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宋尚書在家鄉摹刻了一套民間刻帖,一不小心成了傳世名帖

大宋尚書在家鄉摹刻了一套民間刻帖,一不小心成了傳世名帖

《絳帖》,因刻於絳州而得名,是宋太宗淳化年間,尚書郎潘師旦於家鄉絳州摹刻勒石而成的,與《淳化閣帖》《大觀帖》《汝帖》並稱為「全國四大名帖」,在繼承延續歷代書法藝術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大宋尚書在家鄉摹刻了一套民間刻帖,一不小心成了傳世名帖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絳帖》剛一問世就受到書法家、收藏家的青睞。宋代單炳文在《絳帖辯證》中寫道:「淳化官本法帖,不復多見,其次《絳帖》最佳。臨江帖大率與舊本同……不逮《絳帖》之遒勁也。」

歷史上關於潘師旦的記載很少,許多文章提到他時稱「北宋尚書」。新絳縣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原文化體育局局長劉保民曾經多次查找過潘師旦的資料。元代趙孟頫的《會景亭記》中,稱潘師旦為「故宋尚書」,後來又說「初知秀州時」,由此判斷他還應該做過嘉興知府,是個不小的官員。

大宋尚書在家鄉摹刻了一套民間刻帖,一不小心成了傳世名帖

趙孟頫還說他「學而有以成其志,壯而得以行其學,歸休而有以娛其老,既沒而又有以遺其子孫」,連趙孟頫都佩服的人定不是平庸之輩。

宋太宗愛好書法,尤其喜歡王羲之的書法。淳化三年(992)年,拿出自己收藏的歷代名人墨跡,讓翰林侍書王著編次摹勒,拓贈大臣,這就是著名的《淳化閣帖》。因為是朝廷刻拓,起到了很好的倡導作用,一時間刻帖之風蔚然形成,叢帖陸續出現。《絳帖》《大觀帖》《汝帖》都是參照《淳化閣帖》的體例和內容刻成的,但四大帖中,只有絳帖屬於私刻,這也使得它具有更難能可貴的歷史價值。

大宋尚書在家鄉摹刻了一套民間刻帖,一不小心成了傳世名帖

歐陽修《集古錄跋尾》中寫道:「近時有尚書潘師旦者,竊取官法帖中數十帖,別自刻石以遺人,而傳寫字多轉失,然亦有可佳者」,這裡所說的《官法帖》就是皇家所刻的《淳化閣帖》,由此也可看出潘師旦做這件事情非凡的膽識。

《絳帖》選帖範圍所收佳帖有李斯、諸葛亮、王羲之、王獻之、衛夫人、張旭、張衡、懷素、李白、顏真卿等宋以前歷代名人的傑作,經過十多年的摹刻而成共二十卷。

大宋尚書在家鄉摹刻了一套民間刻帖,一不小心成了傳世名帖

潘師旦離世前,將這二十卷《絳帖》作為家產分給兩個兒子繼承,但大兒子後因欠債,把前十卷抵債交給了官府。自此,二十卷帖原帖散落開來再無完整拓本。

宋刻《絳帖》存世稀少,即使是明、清刻本也難得一見。林志均在《帖考》中感慨評價:「顧在今日,此二十卷全部之集合本《絳帖》,亦至足寶耳。」

大宋尚書在家鄉摹刻了一套民間刻帖,一不小心成了傳世名帖

大宋尚書在家鄉摹刻了一套民間刻帖,一不小心成了傳世名帖

大宋尚書在家鄉摹刻了一套民間刻帖,一不小心成了傳世名帖

大宋尚書在家鄉摹刻了一套民間刻帖,一不小心成了傳世名帖

大宋尚書在家鄉摹刻了一套民間刻帖,一不小心成了傳世名帖

公眾號又雙叕改版了,為了不錯過精彩內容,建議您按照圖片提示,將「書法屋」設為星標(安卓用戶「置頂」)

大宋尚書在家鄉摹刻了一套民間刻帖,一不小心成了傳世名帖

大宋尚書在家鄉摹刻了一套民間刻帖,一不小心成了傳世名帖

—版權聲明—

文章素材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繫後台刪除

文中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大宋尚書在家鄉摹刻了一套民間刻帖,一不小心成了傳世名帖

主編丨汪玉琪

總監丨馮錯

編輯丨祁朦 周麗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屋 的精彩文章:

甲午海戰沉艦「致遠艦」被找到,沉睡124年的兩個字讓人淚目
馮錯丨祭金庸書

TAG:書法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