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代,夜晚是如何照明的呢?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代,夜晚是如何照明的呢?

原標題: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代,夜晚是如何照明的呢?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代,夜晚的來臨就意味著黑暗的到來。然而,當人類發現鑽木取火的秘密後,夜晚就再不意味著黑暗,從此古人的照明史也開始了。


1968年,河北滿城的西漢竇綰墓出土了一件朱雀銅燈。該燈通高30厘米,盤徑19厘米。舉目望去,只見朱雀昂首翹尾,嘴銜燈盤,足踏盤龍,作展翅欲飛狀。雙翅和尾部雕刻有纖細的羽毛狀紋。燈盤為環狀凹槽,內分3格,每格各有支釘一個。看到這件朱雀銅燈,人們首先為之折服的就是它精美的造型,其次就是它所蘊涵的深刻意義。

然而,究竟這盞燈是如何點燃的呢?許多人認為,燈盤內有3個釺形火炷,把蠟燭插在上面就行了。


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這一點從另一盞銅燈中能夠得到證明。1968年出土於河北滿城西漢劉勝墓的羊形銅燈,通高18.6厘米,長23厘米。


燈呈卧羊式,昂首,雙角捲曲,身軀渾圓,短尾。羊的背部和身軀分鑄,在羊脖處後置活鈕,臀上安小提鈕,可將羊背向上翻開;平放於羊頭上作為燈盤。燈盤略呈橢圓形,作子口,一端有小流嘴。羊的腹腔中空,用來儲燈油。當燈置而不用時,可將燈盤內燃余燈油由小流嘴入腹腔內。燈盤上面沒有釺形火炷。那麼,這件油燈是怎麼點燃的呢?這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


其實,中國自戰國時期至唐代以前的燈具,都是燈盞中心立一枚釘或不立支釘,硬質燈芯插在支釘上中置於盞盤中點燃。如果是軟質燈芯,也不放在盞沿邊,而在盤中心做個小台,燈芯置放台上點燃,專家稱之為「盞中立炷式」。漢代的燈芯大都是用麻秸等硬纖維做成的。

至於蠟燭的使用,在廣州東漢後期墓中出土了幾個最早的燭台,表明最遲在那時,中國就已經製作出了細柱狀的蠟燭。


總之,古人在科學不發達的前提下,能把照明做成這樣好,其智慧令人嘆為觀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的精彩文章:

慈禧最鍾愛的珍寶宮中離奇失蹤,一大爺撿糞時扒開堆士一看驚呆了
王莽為什麼要把14歲的女兒嫁給11歲的漢平帝?內隱不可告人目的

TAG: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