云三關、七返、九還之屬,尚有無窮可疑者也。」

陽明認為,丹道所要鍛煉的精氣神,都是良知本體的別稱,以其妙用無窮稱為神,以其周流不息稱為氣,以其凝聚微妙稱為精,此三者本為一體即是良知,亦不可以從有形有相處尋求。

若能致其良知,則心性自明,精氣神自煉。劉一明尊師的解說與之幾無二致,顯然受到陽明的啟發。

不過,劉一明尊師以「良知」解釋金丹,也不全然是受到儒學的外在影響,在道教內部也存在此類思想的先發。

元代全真道大宗師棲雲真人的語錄有載:

「或問曰:學人如何是覺性?答云:指東畫西,這般虛頭且休,不如下些實工夫去,謂如心上有底、眼前有底情慾煩惱、人我無明等。

喻似面前有一眼大琉璃滑井,若絲毫不照顧,便墮在裡面,萬劫不得出;若先見又識破,方欲下腳,急須退步,則這個急退步照顧底,便是汝覺性也……」

這裡所說的覺性,具有先驗性的是非明覺,與良知之先驗明覺頗為相通。

另一位元代高道王道淵則點明人之本性為一點先天之靈明:「性也者,先天一點至靈,人身中元神是也。此靈在父母未生以前,不曾添些;居父母已生之後,亦不曾減些。本自圓成,亦無餘欠……此一點靈明,無形無相,無古無今,貫石透金,本無所說。

前輩祖師的這些開示,雖然沒有直接點明良知說,也沒有指明天良真心、良知本體就是元精元氣元神的三位一體,但也已經指出了金丹的本有內在性、明覺不昧、統攝性命一體。

這也對劉一明尊師引入陽明良知學說以闡發道教內丹道提供了更多的教理依據。

此外還應當指出的是,儒家的良知學說是為其倫理道德服務的,「良知只是是非之心」,目的是要求人人發明自己內在的良知,擴充內心本來具有的「仁義禮智信」。

以遵守、實現儒家所提倡的道德原則,做一個儒學意義上的道德君子。而道教內丹學、劉一明尊師的金丹學說,依然是為個體修真了道服務,為追求精神超脫、心靈自由而服務的。

道教內丹學的最終指向是實現人精神的完全自由與解脫(資源圖)

劉一明尊師指出:「人生在世,萬般皆假,惟有性命是真……大病臨身,卧床不起,雖有孝子賢孫,替不得患難,嬌妻愛妾,代不得苦楚。生平恩愛,到此一無所恃。

所以,父子兄弟夫婦君臣朋友等儒家所看重的人倫關係,在生死大事、性命了悟面前,並不具有根本性、至上性的意義。

作為社會生活中的人,尊師認為,修道者應當順應世俗的道德要求,做到敦倫盡分。

但「心中明白是逢場作戲,大家合夥,將這一本戲順順序序作個完結,彼此便了事也。」

這樣,既能盡了人倫道德,又保持了內心的逍遙自在,這也是居塵而修道。

(編輯:見石)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蕭瑟淡遠,枯木逢春:《枯木怪石圖》與蘇東坡的道教情懷
「五路財神」是哪位神仙?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