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張郃被罵、張遼無奈,投降過的人在敵營不好過

張郃被罵、張遼無奈,投降過的人在敵營不好過

在漢中的一系列戰鬥中,劉備大軍高歌猛進,定軍山黃忠一戰斬了夏侯淵,劉備取得一場大勝,自封為漢中王。

有人得意當然就有人失意。夏侯淵戰死之前,就有人打仗一直不順。

張郃作為曹操手下名將,原本與夏侯淵一同把守漢中,後來曹操派了曹洪來,張郃夏侯淵就成了曹洪的副將,被安排各守關隘。

劉備這邊派來馬超攻打,曹洪穩紮穩打只守不攻。這時張郃自告奮勇要去打張飛把守的巴西郡。

於是「洪勒了文狀,張郃進兵。」

結果呢,面對學會用計的張飛,張郃打了大敗仗,向曹洪求救,曹洪卻冷眼旁觀,結果張郃把三萬兵打得只剩十幾個人,隻身逃回曹洪身邊。

洪見張郃只剩下十餘人,大怒曰:「吾教汝休去,汝取下文狀要去;今日折盡大兵,尚不自死,還來做甚!」喝令左右推出斬之。

後來郭淮說曹操很喜愛張郃,這才免了死罪。

這裡面就反應出一個問題,張郃作為曹操手下「五子良將」之一,是外姓將領里的佼佼者,從官渡之戰投靠曹操之後,就深得曹操喜愛,可是雖然被老大器重,但老大身邊人卻不一定喜歡他。

比如曹洪和張郃,如果兩人關係還行,那曹洪作為主將肯定不會在張郃請命時逼他立軍令狀,也不會在他失敗時不發兵救援,更不會失敗後要去斬張郃。

同樣的境況還出現在另一位名將張遼身上。張郃這邊打敗仗的同時,張遼與李典樂進吞併合肥,面對虎視眈眈的東吳。

雖然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但張遼作為主將,在戰爭之處也因為是否出兵的問題跟李典有一番爭執:

張遼曰:「主公遠征在外,吳兵以為破我必矣。今可發兵出迎,奮力與戰,折其鋒銳,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李典素與張遼不睦,聞遼此言,默然不答。樂進見李典不語,便道:「賊眾我寡,難以迎敵,不如堅守。」張遼曰:「公等皆是私意,不顧公事。吾今自出迎敵,決一死戰。」便教左右備馬。李典慨然而起曰:「將軍如此,典豈敢以私憾而忘公事乎?願聽指揮。」

張遼大喜曰:「既曼成肯相助,來日引一軍於逍遙津北埋伏:待吳兵殺過來,可先斷小師橋,吾與樂文謙擊之。」

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一開始張遼是準備孤身進兵的,經過一番「公意私意」的比較,李典才同意聽從張遼指揮。一句「張遼大喜」,就可以想見張遼帶著這兩位副將在合肥把守時的無奈。

表面看原因是「李典與張遼不睦」。但是李典為什麼會與張遼不睦呢?

我想這裡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李典樂進比張遼資格老,是從曹操起兵時就追隨曹操的。同樣曹洪、夏侯淵也是從一開始就跟曹操出生入死的。但張遼原本是呂布手下,呂布死後才歸順曹操,歸順前還曾指著曹操破口大罵,張郃同樣是降將,在官渡大戰時走投無路才投奔曹操。

曹操能「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但曹操手下的將領們卻不一定有這樣的度量,他們會看到主公親自給這些降將鬆綁、安慰,還誇讚說早就知道你忠義,有的甚至還會封侯,這樣內心就會不平衡,與這些降將的關係當然也不會太好。

《三國演義》敘事宏大,這些小細節當然不會寫太多。而另一部《水滸傳》中,這些小政治就表達的很明顯:

宋江遇到一個官軍將領就是一陣表演,又是鬆綁賜酒又是拿頭把交椅相讓,搞得人家關勝、呼延灼們特別不好意思,也讓手下原來的弟兄李逵武松們根本看不下去。

矛盾就這麼不可避免的形成了。

人性都是相同的,從張郃張遼的無奈,可以想像馬超跟張飛一場大戰之後無奈投降,在蜀國雖然同列五虎上將,跟關、張、趙雲們,關係也不會太親近。

也許他47歲就染病去世,跟這個也有點關係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烏果寫字的地方 的精彩文章:

長坂坡上面對單槍匹馬的張飛,曹操手下無數名將,卻沒人敢交戰?

TAG:烏果寫字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