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金剛經》上講的「無相布施」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上講的「無相布施」是什麼意思?

大家都知道《金剛經》上講的「無相布施」,這是佛教修行布施的最高境界,那究竟什麼是「無相布施」呢?意思就是說我們在修布施的時候,一定不要著相,尤其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四個相,否則的話,布施的功德,就會大打折扣了。下面我們簡單分析一下這四個相:

一,我相。

這是四相之中最主要的一個,最根本的一個。我們與生俱來的一個根本煩惱,就是我執,執著這個身體是我,執著我的見解是正確的,執著我與別人、眾生是有分別的,我是我,他是他,它們是它們,跟我不一樣,是二不是一。所以我們在修布施的時候,就很容易產生一種優越感,是我在幫助別人,是我在為別人付出,是我在無私奉獻,念念之中都忘不掉這個「我」字。

《金剛經》上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其中最不應該住的,就是這個「我」,因為我們現在還不是菩薩,所以要想放下我執,不執著我相,還很困難。但困難不等於就要放棄,學佛不就是修菩提道,要成菩薩成佛嗎?很容易做到的事那還用修行嗎?雖然我們目前還很難認識到,做到,但佛在經上已經告訴我們原理了,我們每個人的自性和佛菩薩的自性都一樣,所有宇宙萬物、有情無情的自性也都一樣,都是一個自性,也叫法性,所以宇宙萬物其實都是一體的,是一不是二。明白了這個道理,那我們就不會再執著這個「我相」了,就好像我們的腿受傷了,我們的手幫腿按摩,難道我們的手還會執著「我相」嗎?「手」還會讓「腿」報答我們的「手」嗎?都是自然而然的,應該做的。

二,人相。

人相就是執著於我們所布施的人。我們布施別人,幫助別人,有時候心裡很難放下,覺得我為他付出了,雖然我不求報答,他也不必報恩於我,但是呢,你不能對我不好,否則就是恩將仇報。所以我們平常做點好事確實不難,難得是做到「無人相」,可別到時候你幫過人家一兩次,結果後來人家對你不好了,甚至毀謗、侮辱、欺騙你, 你就急了,就開始抱怨了,就開始怨天尤人了,這樣的話,你那個布施的功德,也就剩不下多少了。

三,眾生相。

眾生就是大眾,包括有情和無情眾生。這個布施的就不是一個人了,比如我們為災區捐款,或者為村裡出資修了條公路,甚至於我們救了一群小螞蟻,或者保護了一片環境免受污染等等,都是眾生。同樣,修這樣的布施,也不能著眾生的相,不要覺得這些眾生從此欠我們點什麼了,不要總擔心我們的捐款是不是貪污了?也不要擔心別人懷疑我們是不是別有所圖?不要想這麼多,想多了就著相了,這個布施修的就不自在了。做完自己該做的就算完了,心裡一點痕迹都沒有,這叫不著相。

四,壽者相。

正是因為有了前面執著的「我相」,為了追求這個肉身的健康、長壽,我們妄念不斷,如果我們在修布施的時候,還是為了自己的健康長壽而考慮,這就是著相了。

這四相中,最關鍵的就是「我相」,一旦破了「我相」,其他三相也就自然不著了。在我們修布施的時候,不著以上這四相,就可以叫做「無相布施」了。

以上只是末學對「無相布施」的粗淺理解,不喜勿噴,免造口業,如有不妥,還望各位大德慈悲賜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雜談 的精彩文章:

什麼是和尚?什麼是尼姑?什麼是居士?
什麼是「陰德」?

TAG:國學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