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高的人,都懂得不跟這種人講道理
洞見
(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國館
來源:國館文化
(ID: guoguanwenhua)
只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逼論短長。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素年錦時朗讀音頻
01
小外甥寒寒,上小學一年級那會,有一回臉上被同學抓出五道血痕,回家見到媽媽,眼淚就像噴泉一樣,止不住往外流,哭得天昏地暗。
他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了。被欺負的原因,說來令人好笑。
他帶了一本《黑貓警長》的連環畫去學校。
同桌見了封面標題,大聲念了出來:「哇!黑貓警長(cháng)!」把警長的長,念成了長短的長。
寒寒糾正說:「這個字念zhǎng。」
同桌不信,一臉不屑:「課本上都說這個字念cháng。」
一年級,只學了長短的長一種讀法,他不知道多音字,也屬正常。
寒寒呢,急著給他擺事實、講道理,查字典拿證據給他看,但同桌就是不聽不信,車軲轆話來回說:「就是念cháng!就是念cháng!」
寒寒忍受不了,罵了一句:「太蠢了!」
同桌聽完,暴跳如雷,揮出滿是黑泥的指甲,在寒寒臉上留下了五道血痕。
寒寒媽了解完事情前因後果,對他說:「你也有做得不對的地方,為什麼罵同學傻呢?
」
寒寒撅起小嘴,反駁說:「我沒錯!他本來就傻嘛!」
寒寒媽說:「你和一個傻瓜認真講道理,你是不是比他還傻呢?」
寒寒只是個小孩子,他不成熟、愛較真,這還情有可原;如果一個成年人,還像寒寒這樣愛較真,喜歡把精力浪費在和傻瓜進行無聊的爭執上,就顯得荒謬可笑了。
愛和傻瓜爭執,還非要爭出個輸贏高下,這樣的心態,就非常不成熟。
02
不要和那些絕對自我為中心的傻瓜講道理。
有些人常常自居高人一等的位置,把那些和我們抱有不同意見的人,一律瞧不上,內心的輕蔑之情,溢於言表。
但實際上,別人只是思考方式、價值觀、審美觀,與你不同。
同事阿巍,喜歡看王小波和馮唐的書,最喜歡王小波的《黃金時代》。
而另一位同事鬆鬆,最喜歡的當代作家,是劉震雲,對於劉震雲小說中展現的思想深度,一直也是讚不絕口。
有一天開會的時候,阿巍宣稱:「王小波是中國當代最好的作家,馮唐排第二,其他人嘛,都入不了我的法眼。」
鬆鬆眉頭一皺,馬上提出異議:「我覺得劉震雲也還不錯。」
阿巍語帶譏諷:「劉震雲水平真不咋地,喜歡劉震雲的,這品位也太差了。」結果兩個人為這事大吵起來。
爭完還不算,一個覺得對方品位差,一個覺得對方太自我中心、太強勢,互相看不順眼,有半個月時間不搭理對方,把關係搞得很僵。
俗話說:「武無第二,文無第一。」
文學藝術這事,本來也沒有啥統一標準。
寫得更好,哪位作家更偉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講不清道理。
作家松浦彌太郎說:「不要否定那些和你價值觀不同的人。」
每個人的人生經驗不同,三觀、審美當然也會不同,強行把自己的觀念,視為宇宙普適的真理,把不認同的人都當成傻逼,甚至和別人爭個天翻地覆,不僅爭不出個輸贏,反而徒增煩惱、傷了和氣。
03
不要和推卸責任、太好面子的傻瓜講道理。
和傻瓜講道理,傻瓜和你胡攪蠻纏、咬死不認賬,其中一種原因,無非是他好面子、想推卸責任。
一位知乎網友,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他開車外出,路遇一輛拉黑活的電動三輪車。
三輪車起先是停在路邊攬客,等客人上車後,直接打轉向燈,整個橫在了馬路中間。
這位網友的車,離電動三輪只有5米,他趕緊剎車,還嚇出一身冷汗。要不是這車速慢,恐怕早就撞上三輪車了,要釀成一樁慘案。
開三輪車的,是一位老大爺。網友上前好心提醒:「大爺,您看一下後面再掉頭啊,不然要是後面的車來不及剎車,出了事兒算誰的?」
老大爺一臉不服:「我打了轉向燈啊!」
那位網友還是輕聲細語地講道理:「您這樣不看後面,直接掉頭太危險了。」
老大爺滿臉敵意,扯開嗓門大喊:「我打轉向燈了,你看不見嗎?」
網友一臉無奈:「但是萬一剎車來不及,就出事兒了!」
老大爺一副要干仗的架勢,嗓門更大了:「我都打轉向燈了,你沒長眼睛嗎?」
……
老大爺不想好好講道理,不過是怕講了道理,可能要理虧,一理虧就要在大街上向對方賠禮道歉,覺得丟了面子,恐怕還要承擔責任。
所以一味胡攪蠻纏;這位上前講道理的網友,當然只能碰一鼻子灰。
有句話說得好:
「
不要試圖和一個傻瓜講道理,因為他會把你拉到一個水平線,然後用他豐富的經驗來打敗你
。」
對於老大爺那種人,真沒必要和他爭執、講道理,下一次沒剎住的汽車,會教他怎麼做人,哦,不對,是教他做鬼。
04
不要和見識太少、還自以為是的傻瓜講道理。
台灣大學的曾仕強教授,講過一個關於「三季人」的故事。
春秋時代,孔子的學生子貢,在大院門口打掃衛生。這個時候,有人來到門口,問子貢:「您是孔夫子的學生嗎?」
子貢說:「你想向夫子請教什麼問題呢?」
來人說:「我想請教關於時間的問題。」
子貢笑了,拍拍胸脯說:「這問題我也會啊。」
「那麼我問你,一年到底有幾個季節?」
「當然是四季啊。」
來人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兩人爭執不下,爭到中午都沒有爭論出結果,越爭還火氣越大。
剛好孔子在內院聽到了爭吵聲,走了出來。子貢講明情況,想讓孔子做評判。
孔子仔細打量了一下來人,回答說:「一年的確只有三季。」來人聽了,心滿意足,大笑而去。
子貢一臉迷惑,問老師:「這與您平常教的不一樣啊,您為什麼非要說只有三季?」
孔子說:「剛才那人,一身綠衣,是田間的蚱蜢幻化成的人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經歷過春、夏、秋三季,哪裡見過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維里,根本就沒有『冬季』這個概念。你跟這樣的人那就是爭上三天三夜也不會有結果的。你若不順著他說,他能這麼爽快就走嗎?你雖然上了個小當,但卻學到了莫大一個乖。」
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可能比人和狗之間的都大。
很多人見識水平低,還不虛心學習,擺出一副老子說得一定沒錯的姿態來,這樣的人,沒必要和他瞎爭論。
浪費自己的時間和口才,還壞了心情,得不償失。
05
成熟的人,只與同好論長短。
去年熱播的電視劇《歡樂頌》中,有一句名言:「只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逼論短長。」這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也是一個人睿智的體現。
最關鍵的是,和傻逼論短長,爭來爭去,除了惹了一身騷氣,毫無意義;和同好爭高下,才能共同促進成長、共同進步。
「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早年在美國師從著名空氣動力學專家馮·卡門。
兩個人都是天分很高的人物,性格也都很要強,常常為了學術上的問題,爭得面紅耳赤。
有一次,錢學森將一篇論文,拿給導師馮·卡門看。
馮·卡門仔細看完,非常不同意錢學森在論文中的結論。
錢學森一聽導師這麼說,堅決不肯不服輸,立刻就和他爭了起來,越爭火藥味越濃。
最後氣得導師把論文往地上一扔,然後摔門而去。
到了第二天,馮·卡門再次見到錢學森,走上前去,向他深深鞠了一躬,道歉說道:「我昨天一夜未睡,想了想,你是對的。」
一場爭論,高下已判,爭論出了水平,爭論出了風度,也爭論出了真理。
曾經聽人總結過一個「
爭論三定律
」:
1.
不要和把自己的價值觀、審美觀當普世真理的人去爭論。
哪個女明星更漂亮,哪部電影更好看,哪道菜更好吃,這些問題,無關真理,只關乎個人喜好,你爭也爭不清楚;如果有人太自我中心,把自己的觀點當絕對真理,這樣的人,沒必要和他爭論。
2.
不要和存心不講道理的人去爭論。
為了面子也好,為了推卸責任也好,這樣的傻瓜,他不會跟你講道理。
3.
不要和水平太次的人爭論。
沒見著有科學家吃飽了撐著,和那些一拍腦袋,覺得自己推翻了相對論的「民科」們舌戰個三百回合;和水平太次的人爭論,只能拉低自己的檔次。
06
哈佛大學著名學者羅爾斯,以研究「公正」而在學界聞名。
有一回,他在課堂上講授他的理論,忽然有一個學生舉手提問:「老師,你講得很好,我都能接受。可是,如果這套理論遇到了希特勒,那該怎麼辦呢?」
這問題一下子難住了羅爾斯,讓他陷入了苦苦的沉思。
課堂上頓時也變得鴉雀無聲,等待著羅爾斯給出答案。
十分鐘後,羅爾斯抬起頭來,嚴肅地給出了一個答案:「我們只有殺了他,才能討論建設公正的問題。」
可惜現實生活中,對於那些不會好好講道理的傻瓜,礙於法律和道德,我們不可能真的把他大卸八塊。
於是乎,提升對傻瓜的容忍度,保持和傻瓜之間的距離,就是一門必修的功夫。
民國大師劉半農,提倡「作揖主義」。
所謂作揖主義,就是管他人家什麼觀點,哪怕傻瓜到極致,若來拜訪,一律打個哈哈:「老先生的話,很對很對。領教了,再會罷。」
劉半農說:「如此東也一個揖,西也一個揖……我仍舊做我的:要辦事,還是辦我的事;要有主張,還仍舊是我的主張。
這不過忙了兩隻手,比用盡了心思腦力唇焦舌敝的同他們辯駁,不省事得許多麼?」
比起和傻瓜爭個你死我活,這種成熟的智慧,或許更值得我們效仿。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喜歡就為洞見點個贊哦↓↓


※51歲周慧敏面如少女:原來不老的人生,靠的是這2個字
※致開學:孩子,我不得不說的5條校園潛規則
TAG:洞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