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智取井鹽

智取井鹽

從古至今,在海邊和鹽湖邊上的人們可以很方便地採集到鹽。

但位於內陸地區的四川自貢,在歷史上卻成為了井鹽製取中心,在傳統的農耕時期,人們運用巧妙的辦法開鑿出了深達千米的鹽井,採集到了深埋地下的珍貴的鹽。

11月25日18:50《智取井鹽》

《智取井鹽》

地球上的人和動物都要吃鹽,為什麼?

達爾文進化論給出理論解釋,茫茫大海是鹽儲量最豐富的地方,陸地上所有的動物都來自於海洋,大海孕育了生命,也決定了生命的某些形態,所以,地球上幾乎所有的動物體內都含有食鹽氯化鈉。

鹽,對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有著重要作用。

它對刺激人體神經系統的末梢神經,引發肌肉的運動,調節人體內酸鹼度的平衡、細胞滲透壓內外的平衡,以及電解質的平衡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醫學研究發現,人體每天鹽分攝入量不能超過6克,鹽分攝入量過高,就容易引起肥胖、高血壓、慢性心血管疾病。

但人體如果缺鹽,則會感覺噁心、乏力、血壓下降,甚至昏迷、休克。

我們到哪裡可以獲取到鹽?

鹽,主要化學成分是氯化鈉,作為一種礦物資源,廣泛分布在自然界中。

我國的鹽礦資源按照原料來源,主要分為海鹽、湖鹽和井礦鹽。如今,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產鹽和用鹽大國。

茫茫大海,是鹽儲量最豐富的地方。

海鹽的製取仍在沿用著傳統的「鹽田法」,人們將海水引進大片灘涂,利用日照和風力,並通過一系列工藝,將海水中的水分蒸發,當鹽的濃度達到其飽和度時,鹽就會以晶體的形式析出。

人們以這種方式從海水中獲得了鹽。

地球上南北半球的乾旱地區存在著含鹽量較高的湖泊,人們也可以在這些湖水中找尋到鹽的身影。在我國西北高原地區就分布著這樣的鹽湖。

茶卡鹽湖,海拔3059米,總面積105平方公里,是我國湖鹽開發最早的鹽湖之一。

由於海拔高,全年日照時間長,降水量少,水分蒸發量大,因此鹽湖內滷水豐富,鹽在湖底自然結晶析出,形成了平均厚度達6米的天然鹽層,湖中鹽的儲量達4.5億噸,人們直接將湖底的結晶鹽採集上來,經過加工,就可以使用。

這裡的湖鹽顆粒較大,氯化鈉純度高,雜質少,微量元素豐富,是大自然饋贈給人們的天然優質鹽。

對於居住在內陸地區四川盆地的人們來說,可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人們既沒有海鹽可以曬,也沒有湖鹽可以采,那麼該到哪裡去尋找鹽呢?

在古老的地質時期,今天的四川盆地曾經是一片海洋,由於地殼運動,四周隆起,成為盆地,困在裡邊的海水,經過億萬年的持續蒸發,鹽分大量沉澱,形成了深厚的膏鹽沉積。

隨著地殼運動,這些膏鹽逐漸被封存在地下,與地下水混合,一個巨大的地下滷水層出現了。

這些滷水實際上就是一種含有高濃度鹽分的液體。

傳統農耕時代,僅靠人力,自貢地區的鹽井是怎樣開鑿的?

現代人對於打井,早已司空見慣,但在古代,對於一直生活在地面上的人們而言,純靠人力打井,卻是個巨大的挑戰。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大規模開採井鹽的國家,早期,開鑿鹽井的方式與開鑿水井並無差異,井口大而淺,一般只有幾十米深,因此被稱為大口淺井。

開鑿這樣一口鹽井,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巨大。

這種方法只適用於對比較淺層的滷水的汲取。聰明的古人想到了新辦法,它們決定開鑿小口徑的深井,向更深的地下去尋找滷水。

自貢地區至今仍保留有鹽井遺址。

燊海井,鑿成於公元1835年,如今,這口鹽井仍保留著清代初期的布局和風貌,是一處典型的井鹽生產現場。

其鹽井井口直徑只有15公分左右,和碗口差不多大,深度達一千多米,是當時世界上第一口人工開鑿深度超過千米的鹽井。

公元1041年到1048年,北宋慶曆年間,鹽工們運用省力槓桿的原理,發明了衝擊式頓鑽鑿井技術,成功鑿出了小口深井,被稱為「卓筒井」。

這種「卓筒井鑿井工藝技術」的運用,比西方早了大約800年,後傳入歐洲,開創了人類機械鑽井的先河,是現代石油、天然氣鑽采技術的前身,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從此,人類用鑿井方法取代了人工挖掘方法,擁有了對地下深層滷水的開採能力。

燊海井作為「衝擊式頓鑽鑿井技術」的代表,就是完全依靠人力,歷時3年最終鑿成。

就在燊海井突破千米井深的大關時,美國人10年後才運用類似的鑿井技術,創造出約518米深的鹽井深度紀錄,中國古代鑿井技術走在了當時的世界前列。

滷水具有什麼特性?

滷水,是指鹽類含量大於5%的液態礦產。被譽為「中國死海」的這片水域,水中的含鹽量高達22%以上,實際上是一個由滷水形成的鹹水湖。

世界上最著名的死海位於以色列、約旦交界,死海中滷水含鹽量高達23%到30%以上,是世界上鹽度很高的天然水體之一,在這樣的滷水中,生物難以生存,故人們稱之為「死海」。

人在死海里游泳,最奇妙的體驗就是可以漂浮不沉,這主要是因為滷水含鹽量高,比清水密度大,所以,人受到的浮力也大,很容易就能漂浮在水面上。

古時鹽工們是用什麼方法將深井下的滷水和碎石泥土採集到地面上來的呢?

汲鹵筒,是古代鹽工們用來從深井下提取滷水的工具,它通常由楠竹打通竹節製成。

汲鹵筒底部安裝有巧妙的機關,是一個用熟牛皮製成的單向閥,叫做「牛舌」,汲鹵筒往下放時,井內滷水會對筒底產生向上的衝擊力,筒內的熟牛皮受力向筒壁內張開,滷水隨之湧入筒內。

汲鹵桶向上提升時,筒內滷水液柱的重力又會將張開的牛皮壓回到筒底端開口處,使汲鹵筒封閉,這樣滷水就不會下瀉滲漏。

如此循環往複汲鹵,讓更多的滷水進入筒內,待汲鹵桶汲滿滷水出井後,用勾水器頂開筒底的牛皮,滷水就會直瀉而出。

運用與汲鹵筒同樣的單向閥原理,鹽工們製造出扇泥筒,專門用於提取鑿井時產生的碎石泥土。

在鑿井的同時向井內灌水,與鑿井產生的碎石泥土混合成泥漿,再使用扇泥筒反覆上下多提動幾次,使泥漿灌入筒內,將泥漿汲取上來。

這樣就可以鑿井、提取泥漿交替進行,不斷加深鹽井。

滷水是如何變成鹽的?

製取井鹽的傳統方法俗稱「煮鹵為鹽」。

人們會通過踩踏提滷水車,將滷水送至高高的曬鹵架上,使其緩緩流下。

滷水經過細密的竹枝,流到地面的曬鹵台內,既可以過濾掉其中的部分雜質,又可以利用陽光暴晒。

蒸發掉滷水中的部分水分,進一步提高了滷水的濃度,這樣,能大大節省熬煮的時間,提升生產效率。

將日晒後的高濃度滷水注入大鐵鍋內,用火熬煮,再經去除雜質、晾鹽等一系列步驟後,色澤光亮雪白的井鹽就生產出來了。

燊海井的灶房至今仍保留有八口大圓鍋,日夜不停地熬煮滷水。

含有鹽分的滷水,在不停地熬煮下,加速了其中水分的蒸發,當滷水中鹽的濃度達到其飽和度時,鹽就不停地析出,最終以結晶的形式呈現在鍋底,這時,人們最終得到了夢寐以求的鹽。

日夜熬煮的堅守,只為古老製鹽技藝的傳承。

如今的人們採用了更為高效的井鹽生產方法。

這些巨型的罐子叫做真空罐,人們將地下的滷水抽取上來,注入這些巨大的罐子中,每個巨大的真空罐可以裝下數百噸滷水,經過現代化的真空製鹽工藝,每罐一次就可以產出上百噸井鹽。

原來如此

《智取井鹽》

播出時間:11月25日 18:50

監製 / 閆東 主編 /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 劉軍亞 小心寶 徐傳寓(實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央視科教 的精彩文章:

玉龍:雪山下的文化人
一文讀懂破傷風!小傷口也能致命!

TAG:央視科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