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告訴自己的孩子,家裡很窮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告訴自己的孩子,家裡很窮

不久前在超市裡遇到了一位媽媽,她幾歲的孩子正在跟她索要一個電動玩具,顯然,這位媽媽並不想買,而她是這樣回應孩子的:咱們家很窮,你爸掙得不多,我又不上班,咱們買不起。

「買不起,太窮」這幾個字聽上去很扎心,你知道嗎,從兒童心理學角度來說,不斷的給一個學齡前兒童灌輸他是窮人的觀念,他會真的認為自己是一個窮人,他的命運也可能會因為這句話而發生改變。

心理學家指出,兒童很容易接受自己父母和喜歡的人的心理暗示,並且不會分辨這些心理暗示的好壞,最後漸漸的把這些心理暗示消化吸收當作自己的思維和思想。

心理學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你希望得到什麼,就會真的得到它。反之,你覺得做某一件事會很困難,那麼,你所設想的困難和險阻就會如約而至。

現代社會,很多人總是感覺自己不如別人,自己很窮,於是到處哭窮,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過得很困難,而一個人如果一直認為自己很窮,並陷入這種哭窮的思維怪圈,時間久了會出現心理匱乏感。

這種匱乏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窮,而是一種自我認知中的窮。它會讓人變得緊張和壓迫,甚至會出現心理疾病。有的人會選用極端的方式去賺取更多的錢,為了拜託自己意識中的貧窮,而真正的心理匱乏感不會因為金錢而消失。

我曾經接待過一位來訪者,她是一位身價達八位數的女人,即使這樣她仍然覺得自己很窮,企圖逼迫自己和她老公去賺取更多的錢。由此看來,窮在一定意義上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匱乏感,這種不良而持久的情感體驗會讓人陷入一種極為不理智的模式中,並且還會作用於人的行為,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很多窮人,因為匱乏感作祟的緣故,即使發家致富了仍然擺脫不了這種匱乏感,由此可見,心理匱乏感一旦產生,就幾乎不可能消除。

被匱乏感困擾的人會有一種不現實感,有的人甚至會將自己的財富儘可能的散盡,變回真正意義上的窮人。而有的人則會更加努力的賺錢,然後不斷花出去來遮蓋這種匱乏感帶來的空虛。

所以,人有時感覺自己窮,並不是真的窮,而是陷入了一種精神領域的窮,錯誤的讀取不良的傳遞信息,感覺自己很窮罷了。

如果你也具有這種匱乏感,請先停止抱怨,停止向別人哭訴和哭窮。而是要告訴自己你缺的不是物質,而是一顆可以停留、可以發現、可以享受當下美好的心而已。永遠不要記住,金錢不是萬能的,你內心的需求才是第一位,內心的滿足和從容才能撫平這種匱乏感,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全感。

金錢從來都是一種中性的東西,都是靠人來定義的,而每個人的思想觀和價值觀不同,定義也就不同了。很欣賞榮格的一句話:你潛意識中沒有想到的東西,反而會決定你的命運。那麼從現在開始想一想物質在你潛意識中到底是什麼,你持什麼態度呢?

如果想不出來,可以從潛意識的表象來看一下,即你談到物質時候,自己的感覺和態度,以及不經意的語氣。總之窮不可怕,可怕的是匱乏感。

回到文章開頭的案例,這位媽媽對於孩子的引導,其實只是在增加孩子的心理匱乏感,讓孩子認識到自己骨子裡就是一個窮人,這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作為父母,永遠不要告訴自己的孩子,家裡很窮。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神奇小小

參考資料:

《社會心理學導論》

心理學家:通過這兩種讀心術,可以快速揣摩人心
心理學家:如果你身邊的男人有這三種舉動,說明他並不愛你

TAG: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