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中最悲劇的國家:夾在兩個大國之間 自己人用刺刀捅自己人

二戰中最悲劇的國家:夾在兩個大國之間 自己人用刺刀捅自己人

原標題:二戰中最悲劇的國家:夾在兩個大國之間 自己人用刺刀捅自己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夾在蘇德之間的愛沙尼亞的地位非常的尷尬。正如愛沙尼亞電影《1944》中所演到的一樣,在大國博弈的背影下,小國的命運往往悲劇而蒼涼。



愛沙尼亞是著名的波羅的海國家之一。歷史上曾和東邊的俄羅斯人恩怨很深,二戰爆發後,波羅的海國家被第三帝國佔領,隨後在第三帝國的蠱惑之下,不少愛沙尼亞人加入了德軍。而另一邊,蘇聯政府也沒有放棄大力的宣傳,許多嚮往蘇聯的人加入了蘇聯紅軍,參與了衛國戰爭。一個完整的國家就這樣被從意識形態上分裂,為各自不同的陣營賣命。在戰場上,刺刀見紅,機槍掃射,血肉橫飛,不過打著打著可能陡然發現,雖然制服不同,但大家其實都是愛沙尼亞人。


愛沙尼亞黨衛軍


其中,最悲劇的故事發生在1944年的坦能堡防線,參展的蘇德雙方軍人,許多都是愛沙尼亞人,他們在防線上上演著自己打自己的故事。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進入蘇軍的衝刺階段,蘇聯反攻進入愛沙尼亞境內,蘇軍的先頭部隊已經達到了坦能堡防線。



坦能堡防線的大致位置


坦能堡防線位於愛沙尼亞和蘇聯邊界地區,在蘇聯的歷史檔案里是納爾瓦戰役的一個部分。而納爾瓦戰役蘇軍旨在與德國爭奪列寧格勒到納爾瓦地區的控制權。這一地區是一條北部走廊,能繼續向前抵達波蘭,繼而到達德國北部地區。


1944年的7月26日,蘇軍第201及256步兵師進攻了坦能堡防線。進攻的重點被放在了防線東部的三個山丘上。這三座山,左翼為孤兒院山,由黨衛軍第4尼德蘭師防守;中間為愛沙尼亞黨衛軍駐守的擲彈兵山;南部右翼的塔山,則由黨衛軍第11諾德蘭師防守。



如今的孤兒院山


7月26日當天,在蘇聯的迅猛攻擊之下,黨衛軍第4尼德蘭師的防守被擊潰,三個山丘的左翼出現了漏洞。

當天晚上,黨衛軍第11偵查營和黨衛軍第20愛沙尼亞擲彈兵師第47團和黨衛軍第11北歐裝甲擲彈兵師(丹麥人,在納爾瓦早先的戰鬥中潰逃,隨著其他黨衛軍分隊到達了坦能堡)乘著夜色從孤兒院山對蘇軍展開了一輪反擊。



這在電影當中也有所反映:



但是隨後這輪反擊就被蘇軍的優勢炮火兵力消滅。7月27日,蘇軍繼續對愛沙尼亞黨衛軍駐守的擲彈兵山發動進攻。當時,黨衛軍的地形佔據優勢,防線上早就修好了堅固的戰壕。其陣地的前方是主戰場,地形為山谷,黨衛軍士兵蹲在戰壕里可以居高臨下,以逸待勞,處於優勢防守姿態。而即將進攻的蘇軍則處於進攻姿態,為仰攻,難度很大。


當天,蘇軍投入的士兵至少是黨衛軍的3倍。而軸心國的一方為黨衛軍第20愛沙尼亞擲彈兵師47團(該師有45團,46團,4團3個團)。



在1944年的作戰當中,愛沙尼亞黨衛軍的裝備非常精良。由於兵力的縮減,當時編製下黨衛軍的每個排大約只有20人,但每個排基本上都已經全部裝備了自動武器,包括MG42機槍、波波沙、STG44、MP40、繳獲俄羅斯的SVT、Pak40反坦克炮小組以及80mm迫擊炮。







《1944》中反映了愛沙尼亞黨衛軍精良的裝備


而蘇軍方面,因為該地區的地形不適合大規模的軍隊展開作戰,蘇軍通常混合連為發起進攻的基本單位。在進攻中,連級的步兵會得到一個坦克排的8輛T-34/85坦克的協同攻擊。


7月27日,蘇軍首先在黨衛軍的防禦陣地上展開了一輪炮擊,隨後發動了進攻。黨衛軍因為佔據著地形的優勢,以M型戰壕迎敵,當晚擊退了蘇軍的進攻,並給蘇軍造成了重大的殺傷。《1944》真實的還原了愛沙尼亞黨衛軍的戰鬥素質,例如下圖德軍的M型戰壕和分布在戰壕的節點位置上的火力點。



德軍作戰手冊中規定的戰壕挖掘示意圖


《1944》電影中黨衛軍的大致部署



德軍作戰手冊中規定的機槍位置



《1944》電影當中的MG42處於正面戰場的側翼位置


當天的進攻中,整體上黨衛軍一方的傷亡很小。但蘇軍卻遭受到了大量的傷亡。戰後的老兵回憶,蘇軍剛剛進入戰場,就能聽到MG42傳來的「撕布」的聲音,隨後士兵大量傷亡。而蘇軍坦克兵因為在戰場上基本不打開艙蓋觀察,很快也遭到了黨衛軍反坦克炮的攻擊。



MG42的射速的確很快,但75發的大彈鼓,5秒的連續射擊就能消耗完。即使是經驗豐富的射手,每次短點射的出彈量也在12到17發。而一般副射手只能攜帶每盒3條彈鏈的子彈盒2盒,6條彈鏈越500-800發,很不夠用,通常在幾分鐘之內就面臨缺乏彈藥的情況。但是當天,黨衛軍仍然沒有讓蘇軍前進一步。



在電影中,即便是開槍順序這樣的小問題,也得到了很好的反應。電影中,有一名德軍拿的是蘇軍的SVT步槍。根據資料,SVT的作戰射程在800米,但是500為最佳距離。黨衛軍的開槍順序為狙擊槍—步槍—反坦克炮—其他輕武器。蘇軍進攻的時候,炮手觀察員就已經在蘇軍進入800米位置時進行了報告。


隨後,狙擊槍打響了第一槍。這個狙擊手完全遵循了先打重要目標的原則,開槍較少,但是2名蘇軍指揮官均被完美狙殺。


指揮官過早的死亡。直接造成了指揮上的混亂。電影中,蘇軍步兵在失去指揮官之後完全失去了指揮,沒有採取分組躍進的形式,扎堆現象嚴重。此外,蘇軍步坦協同也很差,坦克之間,坦克步兵之間也沒有任何的聯繫。


那麼到了1944年,蘇軍的陣地進攻水平為什麼還這麼差?根據當時的歷史記錄,參與進攻的是蘇軍的201和256兩個步兵師,他們的坦克則來源於第98坦克團。這三支部隊屬於蘇軍列寧格勒方面軍的第2突擊集團軍。第2突擊集團軍本身歷史悠久,還參加過1942年1月7日開始的柳班戰役。該戰役是蘇聯紅軍1942年冬季反攻的組成部分之一,雖然最終失敗,但是打出了第2突擊集團軍的英名。


不過,第2突擊集團軍在1944年多次失血,在納爾瓦戰役中損失慘重。整個納爾瓦戰役中,大約有13萬蘇聯紅軍士兵參展,最終只有幾千人存活,數個蘇聯紅軍坦克團也被殲滅(王牌坦克手卡里烏斯主要在納爾瓦戰役中刷了很多戰績)。到1944年7月,第2突擊集團軍中已是新兵居多,許多人更是愛沙尼亞人,他們並未接受黨衛軍那樣嚴格的軍事訓練,很多都是蘇聯在愛沙尼亞境內臨時組建的,一心為了打退德軍。


隨後9月,德國北方集團軍群開始撤離愛沙尼亞,向德國本土撤退。9月19日,愛沙尼亞黨衛軍也隨之撤出防線。9月底,德軍被驅逐出愛沙尼亞,蘇軍佔領愛沙尼亞,並在戰後加入了蘇聯。


1944年,很多黨衛軍的愛沙尼亞人離開了祖國,隨著北方集團軍群繼續向西,最終死在了戰場上。也有很多人選擇留下來,放下武器,成為平民。但蘇軍在佔領愛沙尼亞後,也展開了徵兵,許多愛沙尼亞人被徵召,成為了蘇聯紅軍的一員,許多人再也沒能回到家鄉。



1991年,愛沙尼亞脫離蘇聯,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發生在當1944年坦能堡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故事,只能成為讓愛沙尼亞人唏噓的歷史了。(利刃/WZB)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利刃軍事 的精彩文章:

二戰中,如果德國一個班和美國一個班狹路相逢,究竟誰能獲勝?
縱橫天下 未嘗一敗 「十六國第一名將」 卻鮮為人知

TAG:利刃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