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李岩丨「音樂無國界」這事,被巴倫博伊姆做成了行為藝術

李岩丨「音樂無國界」這事,被巴倫博伊姆做成了行為藝術







指揮大師巴倫博伊姆




被樂迷昵稱為「姨母」的指揮大師巴倫博伊姆,帶領自己的「親兵」柏林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來北京國家大劇院連演三天,讓樂迷們大呼過癮。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現象,

各種媒體在談到他時,基本都沒說他是哪國人。




不是不想說,是真不好形容:他是猶太人,出生於阿根廷,擁有西班牙國籍,曾長居英國,後來常年主持著一家德國交響樂團和一家義大利歌劇院的工作,還是極罕見的同時擁有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公民身份的人。




都說「音樂無國界」,但看這老頭的經歷,總覺得

他已經把「音樂無國界」玩成了一件行為藝術作品。





今年北京最重要的一套音樂會,可能沒有之一




巴倫博伊姆要來連演三天這件事,在古典樂迷圈念叨了小半年了。雖然我沒做過具體統計,但可以想見,一定有打飛的來北京專程看這三場演出的人,因為之前很多不如這個的演出,也依然有人打飛的來看(古典音樂在我國真是熱起來了)。




我敢說出其他演出「不如」這個,是有底氣的,因為其他演出很難湊齊大師、名團、嫡系、「硬菜」、套餐這五項指標。




先說

大師

。毫無疑問,巴倫博伊姆是當今古典樂壇少數稱得上大師的指揮家之一。而且他還是指揮+鋼琴的雙料大師,就是說哪怕他完全不會指揮,只靠鋼琴技藝,就足以進入古典音樂史。他有一個來自中國的學生,對他近乎頂禮膜拜,這個學生叫郎朗。






巴倫博伊姆指導還很年輕的郎朗




如今正在熱播的《吐槽大會》,曾請郎朗來做主咖,吐槽的點之一,是郎朗被一個古典樂排行榜評為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11位鋼琴家之一。「人家都評十大,怎麼到你這就改11大了?」李誕們當時的吐槽讓大家哈哈一笑。其實這個評選是非常嚴肅的,來自世界最權威的音樂雜誌之一——英國《留聲機》雜誌評選的改變古典音樂的50名藝術家,包括了指揮、鋼琴家、小提琴/大提琴等樂器演奏家、歌唱家、四重奏樂團、唱片製作人等等,每項入選的人數不等。郎朗能夠入選11位鋼琴家之列,是特別大的一項榮耀。




然而這個榜單名為50名藝術家,上榜人數卻是49人,因為

有一個人重複上榜了

,在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11位鋼琴家和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15位指揮里,他都出現了。




這個人,就是巴倫博伊姆,一個靠彈鋼琴和指揮樂隊都可以傳世的人。





《留聲機》雜誌改變古典音樂的50名藝術家榜單,紅圈是郎朗以及出現了兩次的巴倫博伊姆




名團、嫡系、「硬菜」、套餐,這四個因素要合在一起說。




柏林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是歐洲歷史最悠久的歌劇院之一,成團至今已近450年。但單論水平和影響力,卻不是最頂級的那幾個之一。它算一流,但不算超一流。比起隨後登陸國家大劇院的柏林愛樂,以及每年一月一號都在央視直播新年音樂會的維也納愛樂來,是要弱一檔的。




但這次難能可貴的,是巴倫博伊姆

親自帶團

。自從1992年以來,巴倫博伊姆就出任了樂團首席指揮,至今已經26年,樂團里很多樂手都是從一入團就在大師手下訓練,

默契度

不是普通的客座指揮可比的。一般來講,這種指揮大師帶嫡系樂團,往往能有不亞於客座指揮帶頂級天團的效果。事實上,三場音樂會下來,觀眾的反饋也證明了這一點。




有很多不太了解古典音樂的人,常會困惑於一件事:

如何判斷一場音樂會的曲目是不是值得一聽。

其實有個簡單粗暴的辦法:看節目單的長短,越短,曲目質量越高。如果上下半場都是一堆曲目,那基本是面向非樂迷的普及型音樂會;如果上半場兩三首曲子,下半場一首較長的曲子,那這是比較標準的名團做派;如果上下半場各一首長曲子,那這就是難得一見的良心演出了,是樂迷最喜歡的「硬菜」組合。




看節目單判斷演出質量,這是因為想撐滿半場演出,一定要拿出四五十分鐘時長的作品來。如果半場只有一首曲目,意味著這很可能是一首交響曲,或較長的交響詩、協奏曲,其分量與十幾首小短作品拼起來的演出,不是一個層級的。




這次巴倫博伊姆帶來的三場音樂會都是上下半場各一首交響曲,節目單極短,也就預示著「菜」極「硬」。而且其中包含了勃拉姆斯的全套四首交響曲,這樣的套餐也是難得一見的。




大師、名團、嫡系、「硬菜」、套餐,湊齊了這麼多因素,雖然2018年還沒過完,但基本可以肯定地說,

這是今年北京最重要的一套音樂會,可以不用加之一。





古典音樂界「社必勞」最高的交響曲,可能沒有之一




說完了「最重要」沒有之一,接著說說「最濃郁」沒有之一。




這次巴倫博伊姆的三場音樂會一共六首曲目,重頭戲是前兩場的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在所有四首勃拉姆斯交響曲中,尤以《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以下簡稱《勃一》)最為重要,這從曲目順序上就能看出來。




四首交響曲,基本是按照從1到4的順序演奏的,唯一變數就是第一天的演出,上半場演奏《勃二》,下半場演奏《勃一》。

一般來講,音樂會下半場的曲目要比上半場重要

,很多「學生黨」樂迷在劇院外邊等待演出開始,再從「黃牛」手中買折價票,就是這個原因,即使看不到上半場也能接受,因為能看下半場,就算看到了多半場。




巴倫博伊姆特意把《勃一》排到下半場,這代表了他對勃拉姆斯整套交響曲的一種理解:首演的下半場,最重要的時刻,排最重要的曲目。




《勃一》之所以重要,在於它是勃拉姆斯一生中投入心血最多的一首曲子。






勃拉姆斯




我們中學政治課上都學過政治經濟學,其中有個概念叫「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簡稱「社必勞」,指的是一件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其中凝結的「社必勞」,這個時間越長,商品價值越高。如果用這個概念來衡量交響曲,那麼《勃一》可能是古典音樂界「社必勞」最高的交響曲,也許沒有之一。




都說文無第一,但音樂愛好者們也常給作曲家排序。

無論怎麼排,勃拉姆斯一定位列top10,甚至top5之列。

這麼牛的作曲家,卻沒有按「慣例」寫九首交響曲,而是只有四首。究其原因,大概是勃拉姆斯太把交響曲當回事了——沒準備好之前,絕不動筆。所以他的第一交響曲醞釀了足足二十年,完成時已經43歲了。




43歲如今看是個中年人的歲數,但在古典音樂家裡,已經堪稱晚年,幾乎所有大牛級別的音樂家,完成第一首交響曲時都比他年輕得多。勃拉姆斯的老師舒曼寫作第一交響曲的時候31歲,比勃拉姆斯更晚的馬勒完成《馬一》時28歲,貝多芬寫完《貝一》時26歲。至於寫作了41部交響曲的莫扎特和9部交響曲的舒伯特,則分別在35歲和28歲就英年早逝了。




剛開始醞釀《勃一》時,勃拉姆斯長這樣——





完成《勃一》後,他已經長這樣了——







鬼知道這二十年他經歷了什麼!




既然說到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那就得說說勃拉姆斯在古典音樂版圖上的地位以及師承。他和貝多芬、巴赫一道被尊為德奧音樂「3B」,在很多樂迷心中有不亞於貝多芬、莫扎特的地位。他師從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舒曼,跟舒曼夫人克拉拉·舒曼有過一場曠世師生戀。因為這場近乎單相思的戀情,他終生未婚。從中也能看出他的一些性格特質:追求完美,比較擰巴,有一定的精神潔癖。




勃拉姆斯被視為德奧音樂純正的繼承人,年少時把貝多芬當作偶像,對他的九部交響曲頂禮膜拜,以至於覺得交響曲這種曲目類型基本已經被貝多芬寫到極致了,沒啥再寫的必要。所以儘管他從二十齣頭就開始琢磨交響曲的創作,卻一直沒真的寫出來。二十年磨一劍拿出的《勃一》,也被認為與貝多芬後期的交響曲非常像,因此

有人把《勃一》稱作《貝多芬第十交響曲》

,這也是對勃拉姆斯的一種肯定。




《勃一》在時間上的「濃度」,可以從兩個維度上講。第一,是勃拉姆斯為其醞釀的時間長達20年;第二,是勃拉姆斯這個人,堪稱德奧音樂集大成者,無論從作曲技藝還是對作品的苛刻程度上,都是作曲家群體中罕有的。從功利的角度講,他的時間更值錢,他用本可以創作其他更多優秀作品的時間,來寫了這一部交響曲。




基於此,我才敢說,《勃一》是古典音樂界「社必勞」最高的一部交響曲。





古典音樂界國籍最複雜,最有國際化眼光的藝術家,沒有之一




本文開篇提及,巴倫博伊姆的國籍非常複雜,同時擁有阿根廷、巴勒斯坦、以色列、西班牙四重公民身份,但卻常年居住在德國和義大利,執掌世界上最好的交響樂團之一——柏林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以及最好的歌劇院之一——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可以說,

民族和國家身份,是他音樂生涯里不可缺席的一部分

,這從他還是11歲的鋼琴神童時就已經註定了。






十幾歲時的巴倫博伊姆




眾所周知,巴倫博伊姆從很小就展露了驚人的音樂天分,

7歲時便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首次舉辦了公開的個人獨奏音樂會

,10歲時在歐洲首演,演出地點正是後來他擔任音樂總監的斯卡拉歌劇院。11歲時,他就受到當時世界指揮界「一哥」富特文格勒的讚譽:「丹尼爾·巴倫博伊姆這個男孩真是個奇蹟!」但因為富特文格勒加入過納粹,身為猶太人的巴倫博伊姆在父親的指示下,並沒敢跟富特文格勒走得太近。但實事求是地講,富特文格勒那一句讚美,大大加速了巴倫博伊姆成名的過程。

一個納粹黨員成為一個猶太人的音樂伯樂,這本身就是「音樂無國界」的體現。




在整個泛文化界,巴倫博伊姆被很多知識分子高看一眼,是因為他和巴勒斯坦思想家愛德華·薩義德的友誼,以及伴隨這段友誼而誕生的西東合集管弦樂團。






薩義德(左)與巴倫博伊姆




愛德華·薩義德,知識分子界成就最高,最有世界知名度的巴勒斯坦人,被稱為後殖民主義批評開山祖師,生前主張巴勒斯坦建國,態度很激進,為此還與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鬧掰了,因為他認為阿拉法特出賣了巴勒斯坦領土。




這樣一個人,本該與猶太人勢不兩立,卻與身為猶太人的巴倫博伊姆一見如故。




據說倆人是這麼認識的。薩義德主業是文學理論家與批評家,但酷愛音樂,也是一位音樂評論家和鋼琴家。1993年,他在倫敦一家酒店辦理入住手續,手裡攥著一張兩天後的音樂會門票,那場音樂會的指揮正是巴倫博伊姆。正巧此時,巴倫博伊姆也來到前台辦入住。作為世界名人,倆人本來就神交已久,當場開始了「你不是那誰嗎?」「對啊,你不是那誰嗎?真巧啊」之類的寒暄,並攀談了起來。從此開始了一段長達十年的友誼,並對世界有了些許的改變。




從1993年在倫敦巧遇,到2003年薩義德去世,兩人保持了十年的摯友關係。兩位國族背景相對抗的人,就音樂、文化、社會問題反覆切磋,並於1999年取意歌德的《西東集》,在德國魏瑪共同創立了「西東合集管弦樂團」。樂團成員主要是年輕的以色列與阿拉伯音樂家,而且還特意吸納了一定量的伊朗音樂家(伊朗是一個非阿拉伯國家,同時與以色列也有衝突)。






「西東合集管弦樂團」




世界上最互相抵觸的兩三撥人,用他們不同膚色的雙手撥弄樂器,演奏出同一種聲音,傳達出和平的主張。而且,2012年的時候,巴倫博伊姆還帶領這支樂團在教皇本篤十六世面前演奏過。

這個樂團的構想,以及種種演出經歷,本身就是很大膽的行為藝術。




當然,千百年的國族矛盾不是一個樂團能解決的。雖然巴倫博伊姆本人有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公民身份,但「西東合集管弦樂團」的處境還是比較尷尬。

無論是以色列,還是阿拉伯世界的埃及、約旦、巴勒斯坦,都對這個樂團下了逐客令,不許他們來舉辦音樂會。

或許,這些逐客令,就是這個樂團存在的意義。如果能夠走遍世界每一個角落去演出,可能也恰是這支樂團解散的那一天。




從國際視野和思考深度的範疇看,巴倫博伊姆也是音樂家群體里的異數。





結語




巴倫博伊姆的聰明,使他在各個領域都遊刃有餘,從「神童」一直紅到「老藝術家」。他是天生的政治家,比如在國家大劇院排練時,用一句「我能把你們這個廳搬到柏林嗎?」,就讓大劇院方面、中國觀眾、樂團成員和他自己,都有了面子。這也不難想像,他為何能在各國樂迷中都能受到歡迎。一方面有著內心堅定的理想,另一方面又有很嫻熟的外交手段,這很像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追求:

外圓內方




未來人們在書寫這幾十年的音樂史和文化史時,巴倫博伊姆用自己的經歷做的這項名為「音樂無國界」的行為藝術,一定會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本文作者:

李岩,

騰訊文化主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家 的精彩文章:

肖復興丨塞尚的山和河
龍昇 | 團扇摺扇,如何從貴族專用落入尋常民間

TAG: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