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清廷一官員對出下聯,力挫洋人!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清廷一官員對出下聯,力挫洋人!

談及對聯,大家都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看到。最常見的紅白喜事,都要有對聯。我國對聯最早起源於商周時代,在《易經》的很多卦辭里都可以看見對聯的影子。

到了先秦時期,很多對聯句子已經開始進入詩文。到了宋朝和明朝,對聯文化更是發展到極致,達到了一個新的巔峰。春節時,都會寫對聯,掛「桃符」。

從古至今,一直以來,對聯都是文人墨客的愛好。對對聯不僅可以考驗一個人的學識,還能體現出趣味性。相傳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十分喜歡對對聯,經常和紀曉嵐對對聯。

關於民間的對聯文化,也流傳著很多有趣的故事。相傳,宋代詞人晏殊路過揚州時在大明寺里小憩,無意間看見壁上所書的一首詩很不錯,經打問知道作者是當地人王琪,便請王琪來一起用飯。飯後二人在池邊散步,當時正值春末,落紅遍地。晏殊忽然想起自己以前寫的一句詩,也算作一個對聯,可是一直沒有想出下聯。

說話間,王琪問晏殊是個什麼對聯,晏殊說:「『無可奈何花落去」,正映襯著當時的情景。誰知道晏殊剛說完,王琪應聲對出:「似曾相識燕歸來。」也許是靈感使然,對的也是妙極。無論是意境,還是詞句,都非常具有美感。

不久,這一聯句也被晏殊寫入他的詞《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中,遂成千古名句。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重在傷今。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除了這個故事,還有一個故事發生在清末時期。據說,八國聯軍(美、英、法、德、意、日、俄、奧)攻陷天津和北京後,非常驕橫傲慢,在一次歌舞宴會上,有一個所謂的「中國通」搖頭晃腦,口噴酒氣,手指樂隊,面對滿臉諛笑的清廷官員說:我出一聯,看看諸位誰對得出?我的上聯是:「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當時清廷的眾多官員,瞠目結舌,面面相覷。正在全場悶聲窒氣、尷尬不堪之時,清廷要員中一個下屬,義憤填膺,直挺挺地站起來說:我對得出,我的下聯是:「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這一對答,使帝國主義分子們大出意外,啼笑皆非,十分狼狽。

這是一副字形巧對。他的巧在於:出句「琴瑟琵琶」,每字頭有二王,計有八王,恰與八國聯軍相合,此為拆字法;對句「魑魅魍魎」,每字各有一鬼,也是用拆字法,把帝國主義分子鄙稱為「四小鬼」。這八國聯軍,有來自北美的,有來自東亞的,有來自西歐的,有來自南歐的,東南西北四方都有,豈不是來自四方之鬼?

其次,「鬼鬼犯邊」對「王王在上」,正符合了當時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鐵證事實。

讀者們,看了這樣的對聯,是不是拍手叫絕哇?或者有不同的見解和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一起探討哦~

賞經典詩詞,觀諸類文化,請關注【文史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道 的精彩文章:

古詩詞里的童年:這6首古詩,最適合媽媽讀給孩子聽!
中國最牛「一字詩」,最長「對聯」,最美「情詩」,你都知道嗎?

TAG:文史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