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 四種他勝處法(2)一、自贊毀他戒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 四種他勝處法(2)一、自贊毀他戒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

四種他勝處法(2)

一、自贊毀他戒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

正授戒法:

四種他勝處法、四波羅夷法:

一、自贊毀他戒:

若諸菩薩為欲貪求利養恭敬,自贊毀他,是名第一他勝處法。

《梵網經菩薩戒本》(第七自贊毀他戒):「若佛子,自贊毀他,亦教人自贊毀他。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假設這位受了菩薩戒的菩薩,內心是欲貪求別人利養、恭敬,這是內心裏面的動機,表現於外的行為是自贊毀他。自己讚歎自己有道德,有神通,「我就是佛!」自贊。毀他,破壞別人,說別人都是業障鬼。自贊毀他「是名第一他勝處法」這是第一種。「若諸菩薩為欲貪求利養恭敬」這是內心的動機;「自贊毀他」就是表現出來的行為。這就是第一種他勝處法。

韓清凈《披尋記》:「為欲貪求利養恭敬自贊毀他等者:贊自善說正法功德,是名自贊。毀他不善說法過失,是名毀他。由自希求利養恭敬,有染愛心,是故自贊。由嫉他得利養恭敬,有瞋恚心,是故毀他。今約貪慾業道為論,由貪究竟,故唯說貪。若約方便,應具說二:謂貪及嫉。如下文是(陵本四十一卷十三頁)。為顯此正違害菩薩凈命,不利自他,是故偏說名為第一他勝處法。

「為欲貪求利養恭敬自贊毀他等者:贊自善說正法功德」這是說讚歎自己善於宣揚佛法的功德,這是「是名自贊」。「毀他不善說法過失」呵斥毀謗別人不善於說法的過失,「是名叫做毀他」。「由自希求利養恭敬有染愛心,是故自贊。」為什麼要自己讚歎自己,理由就是自己希求利養,希望有財、希望人家恭敬,這樣子的心情是染污的愛心。愛實在就是愛著自己,愛著自己也愛著利養恭敬,這是一個染污心,是有執著有所得。若要這樣講,沒得無生法忍、聖道的人都有染污心,只要不知道一切法如幻如化的、是畢竟空的,就是有所得,這一念心就是無明,就是不清凈。這樣子講,染愛心是很普遍的,遍於一切處了。

「由嫉他得利養恭敬有瞋恚心,是故毀他。」為什麼要毀謗別人?不耐他榮就是嫉妒。由於嫉妒別的人得到利養恭敬了,自己就不高興了。嫉妒其實就是瞋恨心,就會想出個方法,那就是毀他。毀他的時候,也有可能那個人的利養恭敬受到影響,但是也不一定。

現在這一段文,說「若諸菩薩為欲貪求利養恭敬,自贊毀他」,貪求利養恭敬,若自贊這是貪;毀他應該是嫉妒,但是這沒有說嫉妒,只是說個貪。「今約貪慾業道為論」現在只是說是貪。「由貪究竟;故唯說貪。」因為有了貪心,就把犯戒的這個事情,自贊毀他這個事情,到最後把這一條戒完全犯了。中間沒有停下來,沒有停止所以叫做究竟「故為說貪」。「若約方便,應具說二:謂貪及嫉。」若是按照犯戒的方便來說,犯戒的方法。犯戒的方法是應具足說兩種,貪或者是嫉。應該說這兩個字,但是這裡只說一個貪,「如下文是」。下面的就是全面的說了(陵本四十一卷十三頁)「為顯此正違害菩薩凈命,不利自他,是故偏說名為第一他勝處法。」為了顯示這一條戒,正是違害了,就是傷害了菩薩的凈命。菩薩這樣子自贊毀他就是邪命了,所以不是凈命。「不利自他」對於自己對於他都沒有利益,「是故偏說名為第一他勝處法」。這是第一條的他勝處法。

北天目蕅益沙門智旭箋《菩薩戒本經箋要》:

若菩薩,為貪利故,自嘆己德,毀呰他人,是名第一波羅夷處法。

自嘆己德者,揚己德以形他短。毀呰他人者,借人短以顯己長。人己互形,欲令利養盡歸於己,正違大菩提心,故犯重也。若貪心自贊而不毀他,或恚心毀他而不自贊,自在下文輕戒中攝。」

若菩薩是已經受了菩薩戒的人,發無上菩提心的人,這時就可稱為菩薩了,若菩薩「為貪利故」,是說犯戒的動機。讚歎自己是為了貪著名聞利養恭敬等事情,自己心裡有企圖貪著利養,如何得到這個利養?「自嘆己德」就是「揚己德以形他短」。讚揚自己的功德──我如何如何,我有修行有特別的功德,坐禪得了禪定了,或得了聖道了,盡量把自己好的地方,有勝德的地方,表現出來,用意就是可以比對出他人的缺點,別人沒有自己的修持好,一比較之下,就顯出自己的勝德來,這是為什麼,就是希望有人來供養,表示種種尊敬等。

「毀呰他人」就是「借人短以顯己長」。借別人的短處,來顯示出己的長處,盡量說人短處,他人學問修持如何不好,明顯相差很遠,來顯示我很有修行,表示自己很了不起,人家處處不如你,目的就是為了貪利故,如此大家都來尊敬你,都來供養你,名聞利養通通歸你。用意在這裡,所以就毀呰他人。

如果是心裏面不貪名聞利養,沒有這樣的動機,「自嘆己德,毀呰他人」也不是太好,但是還不算犯這條戒。或者只是自嘆己德,沒有毀呰他人;或者是毀呰他人而沒自嘆己德,那都不屬於這條重戒了,那就屬於下面的輕戒,屬於輕戒了。

所以這裡邊有幾樣差別:

一、有貪利的動機,「自嘆己德,毀呰他人」。屬於重戒。

二、有貪利的動機,只是自嘆己德,沒有毀呰他人。屬於輕戒。

三、有貪利的動機,沒有自嘆己德,只是毀呰他人。屬於輕戒。

四、沒有貪利的動機,自嘆己德,毀呰他人。屬於輕戒。

五、沒有貪利的動機,只是自嘆己德,沒有毀呰他人。屬於輕戒。

六、沒有貪利的動機,沒有自嘆己德,只是毀呰他人。屬於輕戒。

有貪利的動機,表現出來的行為是「自嘆己德,毀呰他人」,這是犯了第一條重戒。

延伸閱讀:

自贊毀他(三十、愛恚贊毀戒)

安住菩薩凈戒律,於他人所有染心,有瞋恚心,自贊毀他,是名有犯,有所越,是染犯。

無違犯者:(1)若為摧伏諸惡外道。(2)若為住持如來聖教。(3)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4)或欲令其未凈信者發生凈信,已凈信者倍復增長。

自贊是貪心,毀他是恚心,若是自贊又毀他,方為重戒。自贊、毀他不是同時,是輕罪。

佛陀為何讚歎自己,《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一: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諸有自高之者乃非正士,如何世尊為大法王,今自贊說,得非自高邪?」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而汝心志深固能發是問,汝應諦聽,極善作意,今為汝說。」時除蓋障菩薩受教而聽。

佛言:「善男子!如來無我慢心亦不自高,不為利養名稱所欲生於我慢,亦不為求人所知故,亦不起於諂誑心故生於我慢,但以己所得法,廣為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何以故?欲令有情於如來所發生清凈歡喜之心,堪任法器者令彼獲得一切善法,使其長夜得大利樂。」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有情而不能知如來勝德?」

佛言:「善男子!彼實不知。何以故?此佛剎中諸有情類,信解狹劣志著麁弊,少慧少信善根微尠,而不能知如來勝德,是故如來乃自贊說所有功德,意欲令諸有情發生凈信,能成如來諸勝功德。

「善男子!譬如有人為大醫師,善療眾病,國中第一無有倫比,然其國中不知是人,明善方葯具醫勝德。時彼醫師,見有疾苦所逼惱者即起是念:『是人疾苦不善方葯,我今應當為其治療。』是時,醫師詣病人所語其人言:『我是醫師,明練方術,善知眾病及病所因,汝之病惱善為治療。』時彼病人聞是言已,即於醫師起信重心而作依仗。醫師實時為其治療,病得除愈。

「善男子!於汝意云何?而彼醫師於病人前說已能解,為自贊邪?」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言:「善男子!如來亦復如是,為大醫王,善療有情諸煩惱病,知病所因施大法葯,而諸有情為無明等諸煩惱病之所逼迫,如來見已即詣其前,稱說如來具勝功德。令諸有情為其病苦所逼惱者,聞說如來勝功德已,能生清凈信重之心,以佛如來而為依仗。是故如來勝大醫王,為彼病者施大法葯,使諸有情煩惱重病鹹得銷滅。

「善男子!何等是大法葯?所謂多貪有情作不凈觀,多瞋有情作慈悲觀,愚痴有情作緣生觀。以是緣故,乃見如來自贊勝得。」

http://tripitaka.cbeta.org/T14n0489_011

自顯功德,《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第三:

問曰:「佛法,罪當發露、功德覆藏。陀驃何故常放光明自顯功德?」

答曰:「自顯功德凡有二種:一為利養名聞、二為佛法眾生故。若為佛法眾生,隨時自在無所障礙。陀驃所以放光明者,正為止誹謗故。如佛為婆羅門女所謗故,作師子吼,自說:『我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以表清凈。如舍利弗、目連,為瞿迦離所謗,作師子吼:『我有七覺意寶。如長者家,其庫藏中有種種衣服、種種器仗,自在取用。我有七覺意寶,亦隨意取用之。』以表清凈。目連亦作師子吼,自說:『我生已盡,不復當生,所作已辦,梵行已成。』以表清凈。阿那律為人所謗,自說:『我入智慧樓,觀自在遊戲。』以表清凈。如莎伽陀為人所謗言其飲酒,自言:『我禪定能令從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滿其中火。』以表清凈。如輸毘陀為人所謗,自說:『一念能知五百劫事。』以表清凈。陀驃為慈地所謗故,常放光明,以表清凈。複次除輕毀心故,如學問比丘輕毀坐禪、勸佐眾事比丘,坐禪比丘亦輕毀二業比丘,勸佐眾事比丘亦輕毀坐禪、學問比丘。是故陀驃以坐禪力常現光明,兼知卧具勸佐眾事,滅相輕毀勝負心故。三為折伏山林樹下比丘高慢心故,常謂城傍比丘在散亂心中多言多事,行道修業無所能成,自謂靜處無能過者。是故陀驃雖在事亂,得大神力,手放光明以分卧具,伏彼高心。四為現精進果報,以精進力得此神通,以激勵懈怠諸慢恣者。五為檀越施主增長善根。六為現不退法,陀驃先德行純備,後為慈地所謗,時人疑謂其退,故放光明,明實不退。七欲現眾僧大威德故,分卧具比丘神德猶爾,況余大德名聞高遠者。八為愛惜正業不令虛缺,常在定心兼分卧具,令僧事得辦而不廢禪業,以是因緣故常放光明。眾僧羯磨作差會人,作差會人故,為慈地所謗。然後作知卧具人,以被謗故,手出光明,令諸眾生滅諸惡法。以知卧具事亦勝故移令在前,差會在後。」

http://tripitaka.cbeta.org/T23n1440_003

《成唯識論》卷第六:「此貪等六,性是根本煩惱攝故,得煩惱名。云何為貪?於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謂由愛力,取蘊生故。

有:即三有,指存在的三種狀態─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有具:能資長有者,名為「有具」,指中有、煩惱業、器世間以及無漏法。

這貪等六個心所,是屬於根本煩惱所攝,所以得煩惱之名。問:什麼叫做貪?答:愛著異熟報果的三有——即三界,及能生三有之因的「有具」——即惑與業。起愛染著,就是貪的體性。故貪以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起諸苦,就是貪的業用。由貪愛的業力,生起了五蘊身心。五蘊,因取著貪愛而有,又能取著貪愛,所以稱五取蘊。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六(末):「於有者,謂後有,即唯異熟三有果也。有具者,即中有,並煩惱業及器世等,三有具故,或無漏法。論下文說與見等俱緣無漏起,緣生貪者皆名有具。薩婆多師緣無漏,貪是善法欲,今大乘說愛佛貪滅皆染污收。」

《成唯識論》卷第六:「云何為嫉?殉自名利,不耐他榮,妒忌為性,能障不嫉,憂戚為業。謂嫉妒者聞見他榮,深懷憂戚,不安隱故。此亦瞋恚一分為體,離瞋無別嫉相用故。」問:什麼叫做嫉?答:為了自己的名利,不惜舍上生命;然而對他人的榮盛,卻不能忍耐,而心生妒忌,這就是嫉的體性。能障礙不嫉,憂鬱愁苦,是嫉的業用。也就是說,善於嫉妒的人,一聽見他人的榮盛,便深懷憂戚,不得安穩。嫉也是以瞋恚一分為體性,離開了瞋,就別無嫉的相用了。

延伸閱讀:

1、《菩薩戒本經》(瑜伽菩薩戒)系列合集。

https://mp.weixin.qq.com/s/4vTG0JOVz3TgyzvZCQTyGw

2、《成唯識論述記》卷第六(末):「論:云何為嫉至嫉相用故。述曰:殉自名利,殉者,求也、訪也。不耐他榮,他榮者,謂世間榮,即富貴安樂,出世之榮,即是證說勝品功德,通有、無為。《顯揚》云:謂於他所有功德、名譽、恭敬、利養,心茭為嫉,然實見聞覺知之後,皆得起嫉,此中據勝,但言見聞。能障不嫉者,《顯揚》第一云:能障慈仁為業,《顯揚》第二四無量中云:喜是不嫉善根為體。《瑜伽》皆云:瞋之等流一分,故不嫉者,即是無瞋,非別有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學佛的目標何在?(中)
藥師經札記 經文 79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