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官大都身世凄慘,此清官得罪皇帝又得罪大臣,為何還能得善終

清官大都身世凄慘,此清官得罪皇帝又得罪大臣,為何還能得善終

歷史上鐵面清官不少,不過,大都身世凄慘,很難有得到善終的。不過,歷史上卻有一個清官,不但得罪了皇帝,得罪了不少大臣,他卻不但得到善終,還被後世在各種文藝作品中反覆頌揚,創造了一個奇蹟。

(包拯劇照)

這個清官,就是包拯。那麼,包拯為什麼會有這樣好的遭遇呢?

一、包拯其實並不黑。

包拯是廬州人,生於公元999年,28歲時中進士,傳說祖上是楚國大夫申包胥,父親生前為虞部員外郎,從小家境殷實。

包拯其實並不黑,額上更沒有象徵青天的月亮,反而是個美男子。《包公書院記》里說他「清雋古雅,殊無異於人」。

包拯從一名七品芝麻縣官做起,歷任知府、監察御史、三司戶部判官、轉運使,直到任職三司使、樞密副使。

他在朝為官20多年,可謂官運亨通,仕途順利,一路升遷。一生中既任武館,又任文職,還擔任過諫官。特別是身為諫官期間,被冠以「鐵面御史」的名號。他不畏強權,敢於直諫。在朝得仁宗賞識,同僚敬佩;在野得百姓擁戴,後世景仰。

(宋仁宗劇照)

二、包拯確實很清廉。

慶曆元年,包拯調任端州知府。這個地方盛產貢品端硯,歷任官員為了賄賂朝廷要員,不惜加重百姓負擔,在朝廷額定端硯的數量上,數十倍地巧取豪奪。

包拯上任伊始,立即廢除了這個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慣例,只按朝廷定數生產端硯。而且當眾表態,自己這個端州最高長官,絕不拿走一方端硯。三年後,當包拯任滿調離時,兌現了當初的諾言,「歲滿不持一硯歸」,由此轟動一時,傳為佳話。

據說在包拯離任端州時,發現船艙里有當地百姓私送的一方端硯,他隨手將官員趨之若鶩的這種雅器丟入了江心。

包拯身為朝廷大員,一向簡樸,吃穿用度與常人無疑,一律青衣布鞋。他在給宋仁宗上奏時,曾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包拯出任廬州知府時,因廬州是他的家鄉,不少族人仗著他的權勢,為非作歹,魚肉相鄰。包拯不徇私情,特地將他一個犯了法的從舅抓來,重責了40大板。至此,親朋均遵紀守法,無一人再敢胡作非為。

在開封府任職期間,包拯大力改革訴訟制度,讓百姓可以將訴狀直接呈遞知府,而不再交由府吏轉呈。不但減少了繁冗的環節,讓百姓的冤屈都能伸張,也杜絕了府吏乘機索賄的現象。

(張堯佐劇照)

三、包拯確實很鐵面。

慶曆三年,包拯經御史中丞王拱辰舉薦,任職監察御史。這期間,他彈劾過史稱「二宋」的宋庠宋祁兄弟、按察使張可久、舒王趙元佑的女婿郭承佑、尚書兵部郎中王逵等。據說,被包拯彈劾的朝廷要員有30多位。

其中最能體現包拯不畏權貴、剛直不阿的是他三彈張堯佐。

張堯佐是宋仁宗寵妃張貴妃的伯父,因此得以扶搖直上。皇佑初年,宋仁宗聽信枕邊風,想再次擢升張堯佐為三司戶部判官。但包拯直諫仁宗,認為張堯佐是外戚,不能任人唯親,其他官員也附議包拯。宋仁宗無奈,只好作罷。

幾個月過去後,宋仁宗又一次當朝擢升張堯佐,但仍然遭到包拯的竭力反對,張堯佐恐觸犯眾怒,只好上書自行請辭。

又過了幾個月,宋仁宗在朝堂上直接宣旨,任命張堯佐為宣徽使,想來個既成事實。但包拯依然冒著抗旨的罪名,「直趨御前,面目稜稜,剛氣直諫」。仁宗被包拯氣勢所逼,收回了成名。

(開封府前的包拯)

四、包拯還是個大孝子。

包拯剛出道為官時,被任命為昌縣知縣,因離家太遠,遂上奏請求在合肥任職,仁宗於是讓他出任安徽和縣監稅。他還是以不能侍奉父母為由,毅然辭職在家,專職孝奉父母。直到父母相繼離世,在守孝期滿後,包拯才復出。

五、包拯的最終結局。

嘉佑七年,包拯在樞密副使任上突發疾病,「五月己未,方視事,疾作為歸。上遣使賜良藥,辛未,遂以不起聞。」十幾天後包拯病逝,時年64歲。仁宗親自前往祭奠,並罷朝一日。

包拯鐵面無私,既多次得罪皇帝,又多次得罪大臣,可他竟然還能得到善終,這隻能說,宋朝早年,尤其是仁宗年間,確實有一個非常好的政治生態。也正因為有這樣的政治生態,才會產生包拯這樣的千古名臣。

(參考資料:《宋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生全歷史真相 的精彩文章:

曹操征伐江南想獲得小喬,歷史上真實的小喬,最終到哪裡去了
清廷能打敗上百萬的太平軍,為何打不贏只有幾萬人的八國聯軍

TAG:張生全歷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