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千古艱難唯一死

千古艱難唯一死

原標題:千古艱難唯一死



自古美人多薄命!一句話道盡了古往今來絕代美女的凄苦人生。

美麗本身沒有錯,但權勢者對美麗女子的逐獵卻往往將這些女子陷於萬古不劫的深淵中。如助越滅吳的西施;長眠青冢的王昭君、魂斷馬嵬的楊貴妃.......


這些被迫推上政治舞台卻無法支配自己命運的女性,通過後代文人的詠嘆而被人所熟知。歷史上,還有一位美女的遭遇,卻少被後人所知,她就是戰國時期的息夫人。


據《左傳》記載,息夫人姓媯,是春秋陳國國君的次女,本是春秋時息國君主的妻子。在一次回娘家的途中,受到姐夫蔡國國君蔡侯的非禮。


回到息國的息夫人將此次遭遇告知丈夫息侯,深感羞辱的息侯利用國力較息、蔡兩國都更為強盛的楚國出兵打敗了蔡國,蔡侯也成了楚國的俘虜。

蔡侯為報復息侯,在楚王面前極言息媯美貌,誘使好色的楚王帶兵入息,假裝設宴款待息侯,趁機在席間作亂,滅了息國並劫息夫人入楚。


楚王雖然滅了息國,將息夫人據為己有。息夫人也給楚王生了兩個孩子,但整日默默無言,始終不和楚王說一句話。楚王問她為什麼不說話?她答道:「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不能死,其又奚言!」


息夫人容顏絕代,傳說她臉若桃花,後世又稱之為「桃花夫人」,如今河南信陽息縣依然有桃花廟。


自唐以來不乏詠嘆息夫人的詩作。多數作品對息夫人飽受屈辱的命運給予同情和憐憫,肯定她念舊重恩的德行。如王維《息夫人》詩:


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日恩。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息夫人在富麗華美的楚宮裡,看著本來使人愉悅的花朵,卻是滿眼淚水,如杜甫詩所方」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看花滿眼淚」,點出息夫人精神的極度痛苦及情感的長期壓抑,但她還是在沉默中極力地自我剋制著。這沉默中包含著對人格的污損,愛情的踐踏,也許是由此而蓄積在心底的怨憤和仇恨。但她一個弱女子也只能以不共楚王言「表達她的抗議與悲痛。



同樣是唐代詩人,對息夫人的態度卻大相徑庭。如晚唐的杜牧就對息夫人再嫁給予了質問責難。杜牧的詩名為《題桃花夫人廟》:

細腰宮裡露桃新,脈脈無言幾度春。


至竟息亡緣底事?可憐全谷墜樓人


「細腰宮」就是楚宮。「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頭兩句說的是息夫人居住在楚國王宮裡,面對花開花落,無言以度春秋的場景。


後兩句表明了作者對這事的觀點。他說不知道息夫人最後是怎麼死的,但畢竟息侯與息國的滅亡命運都是因她而產生的,從這點來看,她比不上後來墜樓的那個綠珠。

」綠珠「典故來源於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綠珠是西晉巨富石崇家中一位美貌的歌女,石崇就是那個愛與人比富的紈絝子弟,是個典型的暴發戶,後來孫吳宗室的將領孫秀聞聽綠珠美名,向石崇索要,石崇拒絕被殺。綠珠跳樓自盡,為主人盡忠完節。


杜牧在詩中責備息夫人,不與楚王說話的態度還不夠剛烈,言下之意指責息夫人在國破夫死時就應殉節自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其實,就杜牧本人而言,他自己也不是個重情守一的人。他自己在詩中曾說,「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歷來詠息夫人的詩作中,我認為寫得最好的是清代詩人鄧漢儀《題息夫人廟》:


楚宮慵掃黛眉新,只自無言對暮春。


千古艱難唯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


很明顯,鄧漢儀的這首詩是步唐人杜牧《題桃花夫人廟》的原韻而作。但仔細對讀兩首詩,便會發現詩人有意要與杜牧比高低。


兩詩都是寫息夫人事,又都是通過描述的語言,具體的意象表現的,但在內涵上明顯鄧詩明顯比杜詩深廣。


鄧詩以「千古」「豈獨」句式,使詩的內涵擴大化了,使息夫人的不幸典型化了,這是杜詩所缺少的。


鄧漢儀為明末吳縣的諸生,晚年卻仕於清,成為所謂的貳臣,故借息夫人的故事來表達自己大節有虧的無奈與痛苦。


息夫人的身不由己不過是歷史上一個典型而已,還有諸多易代卻沒身死之人,降清的明朝遺老們不都是不幸的「息夫人」嗎?


千百年以來,世間最艱難的不過一「死」字,傷心之人又豈止那一個息夫人呢?



《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寶玉中舉出家之後,襲人原準備自殺,後因種種考慮未能如願,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離開賈府,由兄長做主嫁給蔣玉菡,但也是懷有死志。


蔣玉菡對襲人極好,襲人也就不忍再存死意,但她心中,對寶玉的愧疚之情一定會伴隨終身的。


續作者高鶚對襲人的這種人生境遇即以息夫人作比,「千古艱難唯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兩句詩出現在襲人的結局段落之下。


要說兩人還真有些緣分。襲人本名花襲人,與被稱為「桃花夫人」的息夫人在名字上即有相通之處;最關鍵的是,她們的命運都沒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麗品文史 的精彩文章:

張獻忠的聖旨,讓人笑出哭聲

TAG:麗品文史 |