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論語》:孔子眼中的仁人 有情懷 能辦事

《論語》:孔子眼中的仁人 有情懷 能辦事

導讀

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回到魯國之後,被以國老之禮待之。當時魯國的執政季康子時常向他諮詢治國理政的方法。

有一次,他向孔子詢問,他的幾名弟子是否可以從事治國理政。

季康子先問,子路這個人可以派他治理政事嗎?孔子回答,子路辦事堅決果斷,治理政事有什麼困難呢?

季康子又問子貢可以治理政事嗎?孔子回答,子貢精通人情事理,治理政事有什麼困難呢?

季康子最後問冉求可以治理政事嗎?孔子回答,冉求多才多藝,治理政事有什麼困難呢?

子路、子貢、冉求在孔門弟子中,各有特色,能力出眾。

子路果敢,富有軍事才能,而且意志堅定;子貢口才了得,是不可多得的外交人才,而且還會經商理財;冉求全面,能夠統籌安排。作為老師,孔子非常了解他們,也充分肯定了他們治國理政的能力。

但他們達到了仁的標準嗎

當時魯國政壇的另一位實力派人物孟武伯也曾向孔子詢問弟子們的情況。

孟武伯先問子路有不有仁德?孔子說我不知道。

這實際上否認了子路具有仁德。孟武伯對這個回答有些驚訝,大概孔子仁的學說早己在諸侯、大夫之間傳播開來,你孔夫子口口聲聲說仁,但你的大弟子竟然不具有仁?所以,又問了一遍。

孔子解釋說:「子路,可以在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大國執掌軍事工作。至於有不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孟武伯又問冉求有不有仁德?孔子說:「冉求可以在一個有千戶人家的大城邑,或者擁有百輛兵車的卿大夫之家作主官,至於有不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孟武伯最後問公西華有不有仁德?孔子說:「公西華是個很好的外交官,可以穿著禮服,代表朝廷接待賓客。至於有不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充分肯定了三位弟子的才能,但卻說他們有不有仁德我不知道,當然是否定的意思。

孔子在和季康子、孟武伯對話時談到的弟子,子路和冉求重複,只有子貢和公西華不同。子貢擅於辦外交,公西華也是,他們四個人,基本是同一水平線上的人。也就是說,他們都不具備仁德。

可見,光能辦事不能稱之為仁德,那麼,怎樣才能稱之為仁德呢?

子路、子貢都曾經向孔子請教,說管仲不是個仁人吧?

孔子卻說,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盟會,並不依仗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勞。管仲有仁德,管仲有仁德啊。又說,如果沒有管仲,中原文化可能就被北方草原民族滅亡了,管仲有仁德啊。

能辦事還不行,關鍵要有對人民有利益的功業,才能稱之為仁德,否則,有能力辦事,卻是為諸侯、大夫收刮民財,以權力自肥,不僅沒有仁德,反而是民賊了。

我們再看《為政》篇的第一章,就能明白其中的深邃含義了。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孔子說,治理國家要以德。德就像北極星一樣,在治國理政中處於中心位置,其它治國理政的方法就像其它星辰圍繞著北極星旋轉一樣,圍繞著德而施行。」

我們可以明白孔子眼中的仁人標準了,除了要能辦事,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懷,也就是為他人考慮的心量。能夠在為社會謀福利之中實現個人的價值,就走在仁義的正途上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一心向善 最終善也會向著我們
生活:不怕不如意 就怕想不開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