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葛亮舌戰了哪些東吳文臣?他們真的都迂腐不堪嗎?

諸葛亮舌戰了哪些東吳文臣?他們真的都迂腐不堪嗎?

原標題:諸葛亮舌戰了哪些東吳文臣?他們真的都迂腐不堪嗎?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風起長林


赤壁大戰在即,諸葛亮隻身進江東,遭到東吳眾文臣的刁難。


孔明羽扇一揮,淡定從容舌戰群儒,愣是將一幫經綸滿腹的江東才子駁得啞口無言,榮獲三國演義辯論大賽一等獎,也給初出茅廬的自己在功勛簿刷了閃亮的一筆。

但演義不能當歷史看,小說中的孔明本來就是被濃墨重彩褒揚的人物,三分人七分妖,其他人在他的主角光環下只能甘當綠葉。


事實上,被孔明說得面紅耳赤的諸人可絕不是被臉譜化的迂腐儒生,他們每個人都在江東獨當一面,堪稱國之柱石。

張昭:我不是投降派

張昭是東吳文臣之首,也是孫策託孤重臣,在演義中被描摹成了堅定的投曹派。現實中的張昭實際上也主張歸附朝廷,但僅僅是由於畏懼曹操大軍這麼簡單嗎?


演義中,孫策臨終囑咐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但實際上他從未說過類似的話,而是將孫權完全託付給了張昭,甚至還有過「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這樣的託付。



可見在小霸王的眼中,張昭才是唯一可以將孫吳大廈撐下去的老臣。孫策在世時忙於徵伐,後方內政大事全權託付於時任長史的張昭。


孫權繼任時江東人心思亂,也全靠張昭出面一一擺平,此時若說世人只知有張昭,不知有孫權,一點都不誇張。


對於年輕的孫權而言,張昭既是輔臣又是師長,而且大多數時候板著個臉,令人敬畏,即便孫權已經是萬人之上的帝王,在張昭眼中依然是那個需要時時教導的少年。


公孫淵割據遼東,向孫權稱臣,想要一起夾擊曹魏,孫權很是興奮,決定派大臣張彌等人帶著大批珍寶物資前往封賞。


早已退居二線的張昭聽說這件事,二話沒說就到皇宮裡阻攔,但孫權認為這不過是迂腐之見,對張昭的意見置之不理,老頭子一來氣,索性閉門不出。

結果公孫淵不久之後果然背棄盟約,將張彌等人殺害。懊悔之下,孫權回想起張昭的話,就派人請這位老臣入朝,想道個歉。



沒想到張昭牛脾氣一上來,死活不出家門,結果孫權也急了眼,放火燒張昭家的門。最後還是張昭兒子將老父親硬架出來,君臣二人才算冰釋前嫌。


可見,張昭作為江東士人的首領,骨子裡又剛直又清高,那麼這樣一位重臣,為何會甘願納地請降呢?


孫氏一門出身寒微,孫堅的祖父僅僅是個瓜農,再往上就無法考證了。


孫堅少時是個縣吏,先是傻大膽跟海盜干,受到賞識做了個校尉;之後討黃巾、平區星,憑藉戰功才一步步坐到了長沙太守的位置。


孫堅戰死後,孫策馬上喪失了根據地,帶著幾個老將棲身在袁術帳下。伯符同志還是憑著個人能力拉起了一支隊伍,加上出色的戰陣才華,打下了江東各個州郡。



在世家豪族盤踞的東吳,孫氏的執政是缺乏政治根基的,經營不善勢必難以立足。


正因如此,孫策才會囑託張昭能守則守,不能守則歸附中樞,君臣二人都明白,先天不足的東吳政權,是根本不可能有統一天下的機會的。

孫策讓善於守成治國的權弟接任,也等於消弭了逐鹿中原的野心。根據魯肅的想法,倘或投降曹操,肯定沒有好果子吃。


但看看曹操舊日的兩個敵人張綉和劉琮,一個做到了破羌將軍,一個升到了青州刺史。


如果孫權真的舉江東之地投降,高官厚祿絲毫不難。


反過來假如赤壁大戰失敗,孫家立刻就會被江東世族連根拔起,死無葬身之地。由此可知,張昭的這種考慮,是著眼於孫家和江東全局利益的,絕不是投降派這個簡單的字眼可以概括。

陸績:一生清廉,豈止懷橘

我們對陸績的了解一般止於二十四孝的小故事:小陸績跟著父親廬江太守陸康去袁術那裡赴宴,席間袁術將橘子分贈給與會的賓客。



陸績想到此物難得,母親又喜歡吃,就將自己分到的橘子藏入懷中,想帶回家給母親。拜別作揖時不慎掉落,問明緣由後被讚譽為未來的國家棟樑。


實際上,懷橘陸郎的少年時代是凄苦無助的。僅僅一年後,陸康就與袁術交惡,時任袁術部將的孫策被派來攻打廬江。


陸康在戰爭中堪堪支撐了兩年,不幸病故,陸績隨著宗族返回吳郡,接過家主之位,這一年他才九歲,好在他十三歲的堂侄前來幫他支撐門戶。


但小霸王的鋒銳旋即席捲了江東,兩個少年不得不在仇人的眼下討生活。

對了,陸績的這位堂侄,叫陸遜。



長大後的陸績有兩個好友,一位是精通易學的會稽人虞翻,一位是鳳雛龐統,這三位都是特立獨行、不同俗流的典範。


前文提到,張昭與江東大族一一和解,可陸績卻偏偏不吃這套。不合作也就罷了,在張昭邀請東吳才俊,歌唱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陸績卻出言譏諷孫氏只知用武力不懂得教化,這樣下去遲早崩盤,一時間舉座皆驚。


孫權對這位家主的印象當然也好不到哪裡去,他選擇提拔性格柔順的陸遜,而將陸績踢到鬱林郡做太守。


鬱林郡就是現在的廣西玉林,那會兒還是一片蠻荒,到此做官形同流放。


按說自命清高的陸績肯定情緒低落,但我們的陸郎硬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腔熱血投入到工作中,架橋鋪路,體察民情。


但話說回來,嶺南地區雖然民風未化,卻是物產豐盈,什麼珍珠瑪瑙、象牙香料應有盡有,想賺個盆滿缽滿也並非難事。


可陸績卸任返鄉的時候,隨身除了幾箱書籍,竟再無他物可帶。途中遇到風浪,帆船吃水太輕,陸績還不得不在船上壓了一塊巨石才順利起航,可見為官之清廉。


嶺南的艱苦生活還是損害了陸績的身體,他病逝的時候才剛過而立之年。他親手打的一口水井被稱為懷橘井,至今仍存,而陸郎清廉之風節也為後世傳頌。

虞翻:剛正直率的算命先生

征伐黃祖時,孫權大將周泰身受重傷,性命危在旦夕,幸虧有人舉薦名醫華佗前來醫治,這才保住了周泰的性命,而舉薦華佗的正是虞翻。


年輕的虞翻最早在會稽太守王朗手下當一個小小的功曹,據《太平御覽》的記載,他精通學問和醫術,又能日行三百,善使長矛,可謂文武全才。


孫策攻略吳郡時,虞翻勸王朗避開這位小霸王的鋒芒,王朗卻執意要和孫策兵戎相見,結果被殺了個丟盔棄甲,逃到了海上,虞翻卻依然追隨左右。


王朗大受感動,考慮到虞翻還有老母在堂,便令他回家盡孝。虞翻回到會稽後,孫策早聞他的才名,親自登門請他出山,虞翻被孫策的魅力所折服,這才歸入孫家帳下。



虞翻工於學問,為《論語》《老子》等諸多經典做過注,尤其精通《周易》,但他對局勢的判斷卻絕不是算命得來的。


除了前面提到的三位,演義中被孔明怒懟的還有平定交州、出將入相的步騭,最早研究潮汐學,並一度接任魯肅掌軍的嚴畯,思維敏捷,居太子之師的薛綜等人。


這些在小說家筆下被貶為庸碌腐儒的士人們,其實個個都是獨擋一面的東吳俊傑。也正是由於他們的不懈的奮鬥,才讓孫吳坐穩江東,在鼎立天下中分一杯羹。


參考資料:《三國志·卷五十三·吳書八·張嚴程闞薛傳第八》,《三國志·吳書·虞翻傳》,《太平御覽·卷三百五十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風雲派 的精彩文章:

日本生魚片其實源於唐朝,但有一種魚,唐朝人不許吃

TAG:歷史風雲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