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鐵裁縫高鳳林 為火箭「焊心」38年

鐵裁縫高鳳林 為火箭「焊心」38年

資料圖片/ 浦峰 攝

首都航天機械有限公司,特種熔融焊接工,高鳳林班組組長,國家高級技師,中華全國總工會兼職副主席高鳳林。

高鳳林的額頭至今留著一個圓形疤痕,他戲稱「開天眼」。這是在一次攻堅任務中受的傷,碗口大的砂輪意外破裂,碎渣直接扎進了高鳳林臉部。剛開始他沒在意,在廠里的保健站縫合了傷口,但拆線後額頭一直鼓著大包,一年多也沒見好。

1999年高鳳林受邀參加崔永元的《實話實說》欄目,當時的編導看到高鳳林的傷口,介紹他去北京友誼醫院熟知的外科醫生那兒看看。醫生本以為是異物囊腫,拆開傷口才發現,裡面全都是碎砂輪片子,只能拿著探針一塊塊取出。

這是從事火箭發動機焊接工作38年留給他的印記之一。

縱覽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62年歷史,無數個像高鳳林師傅一樣的一線工人,倚靠豐富精湛的製造技術,在關鍵工藝節點中層層突破。

初出茅廬

1978年,16歲的高鳳林以高分考入隸屬於首都航天機械有限公司的技校,他所在的班是焊接工藝與製造班。這個班並非他的第一志願。他更傾心大機床,渴望以後在廠里的大設備上施展才華。對焊接沒興趣導致高鳳林成績一路下滑。

一次偶然的機會,高鳳林到了廠里焊接師傅陳繼鳳所在的14車間學習。這個車間專門負責火箭發動機的焊接,也就是製造火箭「心臟」。

親眼見證了老師傅們在操作台的熟練工藝,這令年輕的高鳳林印象深刻。一名製造火箭「心臟」的特種熔融焊接工,工作時裝備並不特殊:焊槍、防護帽、雙層手套和放大鏡。雖說都是焊工,但這與尋常的焊工有極大差別。

發動機是火箭的動力和源泉。儘管車間里有激光跟蹤、視覺追蹤等智能設備,可以模仿人的眼睛去抓取信號。但在一個焊點寬度僅有0.16毫米的微小空間進行處理,且需將時間誤差控制在0.1秒之內,難度極大——而這一切,目前仍舊無法以機器替代人工精準完成。

焊接也講究審美。在保證內外質量的同時,寬窄高低一致性、保護色漂亮與否,都是衡量基本功的數據,而這一切都會在15倍放大鏡下進行檢驗。

在那個職工平均月工資只有幾十元的年代,火箭發動機所需的氬弧焊工藝,僅單瓶高純氬的耗費就高達6萬元。也正因為如此,氬弧焊工被稱為「金手」。

在實習中,高鳳林的勤快、能吃苦、基本功紮實給師傅陳繼鳳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覺得高鳳林極具潛力。

師傅陳繼鳳曾告訴他,做好焊接要靠「三性」:穩定性、協調性和悟性。技能的純熟可以通過反覆練習來提升,高鳳林就在休息時舉著鐵塊磨鍊耐力,吃飯時用筷子練習送焊絲的動作,甚至冒著高溫觀察鐵水的流動規律。

參觀結束返校,高鳳林也重新思考了自己未來將從事工作的意義,開始苦練技藝,成績也有了質的飛越。

畢業時,高鳳林陰差陽錯被分配到45車間,擔任安裝工人。為了將人才留在最適合的崗位,陳繼鳳和當時的幾位廠領導愣是跑到人事處去把高鳳林調回了14車間。

「攻堅能手」

剛到廠里一年多,高鳳林很快便嶄露頭角。

師傅陳繼鳳讓他參與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發動機燃燒室的研製。即使是有七八年經驗的焊工,一般也不會輕易獲得如此重要的產品焊接工作,況且這還是當時最先進的發動機產品。

「小高」一點沒怵,拿著焊槍、戴著焊帽就上了操作台。也是這一次,車間里的人見識到這位年輕人的高超技藝,「焊得比師傅還漂亮!」

20世紀90年代初,為慶祝航天事業創建35周年,當時的航天部舉辦了航天系統青工技術比賽。高鳳林一舉拿下實踐第一、理論第二的好成績。這次比賽後,高鳳林的名氣走出了211廠,時常有廠外甚至國外的項目,在遇到關鍵技術難題時輾轉找到高鳳林「救火」。

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膜盒的焊接生產中,就曾面臨技術難題:要在薄如髮絲的高精密度焊接中保證零件不變形,同時還要通過氦氣檢漏的考驗。高鳳林受邀前往,從工藝過程、夾具設計到焊接生產都給出了自己的建議方案,並最終攻克下這一難題。

2007年,長征五號新二級火箭的發動機在試射台上出現高難度問題。火箭設計部所發函邀請高鳳林上台補焊。操作在半山腰上,近似盲焊的狀態,並且為了減少燃料揮發,要趕在天黑之前完成搶修。

高鳳林緊張極了,渾身被汗水浸透,按理說經驗豐富的高鳳林不應該產生如此反應。時隔八年,他回憶起當時的狀態,認為還是高壓下有點太過在意虛榮,「當時想,今天要拿不下來,前半生的榮譽就栽這兒了。」

令高鳳林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與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的合作。十二年前,由全球16個國家和地區參與的AMS-02暗物質與反物質探測器項目遇到製造難題。當時的探測器使用的是液流氦低溫超導電磁裝置,焊接導致裝備變形。

丁肇中邀請高鳳林前往解決。在操作方案的論證會上,高鳳林提出了一個設計方案,是此前該領域專家未曾成功嘗試的創新。多次論證試驗後,高鳳林成功解決了這項國際難題。

過去幾十年中,高鳳林曾先後攻克航天焊接200多項難關,包括為16個國家參與的國際項目攻堅,被美國宇航局委以特派專家身份督導實施,並著有論文30多篇。2014年底他攜三項成果參加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項目全部摘得金獎。

長成大師

自1980進廠後至今,高鳳林一直堅守在車間一線,這一呆就是38年。從「小高」變成了「老高」。

車間角落的會議室里,金色的獎盃獎牌、紅絨錦旗佔滿了靠窗的那面牆。這些年總共獲得了多少獎項,高鳳林沒有細算過,但「100多項肯定是有的。」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氫氧發動機噴管,都出自他手中。

早在1999年,高鳳林曾在「五一」時作為嘉賓受邀參加崔永元的《實話實說》。用高鳳林自己的話說,節目播出後火爆的程度,簡直讓他「兩個月都不太敢出門」。在2015年央視紀錄片《大國工匠》里,開篇介紹的第一人便是高鳳林。

大師的長成並非偶然和運氣。除了精進焊接技藝,從1988年開始,高鳳林還陸續報考大專、本科,自學研究生課程。

2011年,高鳳林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正式掛牌,這是人社部在全國首批命名的技能大師工作室之一。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將科研與技術融匯在一起。

師傅陳繼鳳的角色如今由高鳳林接棒,老師傅的理念也傳承給現在的年輕焊工。

老高今年56歲,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從事有害工種可以選擇提前退休,但他覺得自己還能繼續干。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徒弟們雖然已經出師,但有時在心理素質上還需要師傅「推一把」。

一次,航天焊接系統組織了技能比賽,高鳳林讓其中一名徒弟去參加,但對方露怯,「要不算了吧」。在高鳳林的一再堅持下,徒弟才答應。令人驚喜的是,徒弟在比賽中還拿了第一名。

「我知道其實他肯定沒問題,就是缺一份勇氣。」高鳳林說,在一線攻關的重要時刻,徒弟們偶爾還會退縮,「萬一要焊壞怎麼辦?我真是不敢,還是您來吧。」焊槍又交還到師傅手中。

為了培養徒弟們面對困難不退縮的精神,高鳳林還組織大家一起觀看《亮劍》和士兵突擊,「有時候他們只差最後100米。」

如今,高鳳林工作室有十幾名徒弟,都是焊接加工領域的高技能人才。無論是特級技師、高級技師數量還是獲獎比例,在6800多人的211廠區都名列前茅。(來源: 新京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防時報排頭兵 的精彩文章:

離地球最近系外行星可能宜居
英超級計算機成迄今最強「大腦」

TAG:國防時報排頭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